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门】说课稿4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4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说课稿 篇1一、教材分析:
《体液调节》是必修一第四章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二节人和高等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的第一部分内容。本节内容包括动物激素的种类和生理作用、激素分泌的调节、相关激素的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和其他化学物质的调节作用。大约需要二课时。本节课为第二课时,将进行本节后三部分内容的学习。
二、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在上节课中学习了“动物激素的种类和生理作用”,知道动物和人体的生命活动相关激素调节的。这是学习本节内容的基础,学生对各种激素认识了之后,再学习激素的调节,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机制,准确把握体液调节的过程和特点。
三、教学目标
描述动物和人体的激素调节的过程。
相关激素间的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其他化学物质的调节作用。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或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激素分泌的调节。
2. 相关激素间的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
难点:
激素分泌的调节,创设问题情景、推断各种激素之间的关系。
五、教学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归纳法。
六、教学思想
坚持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按照“感知—理解—应用”的认知学习过程,力求把“讲堂”变为“学堂”,使学生在教师设计的问题情境中,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去感知、体验、思考。教师在整个教学中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七、教学过程
创设问题情景:本节课与学生的社会生活联系很紧密,所以通过创设问题,能使学生更易进入学习角色。
引入新课
2、激素分泌的调节。
提出问题:人和高等动物体内的内分泌腺由高到低有三个层次:下丘脑、垂体、被管理的某些内分泌腺。它们分泌的激素是如何调节的呢?以人体抵御寒冷为例。
讨论问题:
得出结论:
3、相关激素间的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
提出问题:
a)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不足,会患何种病?
b)当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时会患何种病?
c)上述两病共同特征可以推断生长激素与甲状腺激素在同一生理效应上有什么作用。
讨论回答:
4、其他化学物质的调节作用。
以上学习了激素对人和动物体的调节作用。那么体液的其他物质有没有调节生命活动的作用呢?
问题情境:
请每位同学憋口气,再憋气,继续憋气,直至学生憋不住为止。
提出问题:
为什么同学憋不住,最终又恢复了呼吸运动?
得出结论:
憋气时,体内细胞会进行有氧呼吸,会产生大量的CO2,于是血液中的CO2含量增高,高浓度CO2对呼吸中枢产生有效刺激,通过吸中枢调节恢复呼吸运动。看来CO2是调节呼吸的有效生理刺激。除CO2外,体液中H+也可对机体的生理活动起调节作用。
说课稿 篇2一、说教材
《爱如茉莉》这篇文章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篇叙事散文,文章用清新、朴实的语言记叙了妈妈生病住院,爸爸去医院照顾妈妈这件普同的小事,字里行间度都在传情,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幅温馨而又美好的画面。它告诉我们:真爱就如盛开的茉莉花发出的清香,看上去普通平凡,但真切持久,感人至深。
二、说教学目标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为了实现新课程的要求,和高年级阅读教学目标,我设计了这样的三维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课文朴素的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在细节中感受父母之间平淡而深厚的真爱,理解“爱如茉莉”的深意。
3.凭借课文的学习,力求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及生活中懂得爱、学会爱、表达爱的能力。
将“引导学生在细节中感受父母之间平淡而深厚的真爱。”作为本堂课教学的重点,将“结合对语言文字的品读,理解‘真爱就像茉莉’。”作为本堂课教学的难点。
本课时教学应引导学生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抓住文中一些细节的描写感受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培养语感,真切体会如茉莉般的爱,是回味无常的爱,是了无痕迹的爱,是心有灵犀的爱。
三、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时,我采用了自读探究、以读代讲、读中悟情等教学方法,让学生紧紧抓住妈妈爸爸的语言、动作等方面的描写,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感受爸爸妈妈之间的真爱,让学生的心与作者的心相契合,与文中爸爸妈妈的心相交融。
四、说教学过程
上述教学目标在以下几个教学环节中得以落实
学生感悟文章中的思想感情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一个环境熏陶,为此在整堂课的教学中,我紧紧抓住爸爸妈妈之间的真情关爱及“我”对“真爱就象茉莉”的理解这样两条线索,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对真爱的理解不断升华:
第一步,感知茉莉,激起疑惑。上课伊始,我从听《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入手,奠定情感基调。然后观察茉莉花图片,从色、形、味感受茉莉?此时教师要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并以母女两最初的矛盾认识引出本节课教学的重点 ,“为什么妈妈认为真就爱像那株平淡无奇的茉莉呢?”(板书爱如茉莉)你从课文的那些细节中感受到了爱如茉莉,这既是作者的思路又是对话展开的线索,符合认知的规律。
第二步,围绕话题,寻找细节,感受真爱。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围绕上述对话的话题,让学生默读文章的6----18自然段,圈画、批注文中能体现“爱如茉莉”的细节描写,教师不失时机的渗透默读方法的指导,学生圈圈画画、想想写写呈现了一个真真实实的生本对话的过程。为学生搭建自主阅读的平台,充分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边读边记下自己的心得,正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教师只以“你从哪些词句能感受到如茉莉一样的爱”统领全文的学习,突出重点。在学生自主感悟的基础上小组交流体会,让同学们在碰撞激发中,激活思维,取长补短,从而完善对细节的感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播放音乐,通过吃饺子这件小事,引导学生伴着音乐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爸爸“直奔医院”的场景并交流眼前出现到的画面,引导学生体会这相濡以沫、真真切切的爱,再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在读中探究、读中体会人物内心那份真挚的情感,真诚的爱。
第四步,品味真爱,感受真 ……此处隐藏1378个字……丰富多彩与魅力)
最后出示第五组词串:耐心 等得及 不着急,这是一组同义词,,读完词语后,出示带有这些词语的三句话,不同的三局问句,表达同一个意思,读完后,进行语言训练,让学生说出类似的不同句子表达同种意思,再一次让学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丰富多彩与魅力。
接着进行生字教学,由词到字,在一定的语境中识字,就容易多了,出示八个一类生字
拔 掉 杜 短 将 肥 鸦 梨
让学生个别读开火车读齐读等方式的读后,让学生按一定的规律分类记忆,可按结构分,也可按部首分类记忆,然后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怎样记忆字形。
学生汇报,及时鼓励表扬 ,给学生体会合作的快乐成功的喜悦。
接着教师范写:拔掉,这两个字都是易错字,重点指导,加强记忆。
最后学生描红,写字。
三、再读课文、文从字顺
请九个学生当小老师,分自然段读课文,学生跟读。
在这节课中我们力求体现第一课时的特点,重在字词的教学,又力求有自己的特色,虽是童话故事类课文,我的的字词教学用词串的形式不仅学字词,还串讲课文的有关内容,并进行一定的拓展练习,字形教学采用小组合作的法师进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能力,在教学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营造幸福课堂。
说课稿 篇4一、 教材分析
物体都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的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同学们对周围的常见材料如木头、纸、金属、塑料、玻璃、纤维等不陌生,但对于这些材料了解并不深入。这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调查了解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材料,知道一些常见材料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观察,了解这些材料的主要的物理特性,发展学生探究物质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观察和辨认身边不同的材料
教学难点:用适当的词语描述木材的特性。
教法,学法
本节课我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思维为主线"的原则贯穿教学始终,运用观察,分析,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及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探究方式来完成课堂教学。
教学流程:
本节课我设计了"以生活经验为基石,激发兴趣,突破教学难重点"的教学主线。教学时我不仅仅要让学生动起来亲手实践,而且让孩子们在实践中得到科学依据,观察和辨认身边不同的材料。
一。 根据学生心理水平激兴趣,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三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一般都是从具体的事物逐步过渡到抽象的概念。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我遵循科学课标中提倡的"小学科学教育作为科学启蒙教育,要从小学生的现有经验出发"基本理念为指导,体现科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力求借着生活这个"百科书"让学生感知理解材料概念,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投入到科学学习中。
二。观察材料的特性
三年级学生刚接触科学才2个多月,对科学课充满好奇。他们喜欢在比一比,猜一猜等轻松的活动中学习。为此,我在本环节设计了猜谜语活动,让他们打一材料。我认为这不是一般的猜谜语,而是把谜面一句一句呈现,让学生对所猜的谜底的范围不断缩小,最后,谜面呈现完才得出谜底——木头。这一生活中最常见的,最容易了解的材料,再拿出一块木头进行验证,补充木头的特征。这样创设情景,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对木头的特点也能够粗步了解。此外这为后面让学生用适当的词语描述其他材料的特性作了铺垫,便于学生轻松掌握材料的特点。
三。整合内容开展比赛,调查身边的材料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在学生大脑疲劳,注意力分散时,采用变换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通过调查比赛,凸现观察和辨认身边不同的材料这一教学重点。 首先,我对教材进行整合,将身上的物品,书包的物品,教室的物品三张调查表整合为一张。让学生在调查中,发挥小组合作能力,比一比哪个组快速完成调查表。并在快速完成调查表后全班交流。
本节课的科学概念是物体都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而在学生汇报交流中,我也引导学生去分析使用不同的材料也可以制成一件物品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发散思维的变通性,独特性也是我们培养的核心目标。
我想:学生科学知识的获得,科学素养的形成,需要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随时捕捉。为了使知识更加系统化,我不仅让小组讨论,还利用向孩子们展示了木头,玻璃,塑料,纤维,金属,纸这些材料在我们身边被广泛使用着,拓展延伸了课外知识。
本环节中我意在不仅完成预计教学目标,而且让学生学到只有团结合作,分工明确,才能高质量,高效率完成任务。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谈收获。
通过本环节,使学生对材料形成较完整的认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五。课外延伸
继续调查搜集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新的材料,它们又可以制作哪些物品,并记录下来。
真正有效的课外实践不仅可以帮学生树立 "科学能够改善我们的生活"这一科学理念,而且使科学课程目标得以更好实施。
总之,在本节教学过程中,我力争充分体现"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这一教学理念,充分挖掘学生思维特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科学的学习活动之中,通过学生动眼,动脑,动口,让学生在科学学习中体会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
科学教学应紧紧围绕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全面关注学生的能力发展。要重视对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身经历科学学习过程,使教学形成一个有序列,有结构的整体。
二、 教学过程
1、导入
出示一组学生熟悉的图片,让学生说说它们是什么东西做成的。从而引入材料的概念,并板书:像木头这样能制作成物体的东西,我们把它叫做材料。
2、新授:
1)认识描述六种常见的材料。
先向学生展示六种常见的材料,让学生通过观察(看,摸,拿等)让学生对材料的物理特征有个初步的了解,再让学生说说各种材料的特征。让学生对描述材料有一定难度,此时通过选择的形式让学生了解木头的特征。这样不仅让学生很好地认识了木头的特征也为他们对其它材料的描述做了个引导,能够有效地突破难点。
2)了解周围的材料。
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活动。这个内容设计了三个活动,首先是让学生调查身上的物品,其次是调查书包里的物品,再是调查教室里的物品。为了避免单调,调查采用了不同的形式。调查身上的物品时两个同学一组观察,交流,完成书上的表格。调查书包里的物品时,采取学生独立完成的方式,将自己书包里的东西一一列出并进行记录,对完成较好的学生进行奖励,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后一个调查活动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发挥的空间,采取周围同学互相说的形式,活跃课堂气氛。活动形式的多样性能有效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
另外,在调查材料的活动中不仅让学生认识到材料是多种多样的,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白,由于各种材料的特性不同,用途不同,许多物品需要多种材料才能做成,不同的物体的制作需要不同的材料。这也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