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船借箭》听课报告
在人们越来越注重自身素养的今天,越来越多人会去使用报告,不同种类的报告具有不同的用途。那么报告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草船借箭》听课报告,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草船借箭》听课报告1
实习老师李凡讲的《草船借箭》
听完这堂课,我觉得需要注意的点在于,教学活动实际上就是师生交往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交流,从而增强师生情感交融,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过程。所以,课堂教学中,只有良好的民主伙伴关系,才能进一步创设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
上课过程中,大多数学生是“疑而不问”,那些不善于质疑的人,一般学习态度懒散、知识面狭窄,而乐于发问的人却思维活跃,解决问题能力比较强。质疑就是刺激学生积极思维的诱因,也是促其发奋学习的动力。有了质疑,学生就会产生求知欲,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追求。学生由疑而问,也是一个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过程。因此我们要保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哪怕是一些幼稚、肤浅的问题。
在教学中,只有那种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空间的教学,只有那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学习方式的教学,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草船借箭》听课报告2
《草船借箭》听课反思
陈老师的这节课教学目标明确,恰当,“三维”目标整合,年级语言训练目标突出,并且将目标落实到教与学的过程之中。这节课陈伟老师牢牢抓住“神机妙算”这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词,并以此辐射全文,摆脱“多余的情节分析、繁琐的提问设计、僵化的章法讲解”的传统模式,整堂课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核心,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思为本、寓学生的主动研究于阅读活动之中。然后又回归到文本里,把关键词“神机妙算”与诸葛亮联系起来,理解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在学中他注重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找句子,关且从“知天文,识人心,晓地理”几个方面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学生紧紧抓住文本去读,去品,去悟,有助于学生对课文更深入的理解。同时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在“读议、探究、感悟”中不知不觉理解课文,感悟活的人物形象,并拓展相关文章及视频,并延伸到整部小说,让学生对阅读《三国演义》产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