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1《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精读课文,它的教学主要目标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了解圆明园的辉煌历史和它的毁灭,使学生记住这一国耻,增强他们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并且能背诵课文。而通过朗读、学习,想象当年圆明园的辉煌景观,了解它毁灭的经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是这一课文的重点和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重学生的朗读,第一课时总体上就一个“读”字,让学生反复读通读顺文章,并且能在流利地读后说出自己的一些感受。经过读这一个阶段,学生对于课文能做一个整体的感知,因此都有话可说。由于第一课时所打下的基础,到上第二课时时就方便多了。下一步就是让学生深入到课文中去,感受圆明园惜日的辉煌历史。在这一部分我主要是通过在朗读的基础上加上图文结合的方法来让学生了解、感悟。当同学们对祖国的壮丽山河发出由衷的赞叹时,我顺势引出圆明园的毁灭这一部分。同样的,也是运用朗读重点句子和出示图片的方法让学生了解这一国耻,同学们通过朗读和观看录象,对于圆明园的毁灭基本能产生较大的感触,并且对于侵略军的可耻行为纷纷表示愤怒。接着,我问道:“从当时的璀璨文化,到现在我们所能看到的课文插图上的几段残垣断壁。回首历史,让我们扼腕叹息,除此之外,我们还能干什么呢?假如此时你正在圆明园的废墟旁,你想说点什么?”从中引导学生使学生记住这一国耻,增强他们振兴中华的责任感。最后,我提出要求:让我们回到刚才同学们都感受颇深的句子上,进行对比读,再一次的见证圆明园由辉煌到毁灭的转变。整一节课在学生的朗读声中结束。
通过这一次的教学,我明白到了“读”在语文课真正的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课堂上师生就是通过朗读来进行交流的,只要读通读顺,学生就有话可说,有感可想。这是最大的收获。今后我将继续在课堂上遵循“以读为本,以读导学”的新课堂理念。同时为了激起学生朗读的兴趣与热情,我还会尽力地根据课文的特点采用不同的形式朗读。如个别读、分角色读、评读、竞赛读、仿读、表演读等。其中评读是让学生对教师或同学的朗读内容作出评价,指出优点或不足之处。既评朗读的情感,又评朗读技巧,让学生在自评或他评中找到朗读的感觉,逐步形成良好的朗读意识。在朗读技巧上,我还应该作具体的指导,使学生知道重音、停顿、快慢、高低在朗读中如何随着表情达意的需要而变化。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2《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里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可在《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的教学中,我感觉面临着这样的难题:学生对圆明园是陌生的,对以前的圆明园感觉更是遥不可及的,只单纯地“以读为本”,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感受是不够的。但是,如果忽视朗读,在课堂上仅仅是把图片的堆砌展示给学生,很显然也是不可取的。于是,我就巧借多媒体,把学生的看、听、读、感结合起来,收效果然不错。运用多媒体创设了一个信息量大且颇具人文色彩的环境来辅助教学。
上课一开始,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就是一幅烈火燃烧下“圆明园的毁灭”的课题图。大火燃烧在圆明园,更燃烧在学生的心田。接着,在悲凉的乐曲声中,播放了一系列圆明园的废墟图。目睹此景,学生禁不住发问:圆明园为什么会被毁灭?为什么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带着一串问题,学生学习的兴趣一下子高涨起来,教学变“要我知”为“我要知”,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多媒体辅助教学对这节课的朗读训练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学时我不再是干巴巴地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而是让学生一边听着优美的音乐,一边欣赏美丽的画面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展示在学生面前的平湖秋月、武陵春色以及西洋楼等景点图,把学生带入了美不胜收、引人入胜的仙境,给学生的想象插上了翅膀。把学生的感官充分地调动起来后,他们面对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景观,读出了赞美、自豪之情,然后播放录相片《火烧圆明园》的片断,大火燃烧在圆明园,更燃烧在学生的心田,面对圆明园的毁灭,学生读出了痛惜、仇恨之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意义建构的主动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尽可能把讲解、提问的时间压缩到最低限度。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探究学习。探究学习。同时我还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观点、想法以及真实感受,从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教学《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这在时间上把握得不够好,超了两三分钟。其次,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完全调动起来,师生互动还不够到位。教学《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让我体会到课堂教学要重视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的转变,只有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才能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3今天我和四一班的40名可爱的孩子在电教室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语文课——《圆明园的毁灭》。
课件方面:
我收集了许多精美的图片,一一展示了圆明园里风格迥异的建筑和各种奇珍异宝,并且配上了优美动听的音乐,仿佛把学生一下子的带到了古代的圆明园里,亲身领略到了圆明园的举世闻名。最后,展示了圆明园毁灭的视频资料,学生真切的感受到了 “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不足之处是:如果在探究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时,加入圆明园复原的视频资料,那样这节课会更加生动、形象。
探究方面:
这节课在设计之初我就紧紧围绕“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探究式阅读学习”这一教学主题,力求体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
我认为只有先让学生充分了解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学生才能体会到圆明园的毁灭损失不可估量。作者介绍圆明园时从布局、建筑、文物三方面分别表现出了 “布局美”“ 建筑奇”“文物多”,从而让学生深刻体会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从而深刻感受“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在这个环节的探究过程中,我设计的问题是“分组讨论你们最喜欢圆明园的什么?”这个问题抛出后,学生先说哪个环节,我们就一起现从哪个环节去探究。课堂上学生和我预想的一样,是从最能吸引他们的“建筑”开始说起的,通过单个读,分组读、接读、齐读等不同形式的读,学生体会到了圆明园建筑的“奇”。紧接着我又问“你从文中那些句子体会到了圆明园的奇?”这个问题,目的是让学生对这些风格迥异的建筑再次加深印象,出乎意料的是一位女同学竟然把话题叉到了圆明园的布局上,这时的我一心想着建筑方面学生了解的还不够透彻,竟然随口抛出“跑了”二字,阻碍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步伐。现在回过头来仔 ……此处隐藏9749个字……培养学生会质疑,让学生主动了解具体的学习目标。
我从题目入手,解题质疑:看了题目,你们想了解些什么?抓住学生提出的牵涉到文章内容的问题,如,圆明园是怎样的一座园林?它是怎样被毁灭的?是谁把圆明园毁灭的?使学生有目的地去学习,增强学习效果。
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所以本次教学突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意识,要求学生根据自身实际组成历史学家,建筑学家,艺术学家,政治学家等小组,通过自身主体精神的发挥,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努力创设出“自主—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
三、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
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课前,我让学生收集圆明园的相关资料,如文字、图片、音像资料,使学生对圆明园有更多、更形象的了解。并通过分析、整理大量的资料,提取自己的观点,提高了学生整合资料的能力。同时,教师紧扣语言文字适当补充一些内容,使学生更易于理解课文,受到情感的熏陶.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15《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构思颇具匠心。题目为“毁灭”,却用了大量的篇幅写它辉煌的过去,把美的东西毁灭了,这是一个悲剧。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所以,“圆明园”这一“毁灭”的悲剧,更能激起学生的痛心与仇恨。文章前后内容为圆明园的“辉煌”和圆明园的“毁灭”,这两者紧密联系,一扬一抑,一美一毁,爱恨交织,通过阅读感悟,让学生了解这一屈辱的历史,激发爱国之情。这就是教学的重点。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引导学生读文、感悟、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其昔日辉煌景观是教学的难点。
落实这一理念,让学生历经“走近圆明园——走进圆明园——走出圆明园”的教学流程,使学生“爱之深,恨之切”的情感,在阅读中飞扬。
一、激情导入,走近圆明园。
上课伊始,用雨果对圆明园的评价语板书“圆明园”三字,齐读后,让学生就了解“圆明园”的有关信息作以简单的介绍。而后,教师补充相关资料。特别针对“圆明园占地5200余亩”。学生对圆明园有了初步了解后,我深情感叹道:“同学们,就这样一座被世人称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
二、以读激情,走进圆明园。
学生默读2、3、4自然段,并作简单的批注。教师巡视点拨后,开始引领学生走进圆明园。
首先,读悟第2自然段。让学生在文本的对话中,在课件演示中理解“众星拱月”之“独具匠心”的布局特点。
其次,品读第3自然段。品读中,引导学生抓住“有……也有……”“有……也有……”“……,还有……”“不仅有……还有……”等等一系列的关联词,理解圆明园中的景观众多;品读中,引导学生理解“金碧辉煌”“玲珑剔透”是什么形态,“诗情画意”“幻想境界”是何等美妙。建筑及景观之风格各异的特点,在学生的头脑中初具映象。为进一步激发对圆明园景致的赞美之情,通过课件欣赏“民族建筑”“西洋景观”相关图片,同时,教师随机补充有关资料,如适时简介“买卖街”“山乡村野”“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蓬莱瑶台”“武陵春色”“西洋楼”……
为让学生对圆明园建立整体美,课件播放圆明园复原视频,教师随课件声情并茂地解说:圆明园被誉为“万圆之园”,它是我国无数能工巧匠智慧的结晶。园中著名景观达145处,风格各异,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至此,教师引领学生跟随作者走进圆明园,尽情地饱览了“恍若月宫”的奇景。
再次,品读第3自然段。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为什么说“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然后,课件出示“青铜礼器、名人书画和奇珍异宝”的典型图片,让学生对当时这座“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而赞叹。
最后,引导学生回归朗读第2、3、4自然段,读出欣赏、自豪、赞美之情。此时,只有此时,学生才真正在文本载体的引领下,走进了圆明园。
可是,当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之后又是怎样的情景呢?教师悲愤地说:“但是,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已灰飞湮灭。华丽的殿堂楼阁已成一片废墟,让人流连的美景人们心酸的回忆。园内的奇珍异宝,有的被毁坏,有的流落他乡陈列在别人的博物馆里。这是为什么?是谁毁灭了美?是谁毁灭了圆满无缺、光明普照的圆明园?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愤慨地写道:“有一天,两个强盗走进圆明园,一个抢东西,一个放火。……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一个叫英吉利。”
引导学生自读第5自然段,结合资料领会“统统”掠、“任意”毁、“放火”烧的强盗行径和野蛮罪行。然后,播放电影“火烧圆明园”的片段。学生犹如走进圆明园,目睹了英法两个强盗的无耻行经,仇恨的怒火油然而生。英发联军的滔天罪行深深烙在学生的内心深处,激起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雄心壮志。
三、升华情感,走出圆明园。
教师过渡语:“圆明园就这样化为灰烬,就这样不再真真切切地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就这样只能浮现在我们的梦中。圆明园的毁灭仅仅是我们炎黄子孙的损失吗?不!”出示第1自然段,抓住两个“不可估量”重点领悟。
教师荡气回肠地总结:“这把火,烧毁了园林艺术的瑰宝;这把火,烧毁了建筑艺术的精华:这把火,烧毁了耗资5亿3千万两白银、历时151年才建成的万园之园。但是,这把火,烧不毁英法联军的滔天罪行,烧不毁炎黄子孙的刻骨仇恨,更烧不毁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顽强精神。圆明园的残垣断壁时时刻刻提醒我们:(引出)落后——就要挨打!”此时,学生会感慨万千:对强盗的刻骨之恨,对祖国的深切之爱。在老师的激情下,让学生拿起笔将内心的话语记写下来。写后,让学生带着或赞美或痛恨,或激昂或哀痛,读一读自己的感慨或抒怀。教室里想响起的阵阵掌声,将课堂推向高潮。
此刻,屏幕上出现八个大字:“勿忘国耻,振兴中华!”我的预案是让学生齐读而升华情感。然而,我的灵感顿生:让学生全体起立,举起右拳,一起宣誓:“勿忘国耻,振兴中华!”这声音回荡在气宇轩昂的教室里,这声音回荡在情绪激扬的每个学生的心头!
一堂课结束了,这是一堂“爱”与“恨”的课,这是一堂“赞美”与“愤恨”的课。一堂课结束了,可学生们的爱国情怀却飞扬起来。
总之,本课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文本为依托,以情感为纽带,以现代技术为手段,以学生发展为目的,力求着眼于自主阅读,致力于课堂优化,努力营造和谐、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的能力,夯实学生语言文化的根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