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乌鸦和狐狸》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乌鸦和狐狸》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乌鸦和狐狸》教学反思1《狐狸和乌鸦》课末,指导学生续编故事:乌鸦嘴里的一片肉被狐狸骗走以后,乌鸦又会怎样想、怎么做呢?(学生编了好几种不同情节的精彩故事。)
师:请同学们充分发挥想象,以“肉被骗以后”为题编一个小故事,看谁编得最精彩。(学生在课堂作业本上动笔写话。)
学生在理解原有故事的基础上进行延伸拓展,不仅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想象力、表演才能和创新思维的舞台,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有一个重要的理念:师生不能只是教材忠实的执行者,更应该成为教材的创新者、开发者。教师善于运用文中的留白,以此作为鼓励学生充分想象,引导学生个性表达,激发学生独特体验的契机,使课文故事情节更完整,人物形象更丰满,感受体悟更深刻,真正做到基于文本,又超越文本。
《乌鸦和狐狸》教学反思2这个学期,我们二年级语文教研组采取了同课异构的方式,完成学校组织的公开课讲评。为的是大家再同课异构的过程中,反复磨课、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最后在课堂的达成方面形成一些共识。
由于各种原因,我们年级组三位老师上了这节课。第一个上的是我,因为我不是第一次教这节课了,但是由于我第一次拿《狐狸和乌鸦》上公开课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因此这次授课我沿用了以前课堂的一些方法和思路。但是稍显老旧。例如,狐狸三次花言巧语骗乌鸦的肉,我的教学设计仍旧是一次一讲,显得拖沓,设计方面没有新意。课堂拖沓导致重要的教学任务“肉被骗走以后”没有完成。
第二位上这一课的是程晓斐。程老师是我们教研组年轻充满活力的教师,经验丰富,思路灵活。由于是第一课时,她更加注重识字和朗读的教学。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做到了简洁明了。整体分两大块,一是识读结合,寓识于读,把课文读好。二是识写结合,使字形的教学和写字教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教学目的很简单也很明确,就是把课文读准读通读顺,认识大部分生字,通过读好几个关键词而把课文读好。这节课设计的初衷是扎实有情趣,从精心设计每一个课堂活动开始,从细细推敲每一句评价语开始,全面地备教材备学生备自己。整个课堂除了生字讲得有点多以外,削弱了读的功能,其他课堂紧凑合理,高效地完成了课堂任务。
第三位上这一课的是魏亚青。魏老师是我们教研组最年轻的教师,也是新入职的老师。但是这位老师踏实勤奋,肯学上进,同时也很有灵气。在听了前面老师的做课后,她认真备课,反复琢磨,力求比上学期更上一层楼。在这种目标的强大动力下,她在备课方面做到一句话不多,一句话不少;在课堂设计上,稳扎稳打,尽管新意不多,但是字字句句经过推敲,语言简练,目标明确,评价中肯。进步很大!
在这次讲评课中,我们都从其他老师那里不同程度地学到了知识,有所感悟。在“以读代讲”“生字入文”“生字新讲”等方面达成共识,对今后的教学工作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乌鸦和狐狸》教学反思3《狐狸和乌鸦》是一篇童话,讲的是一只狐狸用奉承话骗取乌鸦一片肉的故事,说明爱听奉承话容易上当受骗。为了指导孩子们更好地进行分角色朗读和理解课文内容,我采用了板书演示和揣摩人物心理的方式,有效引导孩子们学会用此类方法更好地进行语文学习。下面主要说说揣摩人物心理这一做法:
1、狐狸的心理。当狐狸来到树下看到乌鸦嘴里叼着一块肉时,我问孩子们:狐狸会想些什么?接下去的问题:狐狸眼珠一转,他会想些什么?当第一次乌鸦没有回答,狐狸会想些什么?当第二次乌鸦还是没有回答,狐狸又会想些什么?当狐狸叼到肉之后,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2、乌鸦的心理。当狐狸第一次套近乎,我问孩子们:乌鸦会想些什么?接下去的问题:当第二次狐狸问候乌鸦的孩子时,乌鸦会想些什么呢?当第三次狐狸赞美乌鸦的羽毛和嗓子时,乌鸦心情如何?会想些什么?当肉落入狐狸的嘴之后,乌鸦会想些什么?会有什么举动?
通过这样的问题追问,孩子们会在老师的引导下自觉进入角色,设身处地想人物之所想,从而更深地了解课文内容,更好地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更好地进行角色朗读。
《乌鸦和狐狸》教学反思4《狐狸和乌鸦》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只狡猾的狐狸用奉承话骗取乌鸦一片肉的故事。其中课文第四至第八段讲狐狸骗取肉的经过是重点,理解狡猾的狐狸为得到乌鸦叼着的肉,接连施计是课文的难点。抓住描写狐狸和乌鸦的神态、语言、动作的词,加深对语言文字内涵的理解,从而领悟道理是突破本文重点、难点的关键。
我在处理狐狸与乌鸦的对话之前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狐狸想了想,它在想什么?”学生们纷纷说狐狸在想怎样得到这片肉。我接着又问“狐狸有没有想出来用什么方法来得到这片肉呢”?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用骗的方法”。我紧接着又问为什么要骗,而不是“抢”?学生们立即说出:“乌鸦在树上会飞,狐狸在树下不会爬树。”接下来我把学生引入课文的精彩段落:“快看看狐狸是怎样一步步把乌鸦嘴里的肉骗到手的?”第一步“热情”问好,狐狸第一次对乌鸦说的话,“狐狸想了想,就笑着对乌鸦说:‘您好,亲爱的乌鸦。’”是狐狸装出一副笑脸,向乌鸦表示问候,在这句话中,“笑着”、“您”、“亲爱的”这几个词是重点词语。为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些词句的含义,我又设计了一句话:“狐狸想了想,就对乌鸦说:‘你好,乌鸦’。”将这句话写出来,让学生读读,思考:“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哪一句更好?为什么?”通过读和比较,使学生很容易地理解到狐狸是假装笑脸,对乌鸦表示亲热,实际上是想骗到那片肉。这样讲解,就抓住了课文的重点,教学就有深度,学生学会了如何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句,对课文的认识也必然深刻。第二步关心孩子,第二次说:“亲爱的乌鸦,您的孩子好吗?”狐狸知道乌鸦很爱自己的孩子,想以孩子为题引逗乌鸦与自己说话;第三步投其所好,大肆奉承,第三次说:“您的羽毛真漂亮……您的嗓子真好……”事实上乌鸦的羽毛并不漂亮,嗓子并不好,这是奉承话。学生带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这些话,不由自主地进入了角色,把课堂气氛推上了高潮。 通过反复朗读,使学生认识到狐狸所说的话都是为了骗取乌鸦嘴里的肉。只有让乌鸦张嘴肉才会掉下来。
课文的结尾直截了当地写狐狸叼起肉回到了洞里,这实际就是留给教者和学者的一个自由驰骋的天地,根据文章的特点,在教学设计上就要进行巧妙引导,从而实现学生的自主发展。
课文讲完后,我让学生想一想:如果你是乌鸦你怎样做,肉就不会被狐狸骗走了。同学们七嘴八舌的讨论起来,有的说:我会把肉先给孩子,然后再唱歌。有的说:把肉用脚踩着。有的说……学 ……此处隐藏7066个字……还会晃着脑袋。一脸的“亲切”样。边悟边读,学生完全沉浸在角色中,达到“语语悟其神”的境界。2、读中悟。朗读是感悟的一种表现,同时也是加深感悟的一种方法。孩子在投入的朗读中,其实已经进行了一种角色互换,自己显然已成了故事中的狐狸,故事中的乌鸦。他们在绘声绘色的演读中,又一次加深了对文中角色的认识。
二、营造活泼开放的学习氛围,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自我建设,自我发展的过程,是充满自由和欢乐的。学生只有在一种活泼的、开放的氛围中,才能积极主动地去参与,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在课堂上我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尊重每个学生的发展潜能,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看、去想、去说、去做、去演,引导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去表现自我。把教学的过程变革为学生主动参与、相互合作、师(生)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受“课堂”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未必每一位孩子都有上来朗读、表演、发表见解的机会。于是,在朗读表演中,我设计同桌互演,让每位孩子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在感悟体会时,我设计了小组合作,这样,可以化整为零,让每一位孩子都得到锻炼的机会。
三、“文道结合”,在语言训练中,不露痕迹地揭示寓意。
低年级的孩子,最不喜欢枯燥的说教,他们有着活跃的思维,有着丰富的想象力。他们最喜欢表现自己。寓意的揭示是在朗读的层层铺垫后分三步呈现在孩子的眼前,植入孩子的心里。第一步是在学完课文后,先让孩子说说,你现在觉得这是只怎样的狐狸,然后,我故做疑惑地问:“共同生活在这树林里,难道乌鸦不知道狐狸是很狡猾的吗?”孩子马上争着要表现自己,说“乌鸦爱听奉承话”,说“乌鸦得意忘形了”……孩子在这里其实已经基本意会故事的寓意了。第二步,我设计了一个说话环节:乌鸦后悔极了,连连用翅膀拍打着自己的脑袋,不停地责备自己:“______________。”其实,乌鸦自我责备的话,就是这则童话故事的寓意。最后,我出示三句名言,让孩子帮忙送给乌鸦(你想送乌鸦哪一句就把哪一句多读几遍)。孩子可以在这三步中自然而然地了解了寓意,并能铭记于心。但是,非常可惜的是,最后两步,由于时间上没有把握好,只能匆匆地布置学生课后去说,课后去读了。
四、上出低年级语文的味道。
低年级的语文,除了活泼开放,重视语言的发展,朗读的训练等等,学生对字词的认读、识记、理解与积累也是非常重要的。由于,这是借班开课,课前,孩子只是读熟课文,自己认读生字,因此,在课堂上,我很重视学生对生字的正确认读,对于一些生字,我给孩子注了拼音,提醒学生把音读准,特别是“一”的变调。我还帮助学生通过联系图片,创造性的想象来识记生字“叼”和“肉”,拓展学生“一()肉”的了解,体会“片”的用法。
《乌鸦和狐狸》教学反思14《狐狸和乌鸦》是一篇传统的寓言故事。它讲了狐狸故意奉承乌鸦,从乌鸦嘴里骗取了肉。告诉人们要正确认识自己,不要听了别人的奉承就得意忘形,使读者知道爱听好话容易上当的道理。
本课的教学设计,先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来引入新课教学。在教学的进程上打破了逐节学习的套路,而是直观地从狐狸如何行骗的入手,抓住描写狐狸言行的词句,理解狐狸三次说的话,明白狐狸的狡猾。
狐狸三次说的话,是理解的关键,但深入的理解是建立在正确的、准确的朗读基础上的。指导学生读好这三次话,先要读准音,读通句子,明白说了写什么,研究为什么这么说,再结合狐狸说话时的表情,体会它的心理,从而正确理解故事的寓意。
在朗读狐狸的三次奉承话时,我先利用媒体进行醒目显示:先由学生自读,读通句子,扫清阅读的障碍;再让学生知道狐狸是先装成很有礼貌的样子,向乌鸦问候,“眼珠骨碌一转”,“笑着说”;继而亲热的问候它的孩子,最后吹捧它的羽毛漂亮、嗓子动听;并竭力怂恿它“唱几句”。而乌鸦在狐狸接二连三的花言巧语攻击下,从 “瞥一眼、看一眼、不作声”到“得意极了”的动作变化中,学生可以较顺利地理解乌鸦地想法及心理变化。从中学生感悟到了狐狸的狡猾和乌鸦爱听好话的弱点。随后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自由读、指名读、小组比赛读、全班齐读)去感悟文中的含义所在。再让学生跟着媒体画面试着复述课文,最后进行演一演。通过朗读、想象、体会、感悟,让学生自然而然的体会到寓意。
本课是属于第二单元中(读课文识字),通过一篇寓言故事来铺路,让学生进行识字和了解故事的道理。因此识字教学依然是课堂教学的重头戏,但必须以培养学生识字的能力为本。随着识字时间的增长,学多了各种形式的识字方法如:集中识字,分散识字各种游戏巩固等。在本课的识字教学过程安排上,我们首先让生字随着对课文内容的初步了解而出现,主要是在学生初读课文,在用一些问题树立课文大致内容的过程中出现。在学生回答中随即出示生字:洞,骨碌,溜、烟,然后在联系朗读说的话时学习:差、嗓、享,因为有语言环境做依托,学生会感觉学习生字比较有趣、生动。
课文要求能续编课文,这是一个很好的能体现学生学习、理解程度的方式,更是一个很好的培养学生兴趣、发展和丰富学生语言的好机会。在说话的训练中,我设计了两个练习。一是 “你有什么话对乌鸦说?” 二是想象:过了几天,乌鸦又找到一片肉,这时狐狸又来了——前一个说话练习为后一个练习作了铺垫。学生把自己理解的寓意运用在对前一问题的回答中了,因此,在展开想象续编课文的说话环节中,学生就不会毫无方向,这样有铺垫的练习能有效帮助学生思考、组织和表达。
《乌鸦和狐狸》教学反思15语文教学一直以来倡导“文道结合”,对本则寓言故事,传统的解读一直就是“爱听奉承话容易受骗上当”。这是站在乌鸦的立场上来讲的。而我们都知道,有时候,一则故事也不仅仅蕴含一个道理。
在教学中,老师说:“我认为狐狸很聪明”,在这里,老师并没有要为狐狸“申冤平反”的意思,而是欲擒故纵,引导孩子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从而得出这则寓言故事中蕴含的另一道理:要通过自己的劳动去获取食物,而不是靠欺骗。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让别人受到伤害,也是不可取的。这个道理隐含在课文这中,老师挖掘了教材中的空白点,把它寓于教学之中,于无形之中渗透了思想品德教育。
另外,当老师这个看法说出来的时候,也有几个同学举手表示赞同,说明老师的看法代表了一部分孩子的看法,这又涉及到另一个价值取向的问题。新课标提倡个性化阅读,“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但“个性化阅读”也需要老师的正确引导,不能背离正确的价值观。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很多的是非观念并不是很明晰,需要老师正确的引导。狐狸为了这块肉,的确是想尽了办法,动足了脑筋,抓住了乌鸦爱听奉承话的特点,想出了这么一个好办法吃到了这快肉。但老师要让孩子明白:这样一来,乌鸦受到了伤害,她的孩子受到了伤害,狐狸为了自己却伤害了别人,这也是不对的,这种“聪明”不可取,不能学习。
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的培养,是新课标大力提倡的。课堂不仅是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教育的殿堂。我们要在课堂上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各种道德因素,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从而使教学演变成为学生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