
【热门】说课稿八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说课稿 篇1一、教材分析
《消化器官》是湖北教育出版社小学《自然》五年级下册第23课,内容主要包括:认识人体的消化器官、认识消化器官的作用、消化器官卫生保健教育,是继《食物的营养》之后具体认识人体的器官。消化器官是人体的主要组成局部,在人体知识中占有重要地位,学习消化器官,既有助于同学更好地理解消化器官在人体的主要作用,又为今后学习人体的其它器官作了必要的准备。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消化器官的作用和消化的过程,教学难点是食物被人体消化吸收的过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人体的消化器官和功能,知道食物的大致消化过程。
2、能力目标:培养同学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探究精神,提高同学分析、综合和想象能力。
3、情感目标:让同学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三、教学准备
自制多媒体课件
分组实验资料――试管、淀粉液、小烧杯、碘酒、滴管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⑴演示实验:出示两根装水的试管和一些米饭、白糖,把白糖和米饭分别放入盛水的试管里摇动,让同学观察出现的实验现象。目的是集中同学的注意力,激发同学的探究欲望。
⑵提出问题:“像米饭这样不溶解于水的食物人体能吸收吗?是怎样被消化吸引的呢?”引导同学讨论。这一问题其实就是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问题的提出有利于让同学带着明确的任务去学习,在学习活动中抓住核心,有选择有重点的学习科学知识。
⑶揭示课题。
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既培养了同学的观察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又激发了同学积极的学习欲望,使新课的出示水到渠成。
2、讨论交流认识消化器官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首先提出了一个开放性问题“你知道人体有哪些消化器官,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然后引导同学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使同学取长补短,丰富对消化器官的认识。在同学充沛讨论交流的基础上,用多媒体课件,按顺序把各个消化器官依次展示给同学看。
最后,让同学对照自身的身体,互相说一说消化器官,并指一指它们的大体位置。
这样的设计,既激活了同学原有的知识储藏,把同学头脑中支离破碎的知识纳入比较完整的体系中,又活跃了课堂气氛,进一步激发了同学的学习兴趣。
3、实验探究认识消化过程
⑴了解唾液的作用
⑵认识各消化器官的作用
口腔:初步消化食管:运送食物
胃:继续消化小肠:充沛消化,充沛吸收
大肠:残渣通道
⑶理解食物的消化过程
首先让同学对照消化器官作用图,分组讨论食物的消化过程,并在小组内交流。
然后,在同学交流汇报的基础上,总结食物的消化过程。
最后,让同学对照消化器官作用图,用自身的话,准确、全面、系统的说一说食物的消化过程。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告诉我们: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同学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同学提供充沛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科学的乐趣,增加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这局部说课稿充沛体现了这一先进的教学理念,充沛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笼统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寓教于乐,为同学发明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极大的激发了同学的学习兴趣。
4、联系实际,进行饮食卫生教育
同学认识了消化器官的作用,理解了食物的消化过程,在此基础上,先让同学说一说消化器官对人体的重要性,再联系生活经验,谈一谈怎样维护人体的消化器官。最后,提出一个拓展延伸问题“我们有过消化器官生病的经历吗?原因是什么?”引导同学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体现学以致用的教学观念。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努力为同学提供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同学畅所欲言,体验学习的乐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同学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充沛体现“教师主导,同学主体”的教学原则。就教师的教学方法来说,主要采取了
1、探究研讨法,引导同学经历“提出问题――猜测与假设――观察实验――考虑与结论”的科学探究历程,培养同学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观察实验法,通过同学实验和观察,提高同学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分组讨论法,采用分组讨论的方法,使每位同学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相互促进,一起提高,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参与意识。
就同学的学习方法来说,主要是让同学通过“看、想、议、说、做”等活动,以落实同学的主体作用,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看一看,就是让同学看实验现象,看消化器官的大体位置。
想一想,就是在每个环节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同学考虑。
议一议,是通过小组内的讨论评议,让每个同学都有发言的机会,人人参与学习,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说一说,就是让同学说消化器官的名称,说食物的消化过程,说维护消化器官的方法,让同学在说中学,学中说。
做一做,就是让同学动手做唾液消化淀粉的实验,经历科学探究过程。
在整个的教学活动过程中,同学既经历了科学探究的历程,又学得了科学知识,有效地培养了同学学习科学的兴趣,提高了同学科学探究的能力。
说课稿 篇2《学弈》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组的第一篇课文,是一篇文言文,选自《孟子·告子》。本组课文的阅读训练重点是从平凡小事中感悟生活,获得人生启示。文章先说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然后写弈秋同时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下棋,学习效果截然不同,最后指出这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在智力上有多大差异,从而揭示出做事要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中心思想。选编本文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因为它的思想内容好,强调学习要专心致志,有利于学生继承和发扬刻苦学习的优良传统;二是因为它短小精悍,文字较为浅显,适合小学生学习,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初步感悟了学习方法,为初中文言文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结合本组课文的阅读训练重点,本文体裁的特点,以及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我设计了以下三维目标:
1. 读通、读懂文言文,能够结合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3. 以学生为本,通过对比、朗读、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感悟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4.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
小学课本上涉及的文言文还很有限,因此,本文在整个语文 ……此处隐藏9087个字……快乐。
五、拓展延伸,促进内化。
新的教学方法是从塑造人的角度考虑。因此,课堂教学不能只局限于本课知识的教学,而应创设机会,促进知识的内化,拓展学生的思维。正因为深知这一点,本节课我设计了"小小设计师"这一拓展练习,让学生用各类物体搭成自己喜欢的作品。这一活动既加深了学生对各类物体的认识,又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内化了所学知识,。还培养了学生合作创新的能力,起到一石三鸟的效果。
众所周知,再好的设计,再美的想法都应该落实到实际课堂教学中去检验。在本课教学实践中,既产生了我所意想不到的惊喜,如:学生思维灵活开放,在"小小设计师"这一环节里,搭出的作品可多啦!有车,有房,有人,有楼,有塔等等。这节课同时也留下了几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比如:如何处理好课堂"动"与"静"的有机结合?真正让学生活起来,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这不仅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也是新课程改革实验急需解决的问题。
说课稿 篇8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阿Q正传》是高中第五册第三单元的讲读课文,它思想的深刻,技巧的精练,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罕见的。《阿Q正传》是鲁迅小说中最著名的一篇,也是中国现代文学中最重要的杰作。《阿Q正传》是千古不朽的名著,是中国和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其思想内涵博大精深,历史文化蕴藉丰赡厚重,艺术手法高超精湛,作品语言幽默讽刺,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它写于1921年,最初分章发表于《晨报副镌》,后收入《呐喊》。
《阿Q正传》以辛亥革命前后的未庄为历史舞台,以主人公阿Q的活动为线索,以批判阿Q的病态心理精神胜利法为重点来组织材料。在艺术创造的过程中,作者不但从中国的现实社会出发,以农民的实际生活为基础,去“杂取种种人”,概括出阿Q的典型性格,而且着眼于辛亥革命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设计未庄这样一个闭塞落后的江南农村,作为阿Q生活的典型环境。这样,就使阿Q这个形象,既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又具有深刻的典型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阿Q正传》是辛亥革命时期农村生活的一面镜子,是旧中国劳动人民的奴隶生活的深刻写照,也是中国近代民族被压迫历史的缩影。
《阿Q正传》是鲁迅对辛亥革命作批判性历史总结的最杰出的作品,也是鲁迅解剖“国民性”、塑造不朽的人物典型的最杰出的作品。这部小说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形象地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更重要的是,鲁迅先生以巨大的艺术概括力,在这部小说中塑造了阿Q这样“一个落后的不觉悟的农民”的不朽典型,深刻地画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的“国民的灵魂”,无情地解剖了民族根性中共同的弱点(这种弱点的集中表现就是“精神胜利法”),从而极大地震撼了民族的良知。
(二)教学目的:
依据大纲要求,语文学科要突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结合本课实际,拟定如下教学目标:
1、联系社会背景,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把握阿Q的思想性格特点,理解小说深刻的思想内涵。
2、鉴赏小说的艺术特点,如精湛的白描手法,精彩的人物心理刻画,杂文式的笔调,以喜剧的形式表现悲剧内核等。
3、品味小说意味深长的语句和幽默讽刺的语言风格。
4、引导学生对小说中的一些问题进行深人思考。例如,阿Q是一个怎样的典型?你怎样看待阿Q的精神胜利法?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怎样形成的?等等。进而培养学生独立钻研和鉴赏优秀名著的能力。
5、赏析小说中描写人物的技法,分析人物形象特点。
6、领悟课文主旨,分析评论我们身边的阿Q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小说深广的社会内容和阿Q精神的典型意义。
(2)小说中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手法。
(3)寓庄于谐的语言特色。
2.教学难点:
(1)进行快速阅读训练,准确概括中篇小说的情节要点。
(2)阿Q精神胜利法的实质和现实意义。
(3)品味小说喜剧的外套和悲剧的内核这一艺术特色。
(4)对小说深广文化内涵的整体把握和对教材的详略处理。
二、说教法
1、自读研读法。
学生对鲁迅的文章已有所了解。本文还相当有趣,因此可以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行自我研读。并且以小组为单位交流研讨的成果。教师适时的给予鼓励和肯定,也要把握好理论指导的尺度。
2、导读法
在主人公的思想性上,教师要做适当的引导,使学生了解阿Q的精神本质。以及反思自己或其他人身上存在的这种精神。
3、讨论法
通过课下的研讨,在课堂上展开讨论,互相置疑,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讨论中得到启示。教师要设置好讨论题,设题要有一定的难度,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三、说学法
1、培养学生对鲁迅作品的鉴赏能力,使之对中国国民性有深刻的认识。
2、培养学生在阅读之后的反思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课时:6课时。
第一课时 默读理清情节内容
一.教学导入:
由《灯下随笔》谈起,引到本文内容。或由《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和规律》引到鲁迅对中国小说史的研究,延伸及鲁迅的小说创作,均可。
二.复习有关鲁迅的文学常识: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有《朝花夕拾》《野草》等,杂文集有《坟》《且介亭杂文》《而已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鲁迅的名句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无题》)、“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无题(贯于长夜过春时)》)、“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心事浩淼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三.时代背景介绍:
略,见教师用书“写作背景”。
四.选取二、三、七、八章中的任两章,听录音。体会作者讽刺性的语言。
五.阅读全文后,理清内容要点。
第一章,序——介绍阿Q的身份、地位。
第二章,优胜记略——追述往事,刻画阿Q的性格特征:精神胜利法。
第三章,续优胜记略——继续写阿Q的精神胜利法。
第四章,恋爱的悲剧——写阿Q拙劣的求爱经过和遭到的可悲结果,继续表现阿Q的地位和处境。
第五章,生计问题——写阿Q走投无路,揭示麻木的国民吃人的本相,再写阿Q的畏强凌弱。
第六章,从中兴到末路——写阿Q由走投无路到短暂的中兴,再被赵太爷逼到走投无路的地步。
第七章,革命——写辛亥革命到来时各阶层对革命的态度,突出阿Q的革命要求。
第八章,不准革命——写辛亥革命引起的未庄的变化,进一步刻画阿Q的性格。
第九章,大团圆——写阿Q被当作替死鬼被捕、被审和被处决。
六.作业布置:
熟读课文,领会文中语言和人物描写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