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5-09-21 13:29:04
【热门】说课稿汇总九篇

【热门】说课稿汇总九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智子疑邻》讲述了一个富人因故丢东西后,预见相同的两个人却遭到不同的对待。故事的主旨不在于说明人的预见,而在于说明持相同看法的人却因身份不同(实即跟主人的亲疏关系不用)遭到不同的对待。以此说明听意见只应听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的,对人不能有偏见。

二、说教学目标及难点重点:

根据教材内容,我将该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目标:掌握一些关键文言字词,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辩证思维的能力。

2、分析故事情节,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

品质培养目标:正确认识事物的两面性。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寓意,辩证的看待事物。

三、说教法、学法:

1、对内容的理解,先疏通文意再演故事的方式。

2、对寓意的理解、认识,可用课本剧的形式展示

3.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在文学宝库里,有一种诙谐幽默的文章——寓言,根据你的知识储备,能不能说说寓言的一般特点?能否举出你知道的寓言的题目?(学生自由发言),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两篇

教师板书:

(二)、检查预习:

文学常识。学生交流,教师适当补充。

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末期韩国人,著名思想家。他著有《韩非子》一书,共20卷,55篇。笔锋犀利,说理透辟,常用寓言故事阐明事理,富有说服力,其中许多寓言故事一直流传于世,《智子疑邻》就是其中的一篇。

(三)、指导学习

1、整体感知

教师读,学生读,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请学生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其他学生补充修改,个别问题老师解释。

复述课文:在理解文意的前提下

2、问题探究(师生互动,讨论课文内容)

1)、邻人之父劝告富人筑墙出于一种什么心态?

2)、对正确的意见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

3)、宋国富人一家为什么会“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4)、联系生活体验,概括这则寓言的寓意。

积极方面:听意见只应听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对人不能持偏见。

消极方面:要注意自己与听话者的关系,如果关系疏远,即便说的意见正确,效果也不见得好。

(同学们可以边看书边找出答案)

(四)、拓展训练:(同学们互相交流,自由发言)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问题:

1、疏通文意

2、这则寓言故事流传甚广,后来成为了常见的成语,该成语是-------------。

3、翻译句子。

蛇固无足

蛇本来没有足,你怎么能为它画脚呢?

4、写出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

讽刺了那些不顾客观实际,自我卖弄,弄巧成拙的人。

(五)、推荐作业:

续写《智子疑邻》,邻人之父知道自己成了怀疑对象,有怎样的反应?

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荷叶圆圆》是人教版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第14课,是一篇新选入的散文诗。诗中描写了圆圆的、绿绿的荷叶。荷叶是小水珠的摇篮;是小蜻蜓的停机坪;是小青蛙的歌台;是小鱼儿的凉伞……课文洋溢着童真、童趣,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发他们的想像;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让他们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到夏天,大自然的美好。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本篇课文的特点,这节课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12个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荷叶给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和小鱼儿带来了欢乐。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想像能力,表演能力。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荷叶的可爱,夏日的乐趣,学习识字、理解词句,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验夏日的生机,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三、教学方法

由于这篇课文内容浅显易懂,用不着老师引导学生去逐句讲解分析,于是结合我班学生实际情况,这节课我主要采用“自主读书、合作学习、自己感悟”的教学方法。我以一个伙伴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在读中积累语言,在说中训练语言,创造一种形、色、声有机结合的教学情境,使全体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

四、教学过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获取知识、培养创造思维的巨大推动力。我班学生喜欢欣赏精美图画,所以我就尊重学生的爱好,采用让学生欣赏夏日荷塘风景图,听老师激情导语的方式引入课,学生初步感受到了美,容易产生乐学的情绪。

上课伊始,我`先播放课件:伴随着美好的音乐,出现一池在微风吹拂下轻轻摇曳的荷叶美景图,学生一边欣赏,教师一边激情导入新课:荷叶圆圆的,荷叶绿绿的,荷叶是夏天里一首清凉的小诗,荷叶是阳光下跳动的绿色的音符。小水珠喜欢荷叶,小蜻蜓喜欢荷叶,小青蛙喜欢荷叶,小鱼儿也喜欢荷叶,让我们一起去感受充满童趣的夏天,去触摸生机勃勃的荷叶,去体味他们快乐的心情吧!

在学生兴趣调动起来以后,我就让学生自主读,“披文入情”领略文章的语言美。对于一年级学生而言,语文教学应培养他们喜欢阅读、敢于阅读、乐于阅读的愿望,要实现这一目的,教师必须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通过阅读“披文入情”,所以我先让学生听课文朗读,然后再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自主识字,提出读书要求:读准字音,把生字连成词画圈,多读几遍,在此基础上再将课文自由完整地读一遍,自己品味感悟长句的读法。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从一开始就要有意识地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内容,并逐步培养起对课文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所以在学生将课文完整自由读两遍的基础上,我再让学生将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同桌或好朋友听,注意把字音读准,课文读通顺;读后老师检查初读情况, ……此处隐藏14834个字……同情、怀念和赞美?

让我们来看19-28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1、在这部分中,作者详细叙述了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过程。要求学生复述买书的原因、经过、结果。

2、文中写了哪些人对待这件事的态度?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作用是什么

3、“我”为什么会觉得“似乎遇着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

阅读29-31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文中哪些地方书写了作者的怀念之情?有感情地朗读出来。这里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看完整篇文章,我们来总结一下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略写?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本环节设计意图:介绍重点情节,进行详细分析指导学生通过重点语句,把握作者所蕴含的感情,并加以提示,如①“当长妈妈给我买回了《山海经》之后,这又使我产生了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我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以及作者的感情变化角度来考虑,学生能较好理解。特别是文章最后一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让学生联系上文内容,加以体会。在理解这些语句蕴含的感情的基础上,让学生有感情的大声朗读,细细品味,通过读更好的体会作者对长妈妈的深深地怀念之情。

这样教师教给方法后,由学生自学,质疑,很好的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习活动七:梳理全文,教师总结:

1、长妈妈这么疼爱“我”,那“我”小时候对她好不好呢?讨厌她哪些事?(3-12)

预设:喜欢切切察察睡相不好爱管闲事④规矩多⑤道理多⑥谋死隐鼠

2、虽然讨厌她,可也有发生敬意的时候呢。什么事情让孩子产生了空前的敬意了?这敬意后来还有么?

3、看来吓唬得来的敬意不是真正的敬意呀。读这篇文章后,你觉得阿长哪些地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或者说说你觉得作者笔下阿长的哪些事情最有趣?

4、小时候的“我”眼中饶舌多事、有许多麻烦的规矩、无知而又迷信的长妈妈,成年后却写文章来怀念她,就说明“我”已经理解了长妈妈。这理解用了多长时间?三十年,多么漫长的岁月啊。事隔多年,鲁迅才恍然大悟,他一直忽略的一个人,甚至地位低下的一个人,原来是最疼爱她、最关心他、对他最重要的人。

5、像本文这样本来要赞美一个人,却在文章开头说她不好的写法。我们叫什么?

6、让我们用真诚的心祝福长妈妈安息吧!(有感情的读最后两段)

结语:

作者通过记述儿时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往事,刻画出了一个真实、生动、鲜活的普通劳动妇女--长妈妈的形象。她饶舌多事、不拘小节,有许多繁文缛节,但为人诚恳、热情、乐于助人,有着淳朴、宽厚、善良、仁慈的美德。通过阿长寻购、赠送给“我”渴求已久的绘图的《山海经》等事的回忆。表达了作者对长妈妈的深切怀念之情。其词恳切,其情真切,十分感人。

通过本文的学习,同学们也应该学会运用欲扬先抑和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不断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本环节设计意图:

1、教师对照板书总结:通过问题与学生一起梳理全文,文章有详有略,再现了鲁迅童年时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加深课文理解。

说课稿 篇9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有多重》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p18?——p20的内容。

2、教材简析:

《有多重》是在学生掌握了轻重的知识基础上学习的,也是学生第一次系统接触质量单位,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其它质量单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材安排了四部分教学内容。通过“有多重”这一教学情景,让学生感知物体有轻有重,导出可以用千克和克做单位来表示物体有多重;并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操作活动,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关系。最后,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的内容。在原来教材的基础上,我对教材进行了灵活地处理,以活动贯穿整课。让每个学生都有动手的机会,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掌握1千克=1000克。

智能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能进行简单的换算和估算。

情感目标:能主动探究发现数学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掌握“1千克=1000克”。

难点:了解1千克与1克的实际质量。

5、教学准备

(1)4名学生为一小组,并为每个小组准备了:盘秤,2分硬币,1千克的白糖1包,500克的盐2包,500克、800克、2千克沙子各1袋,苹果1个、……蛋1袋。

(2)小调查:了解生活物品的质量和自己的体重,并进行记录。

二、说教法与学法

1、倡导民主、平等、启发式的教学方法。

新型的课堂教学已不再是教师一个人的舞台,而是师生互动的大舞台,教师只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教学中,我只是为学生们创设情境,提供发现知识的条件,并从中点拨、引导,使学生主动地探索知识,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2、注重学生主体参与,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

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健康成长的摇篮。因此,创设和谐民主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十分重要。在教学中,我把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掂、比、估、算、称等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中自主学习新知。

三、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播放课件:20xx年10月24日,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在中国西昌发射中心顺利发射。“嫦娥1号”起飞重量为2350千克。)

介绍“嫦娥一号”的起飞重量,导出并板书课题:有多重。

通过这样引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并对千克和克这两个质量单位有了初步的认识,同时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和自豪感。

2、操作体验,探究新知。

第一环节:感受1千克。

活动1:掂一掂,感受1千克。

数学游戏,与1千克比轻重。

第二环节:感受1克。

活动2:掂一掂,感受1克。

活动3:找一找,生活中重1克的物品。

活动4:比一比,1千克和1克的质量区别。

第三环节:“千克”与“克”之间的进率关系。

(课件:淘气和笑笑在争论2包500克食盐重,还是1包1千克的白糖重。)通过称一称、算一算从而得出1千克=1000克。

练习:

2kg=()g4000g=()kg

7kg=()g8000g=()kg

3、实际应用,加深理解。

活动5:掂一掂,称一称1个苹果有多重。

《【热门】说课稿汇总九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