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师》教学反思

时间:2023-02-02 05:12:18
《我的老师》教学反思

《我的老师》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我的老师》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我的老师》教学反思1

《我最好的老师》是六年级下学期第五组课文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讲述了“我”六年级时的科学课老师怀特森先生的故事。他用出乎意料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和科学的怀疑精神。本文语言通俗,道理明晰,主要采取“由具体事例说明道理”的写法。

这篇文章无论从标题,还是到内容,都能够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因此,教学导入时,我先以“你心目中的好老师是什么样的?”切题,待充分交流之后,我便引出了“作者心目中最好的老师是什么样的呢?”,将学生带进课文。

在学生从整体上了解课文以后,便引导学生找到文中对怀特先生评价的句子----------“他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教学方法独特,常常有出人意料的举动。”以此展开了重点内容的突破,学生自然谈到了怀特先生独特的教学方法和出人意料的举动。我顺势引导学生体验:如果你是怀特森老师的学生,面对这种种出人意料的举动,你会怎么想?你可否有与作者同样的心情?哪些词语才足以表达你当时的心情?此三问的目的其实有两个方向。其一:给予学生畅谈认识的机会,如果学生能够谈到“感激”,想必他们已经读懂了文章蕴含的道理。其二:体会作者当时的情感,引导学生抓一些关键词语来体会,并能够有感情地朗读。

最后,要理解怀特先生事例中所蕴含的科学精神直接可以从书中的总结可以得知。但文章中“以具体事例说明道理”的写法的理解倒是挺陌生的。我的做法是让学生找到文中所提及的科学精神,然后问及“结合文中故事,你是怎样知道这些科学精神的?”待学生谈论时,我再顺势给他们概括“其实,同学们刚谈论人物的科学精神时,都是在具体的事例中体现的,这就是一事一议的写法”。

在教学的结尾,我还设计了一个小练笔:你喜欢这样的老师吗?你认同这样的观点吗?说说你的看法。从学生上交的练笔作业来看,除了几个学生认为这样会让学习不好的学生无所适从外,其他人都从不同侧面对自己的观点进行了论证,有的甚至还引经据典呢!

我发觉,在整个导学过程中,与其说是我引导学生经历了一次情感的转变,还不如说是学生引发了我对自己以往教学的一种觉醒:无论授人于鱼,还是授人于渔,都必须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也就是文中所说的每堂课都是“冒险”。一旦拥有了“学习兴趣”这位“最好的老师”,教师的教就成功了一半了。对于那些循规蹈矩不爱动脑或者调皮捣乱根本不想学习者,不让他们的大脑“睡觉”尤其重要。

《我的老师》教学反思2

今天讲魏巍的《我的老师》,课堂结构特别清晰:复习字词导入新课,跟魏巍学习谋篇布局,跟魏巍学习遣词造句,跟魏巍学习感谢师恩。结尾插入林妙可的歌<>。当林妙可甜美的歌声响起的时候,孩子们正好读完自己创编的诗句,下课铃正好打响。整堂课,孩子们投入,老师开心。

这些创意,是我跟湖南岳阳的卢望军老师学的。可以说,她是我的老师。这个小女子,年纪不大却有教育的大情怀大智慧,连王君老师也赞她是少有的聪慧和勤奋,自己的新书也请她来做序。我读王君,李镇西,王开东的次数竟然越来越不及她。她的思想如夜空,笔尖如清泉,创意如春笋,让人百读不倦。她的博客,就如我的邻居,经常进去串个门,随意自然不可或缺。她的课例和经典语句,我像一个学生那样摘抄在笔记本上。望君如师,给我智慧。

讲课时,有些孩子的想法超越我,是我没想到的。比如,课文中师生交往的七件小事可不可以调换顺序。我预设的答案是:不可以,这些事是按照由略到详,由课内到课外,由平常到假期,学生对老师感情逐步加深的顺序写的。但是孩子们又答出了前几件事是老师爱我们,第五件和第七件事是我们爱老师,先有老师爱我们才有我们爱老师。是啊,这是一个因果关系。还有两个孩子说可以,把第七件事放在开头写,就行成了一个倒叙,会引起悬念:为什么孩子会梦中寻师?然后再写前几件事也顺理成章。是啊,这也是可以的啊,只是魏巍采用了顺叙而已。再比如,为了训练他们的想象能力,我最近留的作业是对英文字母进行联想,他们的很多奇思妙想,是头脑僵滞的我万万想不到的。从思维活跃的角度,学生也是我的老师。学生为师,给我力量。

身边的一些领导和同事,他们不计得失的对待工作,不怨不悔的解决问题,不卑不亢的面对生活,他们的坚韧和大度激励着我。他们,也是我的老师。

那些素不相识的天涯海北的语文湿地的同行者,他们放弃自己休息时间编辑文章为大家分享,他们为了心中的芳草地不远几千里自费去成都相会,他们互助互爱相扶相携的精神时常感染我,他们,也是我的老师。

还有那么多素未谋面或者萍水相逢的人,他们或者给我做人的教育,或者给我生活的启迪,他们何尝不是我的老师呢?

感谢这些老师,他们也将成为我记忆天空里不褪色的"蔡云芝"。

《我的老师》教学反思3

《我最好的老师》是六下第五组课文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讲述了“我”六年级时的科学课老师怀特森先生的故事。他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教学方法独特,他用出乎意料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和科学的怀疑精神。

看课题,我并没有太在意这篇文章。可细读一遍后,我感觉《我最好的老师》是一篇充满理性的文章,思辩色彩浓厚,主题明确,不仅对学生学习很有启发,还引发了我对以后教学理念的思考。

教学时,我先以“你心目中的好老师是什么样的?”入题,待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后,我进行谈话:“那么,有这样一位老师,他上课娓娓讲解一种叫‘猫猬兽’的动物,同学们都根据他的讲解龙飞凤舞地做笔记,可随堂小测验,全班同学都大吃一惊,因为他们的成绩均为‘0’分……这,这,这是一位好老师吗?”引起学生的情感冲突,顺势将学生带进课文。在学生从整体上了解课文以后,我引导学生抓住“这算什么老师——我最好的老师”这一情感冲突,设计了两个主要的板块:感受“气愤”和深感“佩服”的重点内容的教学。特别是在第二版块的学习中,带领同学们层层剥笋似地深入体会怀特森先生确实是最好的老师。从一堂课到另一堂课,从他的课堂到别的课堂,从课内到课外,怀特森先生带给学生的怀疑主义影响了孩子所有的学习方式和人生导向。教学的结尾,我还设计了一个小练笔,“你喜欢什么样的老师,说说你的理由。”让孩子们畅所欲言。

我发觉,在整个授课过程中,与其说是我引导学生经历了一次情感的转变,还不如说是学生引发了我对自己以往教学的一种觉醒:无论授人于鱼,还是授人于渔,都必须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也就是文中所说的每堂课都是“冒险”。一旦拥有了“学习兴趣”这位“最好的老师”,教师的教就成功了一半了。对 ……此处隐藏12549个字……如何来验证是否是“有效教学”,试金石是学生,每一节课中学生是否积极愉悦参与学习活动?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身心是否得以充分的关注?学生的认知能力是否得以有效的提高?……

《我的老师》教学反思14

当得知学校要举行青年教师教学比武之后,便赶紧翻开课本细细查找起来。因为六年级下册的学习内容只有6组,除了最后一组综合性学习,就只剩下5组课文。再者要求第3单元之后的课文,只剩下第屈指可数的二三单元。第3单元的课文都属于“老”字辈的,第四单元是指导学生进行课外的阅读导读课,想在短短的30分钟内体现难度真的很大。除此之外,只剩下第5单元的课文。所以,我们两位六年级的语文老师都不约而同地把目光瞄准了它。

《我最好的老师〉,讲述了“我”六年级时的科学老师怀特森先生用出乎意料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和科学的怀疑精神。本文的文章结构清晰简洁,语文朴实。对于六年级的学生而言,要理解本文的主旨并不是一件难事。我究竟要通过这30分钟的课堂教会学生什么?这是我拿着书本一直向自己提出的一个问题。最终,根据课文的写作特点,把教学目标制定为:读懂课文描写的故事,理解怀特森先生独特的教学方法,体会一个人具有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和怀疑能力的重要性。教学难点:学习本课一事一议,从一个具体的事例发现一个道理的写法。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围绕学生的关注点“怀特森到底是什么样的老师”、“他为什么是最好的老师”引领学生走进课文,走近主人公,抓住关键点“当我读到(),觉得怀特森先生是位()的老师”,引导学生去揣摩人物心理,想象课堂场景,换位思考表达。通过抓住“人”展开教学,进而引导学生通过三个层次理解“为什么怀特森先生是一个最好的老师”:了解怀特森先生的特点;角色转换,理解怀特森先生独特教学方法的真正用意;通过前后情感冲突,读懂“我”对怀特森先生的赞扬,体会独立思考能力和科学的怀疑精神的重要,并让学生恰当地表达了自己个性化的阅读体验。从而让学生真正走进了文本,走近怀特森先生那充满“冒险”的课堂,从而感受到怀特森先生独特的教学风格。并在本节课的结尾让学生感言赞美、写学习感言的方式,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将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容为一体,历练学生的语文能力,凸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静下心来,回头看,课堂缺少了语文味。虽有带着学生一起感受怀特森先生的人格魅力,但是没有和学生一起沉下心研读课文,咀嚼课文的重点词句。从而对于学生的语文能力并不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再者,让学生说说有关不迷信权威、不迷信书本、敢于创新的故事这一环节时,应该引导学生不仅从曾经的阅读中寻找这样的事例,而且可以从自己身边入手。这样既让学生进一步明白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这一道理,又为本课的难点找准突破点,为学生的写法进行指导。最后,让学生写几句自己的学习感言,旨在读写稽核,发展学生语言能力。但最终因时间短,仓促地将本环节改为课后的作业作为本节课学习的延续。

作为语文教师,拿起语文书,静下心来读,沉入课文读,找准问题的切入点,让学生语文能力在课堂上得到有效提高,这就是本次教学给我最大的启示。

《我的老师》教学反思15

我是一个长期从事高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的老师了,由于长时间从事数学课堂教学,我的数学课堂好像也形成了一定的风格。这种风格有时给我以笃定的自信,有时我也会对自己产生质疑。

令我自信的是:在我的课堂上我俨然像一位有威严的将士,一上课就凭自己满腔热情把课堂气氛调制在严肃、安静、投入的氛围中来,如若有任何的风吹草动,我便出口不逊呵斥说:“闭嘴,不要做与课堂无关的任何举动,谁也不能影响我上课。

谁影响我上课我饶不了你。”哈哈,这时教室便会鸦雀无声,我也会为自己暂时的震慑力而窃窃自喜。接下来我的课堂流程就一一的进行。新授课,学生提前预习,指名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每次都是那几个好孩子在提问题,好像其他孩子课下没有预习的样子。就这样,我也没时间知道谁真的预习了,谁没有预习,这个预习过程虽然很重要,我自己没时间检查督促,就交给家长来帮助,至于家长是否重视了这一环节我也无从得知。

我要的是学生不懂的问题呈现出来方可。第二个环节便是解决这些问题。我总是先让每个孩子准备一个课堂记录本,力争让每个孩子手脑并用,思维和动手操作和老师同步进行。我先开始设置情景,我常常把我消化后例题情景展示给学生,直接告诉孩子选择有效信息记录下来。我便把我提炼的信息写到黑板上,让学生也把信息记下来。下面开始分析问题,我知道数形结合是分析问题的好方法,画线段图也好,(学计算也好,)为了快速的让学生学会,我一般采取带领学生一块动手画图,一块分析已知信息和未知信息的联系。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同学们也兴致勃勃地模仿着进行着。这样,很快新问题就解决了。第三个环节是举一反三。我总是把重点放在这个环节上,因为我事先已经做了书上和练习册上的习题,如果我不在课堂上带领学生见这些题型,那么课堂作业、家庭作业在我批改的时候一定会叫苦连天,错号会像开花馍一样层出不穷。为了改作业不至于恼羞成怒,所以把这些功课提前做到课堂上。因为学生课堂上练过了,作业正确率高了,我陶醉其中,还小有成就感。这样,我和孩子们每节课都像打仗似的解决着一个个问题,攻克着一个个难关。四十分钟就这样在你追我赶中度过了。

每天就这样:我教的匆忙,他们马不停蹄地学着。我在这个思维的制约下,我的课堂容量变得很大,我必须在四十分钟“有效”的处理完毕。我感觉我的课堂的每分每秒都是珍贵的,总有一种赶时间的紧迫感。在这种“快”“赶”节奏的催促下,我的收获是:大多孩子或许是“有效”的,他们作业对号多了,分数渐高了。可少数学生因为太“快”而跟不上班级的整体步伐,久而久之成为我们眼中的差生,从此一蹶不振,停止不前。这也是我常常忧虑的,这些孩子怎么办,成了老大难。

在新课改理念的熏陶下,我也一直疑惑自己是不是对于新课程改革只停留在形式上,让学生探究的太少,可每当我尝试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时,有种被阻滞的感觉,总感觉我的课堂知识的链接没有顺利完成,未免郁闷,课堂作业、家庭作业就会漏洞太多,错题增多、纠错难以到位。这样第二天课堂上还要运用大量的时间扫除上节课的后遗症。为此我的放手探究的脚步不得不搁浅。对于我自己的教学模式我时而满意,时而困惑、时而也会内疚。

在专家唤醒培养孩子发现、探究、创新理念的呼声俱高不下的今天,我们的孩子是决不能成为高分低能的平庸者。我们的培养理念也必须与时俱进啊。我不仅想我的课堂应该如何做到真正的高效。既注重培养孩子的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过程,又能关注发展孩子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拓展。我应该把课程进行的速度稍微慢下来,先让孩子试着用自己的方式分析呈现出教学情境中信息间的前后联系,给其质疑分析解决问题的时间,而不是我领着孩子一起摸爬滚打直接到达目的地。在这方面,我知道自己需要重度改革,如何驾驭这样高质量的课堂,我还需不断强化提升这方面的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更新理念,把探究深入课堂。推动学生体验成功探究的乐趣,创设富有趣味性的多样化的探究课堂,从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多样计算、创新思维等等综合实践能力。

《《我的老师》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