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语文说课稿范文集合10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说课稿10篇,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1一、教材分析:
这篇文章是教科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教材中第七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这也是一篇文言文。
《为学》是彭端淑写给子侄们一封信。本文主要通过两个和尚去南海的事例,说明凡事都事在人为。阐述了做学问没有难易之分,立志苦学,为学不难的道理。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文的类型特点及学生特点,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知识目标:认识“课后5个生字,理解“为学、何恃等重点词语。
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人物对话的不同语气。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理解“人之为学”,关键在于“立志去为”的道理,激发学生树立志向,大胆实践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理解“人之为学”,关键在于“立志去学”的道理。
四、说教法:
方法一:借助译文,抓重点词。抓题眼:“为”,抓文眼:“作者的论点”,围绕题眼,学文眼;围绕“文眼,”拓“题眼。”
方法二:反复诵读理解感悟。这一环节的完成主要的教学策略是朗读:采取自主读悟,合作交流的方法,师生、生生互动,创设实践语言的场景,通过反复读,达到情感上的共鸣,深化文章的论点。并做到学以致用。
五、说学法
在课堂教学中应“以人为本,以学定教”,让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究体验,在合作中交流,实现生本对话。同时穿插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引导学生在语言环境中感受、体会、领悟、运用。让课堂成为学生的课堂,教师成为参与者,引导者,真正体现“课程标准”提倡的人文精神。
六、说流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一)、开门见山直接导入(3——5分)
直接揭示并板书课题,理解课题“为学”,并知道本文的出处、作者及作者为什么写这封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学习下文做好铺垫。
(二)细读感悟(25——30)
好文章要三读,即“初读读通──细读读懂──品读读美”。在文言文中,通过各种教学手段让文本与译文巧妙地结合,使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
1、初读感知
在这一环节我设计了
自由读、同桌读、指名读,让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流利的同时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发现预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
2.品读感悟
(1)首先明确作者的观点,借助译文理解观点。教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第一借助译文,抓重点词;“为”,“为”即“做”为之,难事都能变易,反之则不然;二是反复诵读论点,理解论点。感知文言文的精妙,找到文章中的文眼,延伸到题眼,为下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2)学习文章第二自然段。
运用已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学习,做到学以致用。
自由读,读懂了什么。创设分角色表演和实践语言的场景,主要设计了两个小的环节,一设想,贫者在去南海的路上会遇到哪些困难?第二,请同学扮演穷和尚,并采访问学生有这么多的艰难险阻怕吗?此时你会说什么?引出文中的论点并反复朗读。再次感悟天下事只要做了就不难的道理。师与学生分角色朗读,明白“子何恃而住”富和尚的两次的不同态度及句式。再次深化主题,懂得凡事都事在人为。
(3)最后自然段的学习,明白作者的希望“立志为学。”这也是长辈对我们的希望。
3.拓展延伸:(1——2)
设计了立志的勤学故事和立志的名言警句的积累,让学生有更深刻的感受到,凡事都“事在人为”的道理
4.教师小结(2——3)
紧紧抓住与学生密切相关的事件,激发情感,教育学生。在结束语中我这样设计到:我即将小学毕业的,在仅剩的这段时间里,我们在学习中要不畏困难,知难而进,勇往直前;(引读: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当我们学业结束,步入工作岗位,走入社会,在工作和生活中也会遇到许多的坎坎坷坷,我们要做到彭端淑所说的(天下事有难易乎?……)
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人之为学没有难易之分,天下事也如此,只要我们立志而为就会成功。”
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2一、说教材
本组教材中的四个小故事,都是围绕动手动脑选编的。目的不是要学生都立志要做发明家,而是为了让学生懂得:只有善于思考,勤于动手,敢于怀疑权威,打破常规,冲破定论,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而《充气雨衣》是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四组课文中的一篇略读课文,教学时间为二课时。基于此,我确定了本课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读熟课文,认会16个生字,并掌握三个多音字的正确使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乘着生本教学的东风,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充分地与文本交流,与同学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懂得自主学习的快乐,激发学生质疑解惑的能力。
重点是:通过熟读课文,与文本对话,认会16个生字,掌握三个多音字。
难点是:多音字的不同读音的学习。
二、说教法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因此教学时,我准备采用以下三种教学方法:
以读代讲法: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认会生字及词语。
情境教学法:用声情并茂的语言、生动形象的画面,拉近学生和汉字的距离,引导学生主讲,教师指点易错点。
自主、合作、探究法:学生之间相互启发、补充,实现思维碰撞。具体地通过朗读、勾画圈点批注,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环节(一)创设情境、趣味揭题。(出示课题)
环节(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带着问题边读边思考。)
环节(三)通读全文,学习生字。
1、多媒体,指名学生引领读认读生字。
2、学生主讲,说读音说结构及部首,着重学认生字。
3、解决难点,动手动脑,学习多音字。
(不动笔墨不读书。)
环节(四)默读课文,再次品味。
【积极构建“和谐高效、思维对话”,教师要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并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的能力。】
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 ……此处隐藏10338个字……(二)抓朗读,读中体会,悟中朗读。
《大纲》指出: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在教学过程中,我紧跟“读(走进文本)——-多形式地悟(理解文本)——再带着感受读(表现文本)”这一基本的语文教学理念,努力落实以读为本的原则。首先保证阅读的时间,从整部分朗读,到重点句子的研读,给学生充分的感悟时间。其次,在朗读形式上,采用自读、范读、指名读、齐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读文的兴趣。我始终牢牢抓住那条情感主线,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玲玲情感的变化,紧紧抓住玲玲的情感变化让学生深度感悟文本的语言,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例如在玲玲画好了画,满意地端详自己的画时,就引导学生表演,并在表演中去体会玲玲的“满意”;在爸爸问玲玲“怎么了,孩子”时,就做了引读处理,让全班同学也一起问问玲玲;在玲玲哭了起来时,就指导学生想想,哭着说话时该怎么说,从而读出玲玲着急、伤心的语气;在指导读第8自然段时,引导学生从“满意地笑了”感悟到玲玲高兴的心情,从而读出玲玲想出办法把“坏事”变成“好事”后的“满意”心情。
“从读中来,到读中去”让学生从读中去体验,从读中去换位思考,从读中体会人物的情感,学生就从读中得到了心灵的意会,体验在读中就得到了升华,理解从读中得到了加深,情感在读中也得到了熏陶。
(三)抓拓展,联系生活,重视交际。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本节课中,在理解端详一词时,我让学生联系生活想象、表演,这样,将学生的亲身感受引入课堂,使学生理解的更加深刻。再如:在生活中,同学们遇到过这样的事吗?你是否像玲玲一样动脑筋思考,将坏事变成好事呢?根据学生的不同生活经历和独特的感受,让学生自由交流,将学生的实际生活引入课堂。
四、教学反思
教学始终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整个教学过程暴露出了一些缺点和不足。如教师的主导作用还是过于严重,牵引的痕迹比较明显,需要进一步改变教学方式。课堂评价语言也比较苍白,不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情绪,使他们始终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课堂评价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如何进行合理、有效的评价将成为我今后教学工作不断努力、探索的方向。
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10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语文教科书一年级上册课文第八课《阳光》。这篇课文以抒情的笔调,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阳光给万物带来的生机与美丽。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和练习朗读。教学难点是理解“河面闪着阳光,小河就像长长的锦缎了。”这句话。
课前准备,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寻找、感受阳光。在指导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哪里有阳光?阳光下都有什么?在阳光下有什么感觉?
学生每天都在阳光的陪伴下生活成长,但是却常常忽略了阳光的存在。能留意阳光、感觉到阳光的时候并不多。所以教学本课,要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大自然、亲近大自然,创设情境,让他们体会到阳光的美好和宝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树立导学意识,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和创造的热情。由于学生对阳光都十分熟悉,作为本课教学重点之一的朗读指导,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原有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使之对文本产生更加丰富的、独特的体验。从而读出感情,读出特色。
由于音乐最具感染力。和谐的音符与优美的文字,给孩子们创设了乐于接受的情境,活泼民主的课堂氛围。让他们在想象的空间里思绪飞扬,在独特的感受中畅所欲言,点燃他们求知的欲望。上课时,教师播放音乐(带有鸟鸣水声的舒缓乐曲)。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教师抒情描述:清晨,一轮金色的太阳从东方慢慢地升起来,阳光立刻洒遍了田野、高山和小河,啊!阳光,你早!听,鸟儿唱起了欢快的歌!看,禾苗、小树、小河在向阳光招手!我拉开窗帘,哎呀,阳光一下子跳进了我的家!我想和阳光握手,阳光用它那温热的大手抚摸我的小手心!同学们,请睁开你明亮的小眼睛,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在学生说的过程中,相机抓住“阳光”二字板书课题。
出示课题之后,请学生谈一谈课前寻找阳光、感受阳光的感受。大自然的奥秘无穷无尽。把学生带进大自然中去仔细观察、体验,让他们身临其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积累语文,丰富了学生的表象储备,并且感受到有大自然的可爱和美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在交流中,学生感受的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充分开发了学生中的资源,丰富了全班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学生充分表达、交流了自己对阳光的情感体验之后,教师播放课件并配乐范读课文。让学生在充分感受大自然的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文本的美。
在学生对亲自朗读这篇课文产生期待之后,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不认识的字,自己想办法解决它。目前的学生主要的识字途径就是拼音。此环节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意识与能力。在学生独立识字的基础上,汇报识字成果,并且交流识字方法,在交流时,相机教学新部首左耳旁。然后采用各种形式,巩固学生的识字成果。
在解决了识字问题之后,进入朗读阶段。先让学生自己出声读课文,然后谈一谈,通过读课文明白了什么。在学生汇报读书收获的过程中,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在读懂的基础上,继续练读。形式有指名读、接力读、组内竞赛读、选择读等多种形式。在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的过程中,要注意对重点字词句的指导。比如“洒遍”、“更绿了”、“更高了”、“河面闪着阳光,小河就像长长的锦缎了。”、“跳进”、“阳光像金子,阳光比金子更宝贵。”以教材文本作为材料,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教材文本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多种形式的练读,增强了朗读训练的趣味性和自主性,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朗读指导中对学生评价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它对学生朗读兴趣的培养,朗读水平的提高起这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着每节课都让学生动动笔的原则,本节课安排学生练习写两个字“也”、“长”。这两个字的结构都不容易把握,所以,在范写时一定要强调学生的观察,并让学生谈观察的收获。比如,写字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哪一笔应该写在田字格的哪个位置等。在写“长”字的时候,强调新笔画竖提。并找住竖提与竖钩的区别。然后让学生在描红的基础上练写。写完后,将练习成果在小组内展示,教师挑选练写最好的在全班展示,以及犯有典型错误的,在全班范围内纠正。
最后,留一个拓展性的作业,鼓励学生搜集资料,讨论“假如没有阳光,世界将会怎么样?”
本课力求做到以学生自我活动为中心,教师变繁琐的“讲”和“问”为适时的“启”和“导”,变牵着学生走为服务于学生;学生变被动的“听”和“答”为主动的“说”和“思”,变少数人的发言表演为人人参与的主动学习。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积累参与讨论、交流、归纳,激活了学生的内在动因,充分挖掘了学生的学习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