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必备】说课稿合集6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说课稿 篇1我说的是湘版小学美术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的第十课《风铃叮当》。本课是集“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为一体的综合美术课。新的美术课程更多地呼唤人文关怀的回归,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通过欣赏,鼓励学生大胆创作,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为此,我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倡导学生快乐地学、主动地学。我说课设计将采用“四说”的模式,即一说教材,二说教法,三说学法,四说教学程序,突出“巧设情境,激趣创新”这一主题。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风铃原本是佛殿、宝塔等古建筑檐下悬挂的铃铛,人们喜爱它悦耳的声音,于是模仿它的形状以及发声原理,利用各种不同材料制成工艺品。本课将表现与制作融为一体,巧妙利用身边的玻璃瓶、易拉罐等多种材料,运用捆、绑、剪、贴等基本方法制作一件风吹作响的工艺作品。
2、教学目标:根据《美术新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结合学生年龄特点,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目标:了解风铃的结构特征,学会制作和装饰风铃。
技能目标:在运用绳线进行捆、绑、扎等精细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养成耐心细致的学习习惯。
情感目标:在制作过程中,体验创造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3、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用捆、绑、扎、剪、贴等方法进行造型设计制作。
难点:把风铃装饰成漂亮的艺术品,以美化居室、美化生活。
4、教学准备:课件、手工制作的风铃、易拉罐、玻璃瓶、钥匙、色纸、彩带、剪刀、胶水等。
5、教学课时:一课时。
二、 说教法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了更好地落实教学目标,解决本课的重难点,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我运用实物、游戏、演示、音乐演渲染等手段,创设与本课内容相关的情景,并把儿童带入这种情景,让其在浓烈的课堂氛围中进行智力活动,开发儿童智力潜能。
2、演示法:根据心理学原理,再造想象是根据词语的描述或图样、图解、符号、记录等的示意,在人脑中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因此,我采用演示法,把演示与讲解有机结合,帮助学生更直观、清楚地掌握风铃的制作方法。
同时,我还运用引导发现法、观察分析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多层面地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三、 说学法
在学法的指导上,我主要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通过感受、观察、体验、表现以及收集资料等学习方法,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借助图片、音乐及老师的演示,积极主动地参与体验性学习活动,产生“记忆”与“联想”,在多元的文化环境中,发展创造思维,陶冶艺术情操。
四、 说教学程序
课改强调的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课前我让学生收集生活中能制作风铃的废旧物品,课堂上我充分发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 情景导入
创设情境:小鸟飞来觅食,听到声音就飞走了。请同学们猜猜“是什么声音吓跑了小鸟?”在欢乐的气氛中引出课题。通过创设一种“声临其境”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 欣赏感知
首先课件展示各种款式的风铃,让学生欣赏后,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风铃来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鼓励学生大胆评价,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然后在黑板上用不同颜色的卡纸贴出风铃结构图,让学生明确风铃是由主线、铃托、吊线、铃铛等部件组成的。
(三) 引导探究
让学生讨论交流:我们应该怎样制作风铃呢?引导学生归纳风铃的制作过程:
1、 选取材料。课件出示动画选材游戏,老师介绍游戏规则,师生互动共同完成。通过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出示图片小结制作铃铛的材料:一种是本身能发声的铃铛,一种是碰撞能发声的材料。接着让学生次序自己收集的材料(老师引导学生将材料大致分类),学生按同类材料自由组合小组。
2、 设计草图。我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设计形式多们、造型美观的风铃。
3、 制作部件。我用实物演示捆绑、扭转等技法,让学生更直观、形象地理解制作方法。
4、 组合造型。我先让小组讨论:风铃的铃托有哪些不同的造型?发散学生思维, 引导学生创作出造型别致的铃托。接着出示几种风铃的不同组合结构图,请同学们猜猜风儿吹来,哪几种风铃会发出声音(课件配音)。最后老师小结:碰撞能发声的材料要考虑铃铛之间的距离,可有序悬挂,如螺旋状、阶梯状均可。
5、 装饰风铃。用课件演示装饰过程。通过动画演示,突破难点。
(四) 自主创作
首先由我展示手工制作的风铃,让学生在欣赏中萌发创作的欲望。接着播放背景音乐,并出示作业要求:
1、 小组合作,共同设计制作的风铃。
2、 运用已学过的装饰手法来美化风铃。
通过小组的交流与合作,让学生在美妙和谐的音乐情境中,创作出造型奇特、装饰美观的风铃,适时对学生进行安全和环保教育,并通过观摩、评价,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五) 知识拓展
先让学生装说说:“风铃给我们的生活还来哪些乐趣?”然后小结:风铃可以美化居室,美化生活(出示图片)。接着再出示图片并介绍:古代佛殿、宝塔等檐下悬挂的铃铛给人们还来吉祥如意。风铃还可以当作送给亲朋好友的节日礼物。(课件出示:在优美的音乐声中,请把你的祝福送给你最喜欢的人。)
(六) 体验感受
让学生把创作好的风铃分别挂在教室的铁线上,打开电风扇,吹动风铃,风铃在风中发出悦耳的声音,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本节课的设计,我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导,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引导学生收集材料,变废为宝。通过美术与音乐学科的整合,引导学生以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采用开放式教学,让学生在观察欣赏中感受美、体验美,在实践操作中表现美、创造美。
说课稿 篇2一、说教材
对家乡,我们永远都有种割舍不断的情感,这种情一直跟着我们,无论我们走的多远,它永远是我们心里的一个结。月是故乡明,景是故乡美。今天,我说课的内容就是一篇关于思念家乡的文章,它就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1课《故乡的芦苇》。作者通过对故乡芦苇的'回忆, 倾诉了对家乡的怀念与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这篇文章突出了语言美和 ……此处隐藏3271个字……。
3、 知识与能力
能熟练说出戏曲中的一些基本知识,一些地方戏曲名称、特点等。初步认识“唱、念、做、打”以及唱腔、伴奏等知识,了解传统与现代京剧的异同,感受和体验各种唱腔艺术。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中国戏曲的特点,掌握戏曲中的京剧唱段、人物扮相及相关常识。 难点:如何让学生有意愿聆听戏曲作品,并能对不同地区的戏曲种类做简单
的评价,找出异同处。并能学唱。
四、过程分析
第一环节:
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中国戏曲真神奇》,引出本课的主题——戏曲。
教师:请学生思考,身边比较熟悉的都是有哪些戏曲剧种?(京剧、昆剧、豫剧、越剧、黄梅戏、山东吕剧、河北梆子??),引出中国国粹的——京剧。 第二环节:讲授新课
一、京剧的常识:
1、行当:生旦净(末)丑(展示各种角色图片,讲解其特点。)
2、表演手法:唱念做打(通过视频和图片)
3、唱腔:西皮、二黄(播放视频《苏三起解》、《红灯记》区分,并总结唱腔特点。)
4、脸谱:出示各种脸谱的图片并结合歌曲《说唱脸谱》,并提问各种脸谱代表的人物性格。
二、播放两段视频《霸王别姬》、《沙家浜》
从服装,化妆,唱腔,扮相等各种特点讲解一下传统京剧与现代京剧的异同之处。
1、《智取威虎山》选段《迎来春色换人间》
在欣赏之前提出问题
1) 选自那部小说
2) 杨子龙的动作表演在京剧中表演手法叫做什么?都是有哪些动作?
(马舞,上下马,程式化和虚拟化特点。)
3) 本首作品与有以往欣赏的传统京剧哪些异同处?(分组进行讨论)
服装:没有传统戏服
化妆:不用脸谱
道具:用实物道具,而传统则用抽象道具
唱腔:传统京剧拖沓,合辙押韵。现代:多用普通话
拓展:比较著名的现代京剧与传统京剧的代表曲目。
2、《打虎上山》过场锣鼓
京剧的场面,及文场与武场的特点
学生活动:学些京剧的舞台动作:上楼梯,划船等。
3、豫剧《花木兰》
问题:
⑴、该作品演唱者是谁?
⑵、该剧具有哪个地区的风格特点,及是方言的作用。
学生活动:学唱《谁说女子不如男》,并进行分组PK赛。
教师播放戏曲视频伴奏,《红灯记》、《谁说女子不如男》、《甘洒热血写春秋》等作品,学生分组抢唱比赛。
5、课后:要求学生搜集各地的戏曲种类,并做简要总结戏曲的特点。
五、效果预测
本节通过与学生互动,学唱等教学方式来进行授课,能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习戏曲的乐趣,了解戏曲的基本常识知识,体验其内涵。但是由于学生程度不同,且对戏曲了解的较少,一些相关的知识把握的不是十分的准确,在讲解时,可能会出现部分学生不乐于聆听的现象,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要因材施教,制定与学生发展相适应的教学方式,更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能更深层次的感受戏曲的魅力。
说课稿 篇6一、教材分析
1、本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10的认识”是在学习1——9的认识和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先显示一幅主题图代学生数数并抽象出数10,再认识10、10以内数的顺序,比较相邻两个数的大小,最后认识10的组成和写出数。
这部分内容在编排上与8、9的认识主要有两点不相同:
一是没有安排10的序数意义,这主要是考虑到学生对自然数的序数意义已比较熟悉了,没有像前面那样具体介绍。
二是将10的组成提前到写数前面,而将写10安排在认识数的最,这样安排既有利于在教学中利用1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去更好地突出10的组成,同时也有利于学生集中练习10的书写。
2、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认识10的过程,初步建立10的数感。
(2)学会10的数数、认数、读数、写数、比较大小和组成,对10的数概念获得全面认识和掌握。
(3)结合数概念的学习,感受热爱自然、保护环境和爱科学的教育。
(4)引导学生感受数10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3、教学重难点、关键。
重点:认识数字10
难点:区别10基数、序数的含义。
关键:通过看图,说力,操作认识数字10。
二、教法学法
作为刚进校不久的一年级学生,他的思维过程都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思维特点。因此,根据直观性和抽象性相结合的原则。教学时,教师引入主题图,再通过学生观察图、说图、数点子图、抽象出数字10,并通过摆事实花朵加深学生对10的认识,最后通过教师演示计数器,让学生观察直尺图,点子图以及摆小棒让学生了解10的数序,比较大小。学生基数和序数的含义。教学中,通过学生观察,说、操作达到让学生自主参与,主动探究新知,分工合作的目的,真正做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把教师始终放在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位置,教学方法注重运用引导法、观察法、操作。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教学中需准备的教具有主题图、计数器、花朵、点子图、直尺图、小棒等。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教师谈话:前面我们学习了1—9的数,不仅能够正确数出1—9,还能读、写这些数,知道它们的大小和组成。那么比9大的数大家认识吗?今天我们就来认识10。
二学习新知识
1、学习数数和认数
出示64页上10的主题图,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
教师:图上画了些什么?请同学们数一数。
学生数数,并交流自己数的结果。
让学生从不同的起点再数画面上的人数和鸽子的只数,数后交流。
让学生试着两个两个地数,看结果是多少。
让学生观察64页上的点子图,并数出图上小圆点的个数。
随着学生报结果的过程教师在黑板上板书:10,并引导学生读这个数。
学生摆学具:在桌面上摆出10朵花。
2、学习10以内是顺序和相邻两个数的大小比较
教师在计数器上拨珠:先拨9颗珠子,再拨1颗,重点让学生感受拨9颗以后再拨1颗就是10颗的拨珠过程。
引导学生在直尺上认识数。
引导学生比较9和10的大小。
三达标训练
做练习九的1、3题。
第1题先由学生在数轴上的方框里独立填数,然后交流自己填数时的“想”的过程,进一步巩固10以内数的顺序。
第3题先由学生独立在表格里填10的组成,然后城完整地说一说10的组成。
四、课堂小结
1、学生对本课时的学习内容进行回忆、小结。
2、学生说说自己本课时学习的主要收获和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