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与反思

时间:2023-06-04 22:17:00
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设计与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学设计与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学设计与反思1

通过一段时间来紧张而又忙碌的国培学习,我深深地感觉到作为一位老师应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改革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紧跟教学发展的趋势和要求。才能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科学求实的态度、灵活多变的思维方式和强烈的创新意识。为此,我对自己几年来的生物教学进行认真的反思。

一、目前我的教学现状:

(一)学情分析:

【总体情况】:学生多数来自农村,学习基础较差,比较听话。动手创新能力不足,两极分化严重。具体表现:

1、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够,学习兴趣不足。

2、实验探究中,学生玩心很高,科学探究精神不够。

3、合作学习中,学生合作交流能力较差,个别学生根本不参与。

4、学生上复习课不会总结知识。

(二)教师现状:

【不足】:所教班级较多,任务重,无充分精力备课。教学存在问题:

1、由于课时紧,教学中对于学生放手不够,教学中说的太多。

2、对于学生探究实验指导不够充分,导致实验效果不够好。

3、由于学生太多,对于学生关注度不够,无法全面了解每个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4、由于复习方法不当,学生对于复习课兴趣不高,复习效果不理想。

5、教学中对学生的课堂评价不够,缺少及时评价和鼓励性评价。

二、教学改目标:

1、加强个人教学基本功,提升个人的教学素质。

2、加强实验探究教学的研究,提高实验探究的有效性。

3、加强学生合作学习的指导,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4、加强复习方法的指导,提高复习效率。

三、教学改进措施:根据本人的不足应加强三个方面:

(一)个人基本功方面。

1、加强理论学习。多研读与教学有关的书籍,迅速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思想。取他人之长,去己之短,使自己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能与时俱进。

2、规范教态语言,加强板书能力。课堂上尽量避免一些无意识的动作和口语。板书要认真规范,不能随心所欲。用一名优秀的教师的标准要求自己。

3、多反思,及时总结。在教学后要及时总结反思教学中的问题及可取之处,并及时记录下来。

教学设计与反思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词语,掌握“囿”“钹”“招徕”“铁铉”“饽饽”“秫秸秆”等字词。

2.了解作者及其对吆喝的品味分析。

过程与方法

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意,学习作者合理介绍说明纷繁复杂事物的方法。

2.揣摩语言,体会吆喝声的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魅力,理解作者写“吆喝”时的内在情感。

3.倡导开展记录街头吆喝声并整理的语文活动,为抢救文化遗产做贡献。

情感态度价值观 :

培养热爱本土民俗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

1. 品味语言,理解作者的情感。

2. 把握文章的结构,学习作者剪材组材的技巧。

教学难点:

开展语文活动,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

2.讨论点拨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听吆喝,导新课

1、(放录音——老北京的吆喝声)

请听听这是什么声音?

有这么一群被人们忽视的艺术家,他们就是沿街串巷的贩夫走卒,他们为了将货物成功贩卖,用曲艺清唱或口技形式韵味十足的吆喝着,今天,我们就听听萧乾笔下的旧北京那悠远的吆喝声。

2、积累作者:萧乾,现代著名作家,记者,文学翻译家。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西欧战场上唯一的中国记者。

3、揭示学习目标

(1)、从语言中体会吆喝声独特的魅力,理解作者的情感。

(2)、学习作者的组材技巧。

(3)、热爱家乡本土文化,做生活的有心人。

二、读《吆喝》,知内容

1、读准字音

2、感知文意: 用你喜欢的方式初读课文

(1)文中介绍了哪些物品的吆喝?

(2)这一声声吆喝,让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旧北京城?

三、赏吆喝,品语言:

1、这么多的吆喝中, 哪一句让你一听,就垂涎三尺?请大家选读课文,用波浪线划出你喜欢的句子,说说你的理由。

2、交流品读:

例:“馄饨——开锅”,这句最吸引我,我仿佛看到那冒着热气的锅里,馄饨薄薄的皮,大大的馅,在深夜里吃上一碗很舒服。

“蒸儿又炸,油儿又白搭……”这段吆喝里介绍了制作的过程和方法,让我觉得很好吃,蒸了又炸,放的油又多,肯定很香。

“喝了蜜的大柿子。”很甜。 “喝”用得好,用拟人方法,柿子喝了蜜,肯定很甜,又大又甜,汁水多。肯定很甜,连心里都是甜的。

“烤白薯哇,真热乎!”课文里说了,北京冬天很冷,你想一大早,卖烤白薯的喊一声热乎,又能吃又能暖手,真是让人不能不去买上一个。

“葫芦——刚蘸的!”让人想到这葫芦新鲜,一定很甜,很好吃。

“葫芦——冰塔”用了一个比喻,写出了葫芦晶莹剔透,咬上去一定很脆,很好吃。 “塔”,写出了形状,一层一层的,由大到小。

3、积累方法:(1)、比喻 拟人 夸张

(2)写形 写色 写味儿

四、悟吆喝,说感情

1、请大家寻读课文,用横线划出文中直接体现作者感情的词句,想想在字里行间流露了作者什么感情?

2、寻找语句,读出感受,交流感情。

3、积累方法:

(1)、抓程度副词:如“更值得一提” “更喜欢”

(2)、抓评价语、褒贬语:“十分精彩”

五、学吆喝,再体验

老北京最本色的方言,机智幽默,贴切鲜活,极富表现力,再加上吆喝人的个性演绎,那会是一种什么感觉呢?我们也来试着唱唱,感受一下吆喝人的本领。

1、建议:以小组为单位,各挑选一种吆喝,自己试着编个调子,唱一唱。

2、吆喝串烧表演。(吆喝,学吆喝,老师也参与吆喝活动。)

3、体味吆喝人的人生境界:这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吆喝人 ……此处隐藏25033个字……>和詹天佑一起修筑铁路的好友,有的坠落深涧不幸牺牲、有的中

途逃跑;最让詹天佑感到痛心的是女婿遭绑架,心爱的女儿不幸身亡……

4.看完了这几段让人动容的文字,再来读读这句话,你一定有别样的触动。指名读──齐读:遇到困难,他总是想……

5.詹天佑不但自己经常这样想,他也经常这样勉励他身旁的工作人员──指名学生读:遇到困难,他总是勉励工程人员:“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那些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

片段3:他亲自带着学生和工人,扛着标杆,背着经纬仪,在峭壁上定

点、测绘。塞外常常是狂风怒号,黄沙满天,一不小心还有坠入深谷的危险。不管条件怎样恶劣,詹天佑始终坚持在野外工作。白天,他翻山越岭,勘测线路;晚上,他就在油灯下绘图、计算。

1.引导学生抓住“狂风怒号、坠入深谷、野外、始终”等重点词语谈体会。

2.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想象画面。

3.练习朗读

第四自然段,让学生先读课文,然后上台讲解两端凿井法和中部凿井法,

师以课件辅助,引导学生理解詹天佑的超群智慧。

第五自然段让学生用话筒当火车,在老师画的“人”字形线路上表演火

车是怎么上山的,引导学生理解詹天佑设计人字形线路是一个了不起的创造。

(三)孩子们,詹天佑修筑铁路的日子里,让我们深有感触的事情,绝

不只是课文里写的这些!如果,我们对当时当地的情况,有更多的了解,那么我们一定会对詹天佑更加肃然起敬。

四、研读:回眸百年沧桑

1.请大家用心地读读2.3自然段,联系詹天佑修筑

铁路过程中的一个个细节,想一想:这两段话的哪些地方,让你的心难以平静?(默读,画出让自己心里不平静的句子)。

2.孩子们,作为一个中国人,回顾那段岁月,我们的心情肯定是难以平静

的,谁来读读有关句子?(交流感受,朗读体会──抓住以下内容:帝国主义的阻挠、要挟、嘲笑;一路的高山深涧;国人的期望;技术条件的落后,资金的缺乏,理解詹天佑面临的压力)。

面对着帝国主义的阻挠、要挟、嘲笑,面对国人的殷切期望,面对高山深涧,我们可以想象詹天佑所承受的巨大压力。在压力面前,他犹豫了吗?退缩了吗?

4.出示句子,学生齐读:詹天佑不怕嘲笑,也不怕困难,毅然接受了任务,马上开始勘测线路。

5.引读:詹天佑战胜困难的力量源泉来自哪里呢?学生接读──“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那些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

6.继续引读:正是凭着这份坚定信念和对祖国的忠诚,詹天佑带领工程人员──(教师板书:学生接──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线路);师:也正是凭着这份坚定的信念和对祖国的忠诚,在詹天佑的带领下,京张铁路终于在1909年8月11日全线竣工,不但比原计划提前两年,还为清政府节省了白银28万两。这是危难中的奋进!艰辛中的辉煌!

7.来,孩子们,让我们一起读读课文最后一段,感受这艰辛的辉煌!(齐读最后一段。)

五、写话:倾诉满腔情怀

1.此后的几年里,詹天佑一直为祖国的铁路事业,四处奔走,呕心沥血。在极度紧张的工作中,他病倒了,而且,病势逐渐加重。他拖着重病之身,登上长城,面对着曾经战斗过的地方,想起祖国的坎坷命运,壮志未酬的詹天佑深情地说:“生命有长短,命运有沉升。粤汉路没有修通,南北大干线无法建成,初建全国铁路网的梦想破灭,是我人生中的一大憾事。所幸的是,我的生命早已化成匍匐在华夏大地上的一段铁轨,也算是我坎坷人生中的莫大幸事了……” (师一字一顿地)1919年4月24日,詹天佑病世,享年59岁。

2.面对着将自己的生命化为铁轨的詹天佑,你心里一定有许多话想说。拿起你的笔,把你想说的写下来吧。写的时候,可以适当借助于课文中的词句来表达你的情感。(音乐《沉思曲》渐起……)

2学生在低沉的音乐声中写话。

3组织交流。

4让我们全体起立,面对着新落成的詹天佑铜像,表达我们的敬意!

(六)、究读:体察历史意义

1各自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回顾课始的提问:今天,我们为什么要为一条铁路的动工而举行隆重的纪念?(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自由发言)

3.教师总结:是啊,纪念一条铁路,是为了缅怀一个伟人,牢记一段历史,传承一种精神……(语重心长地)老师更希望,我们不要只在纪念日的时候才想起詹天佑。下课!

(七)、板书设计

教学设计与反思15

一,解决问题有时只是无意中的发现。

在雨的形成模拟实验中,最难解决的问题就是“水珠掉下来”。几次实验过程中

发现不管烧杯中加入的是多少水,小水珠总是喜欢附着在蒸发皿的底部,如果晃几下它就会掉下来几滴。可是我们要模拟的是雨的形成呀,水珠不是一滴一滴掉下来怎么能算是模拟呢。就在我绞尽脑汁为这件事发愁时,无意中看见桌子上有一些壤土。这些壤土是三年级观察土壤时留下的残渣。于是,我忽然想到教参上提到真实的雨形成是需要凝结核的,也就是高空需要一些小尘埃。有了这样的理论依据我赶快就捏一些壤土让其附着在蒸发皿底部,然后盖在烧杯口,进行再次实验。谢天谢地,小水珠终于喜欢掉下来了。学生能够形象的联想到真实的雨的形成过程了。解决问题有时就是无意的发现,无意中的提醒就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一些难以突破的问题。

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设计实验有力体现这一点,但切忌:高效才是根本。

在以往的实验教学中,操作实验一般而言是我提出几点要求之后,学生按照我设计的实验内容操作。但这一次实验,我要求学生小组自己设计实验,对于实验装置学生自己思考它的用途,并且联想实际雨的形成的过程,想到装置的代表性。第一次试讲中,我没有提具体要求,放的太大了,使学生设计与操作混为一谈,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在第二次试讲中,在没有改变学生设计实验的环节下,教师有一定的引领,使实验很有序的进行。一次一次的试讲改进后,效果有了明显提升。

三,适时的引导,把模拟与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学会“迁移”的学习方法。

我认为雨的形成模拟实验让学生学会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迁移”的学习方法。能够

把一种实验事实迁移到实际生活中去,是科学学科学习的重要方法。真正的雨的形成是比较复杂的过程,通过模拟实验来想象一下真实的情况,就需要学生会迁移了。这种迁移的方法,应该在科学课上慢慢的渗透,因为它对理科的学习很有帮助。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而言,通过模拟实验来联想真实情况,还是第一次。本课看起来很简单,其实想要突破常规做到新颖,实在是有很大的难度。几次试讲修改后,我认为我还是没有突破更“新”的地方,也许本课按照常规把事实讲清晰,或者慢慢的帮助学生建立模拟与现实的联系才是最应该做的。我想,对于本课我还会继续探索,找到新颖的突破点。

《教学设计与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