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3-01-03 11:20:23
【实用】说课稿集合9篇

【实用】说课稿集合9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认真拟定说课稿,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9篇,欢迎大家分享。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的分数除法单元中的例1和例2。例1是分数除法的意义认识,例2是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在这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乘法的意义及计算,而本课的学习将为统一分数除法计算法则打下基础。

例1先是对整数除法意义的回顾,再由100克=1/10千克,从而引出分数乘除法算式,通过类比使学生认识到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例2是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教学,意在通过让学生进行折纸实验、验证, 引导学生将‘图’和‘式’进行对照分析,从而发现算法,感悟算理,同时也初步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根据刚才对教材的理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实例,使学生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是相同的。

2、动手操作,通过直观认识使学生理解分数除以整数,引导学生正确地总结出计算法则,能运用法则正确地进行计算。

3、经历观察、猜测、实验、验证和归纳的过程,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并从中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本课的重点是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本课的难点是分数除法一般算法的理解。这是因为要将除以一个数转化为乘以它的倒数,在运算形式上由除法转化为乘法,变化较大,而学生往往由于思维的定势,一时不容易接受。所以本课的关键是如何引导学生在实验和验证中自主体验和感悟。

二、说教法、学法。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必须贯彻以学生为主体,坚持启发与发现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大胆猜想,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的思维活动得到有效的提升,动手实践,在体验中、在交流中发现规律。

学习方法上强调以探究学习法和动手操作法为主。认知结构理论告诉我们,学习是学生积极主动的内化过程。只有通过主动参与获得的知识,才是有意义的。因此,在重难点的学习上,通过折纸实验与验证,数形结合,从而实现真正的理解。

三、说教学过程。

开课,就对前一单元所学的分数乘法的计算和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进行复习,目的在于为教学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打下基础,因为分数除以整数就等于这个分数的几分之一,根据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就用分数乘几分之一就可以得到结果,而对于分数除法的意义,就直接利用例1的素材导出整数除法的意义再迁移到分数除法的意义。

(一) 问题创境,对比迁移,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

在教学例1时,我没有直接把教材中的三个问题端出来,而是让学生通过教师给出的信息来提出数学问题,学生编出乘法问题并列式解答后,问学生:你能根据这个乘法问题编出两个除法问题吗?然后再一一列式解答,再通过对这三个算式的观察比较,得到整数除法的意义。这样安排教材,我的理解是:如果直接将素材一一呈现出来,感觉很单调泛味生硬,不能留住学生的注意力和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对思维活动就是一种压抑,反过来我这样安排,感觉是把静态的教材动态的出现在学生面前,利用素材自问自答,对学生来说是一次有价值有效的思维活动,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应该是有一个提升的,同时问题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然后指出问题中是以克为单位,如果以千克为单位,100克应该怎么改写?改写后,算式应该怎么列?后面两题中的单位也改写了,又怎么列式计算?用一系列的问题,迁引出分数乘除法的算式,再通过对分数乘除法算式的仔细观察,观察时引导学生对照整数乘除法的算式,找到之间的共同点,从而得到分数除法的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我这样教学的想法是:第一因为问题更有挑战性而能更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第二锻炼提高学生的观察比较事物的能力;第三通过比较自然得出分数除法的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让学生有种水到渠成的感觉,体味到在数学中知识是存在相互联系的。

在完成做一做中,学生快速回答了2/3×4/7=8/21 8/21÷4/7=( ) 8/21÷2/3=( )的结果后,问:你怎么这么快就得到结果了呢?这个问题能更好让学生利用除法的意义来解决问题,从而加深对除法意义的理解。

(二)自主探究,掌握算法。

第一步:教学4/5÷2

1。创设问题情境: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把这张纸的4/5平均分成2份,求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1尝试列式;

○2组织折纸实验;

2。学生汇报,引导理解方法A和B。

○1师:4/5里面有()个()/(),÷2表示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有()个()/();

○2师:在折出的长方形里,涂一涂,再来解释两种方法。

○3师:还有不同的分法吗?

第二步:教学4/5÷3

让学生明白为什么不选方法A?从中说明方法C与A相比有什么优点?

第三步:拓展,实验与验证

1.师:其它这样的分数除法的计算是不是也和刚才两题一样呢?

2.反馈交流。

观察: 算式(形式上看)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归纳:分数除以整数就等于分数乘整数的倒数。除转化成乘,整数转化成几分之一。

(三)练习巩固、拓展提高。

1. 形式训练。

7/15÷4=7/15×( )

5/16÷6=5/16 1/8

3/10÷5=( ) ( )

2.计算训练。(要求写出过程)

2/3÷4 5/6÷5 3/8÷6 4/9÷7

3.应用:

将2/3米长的丝带剪成同样长的5段,每段有多长?

(四)课堂总结。

总之,本节课始终以‘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为指导思想,不断引导学生进行类比、比较、探究、实验和验证,从特殊到一般,由除法到乘法,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构建认识,发展思维,形成有效课堂。

说课稿 篇2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

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教材6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正负数(一),课本第74页例题及“试一试”,课本第75页“练一练”。

教材分析:

本专题是在四年级初步认识正负数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正数与负数是可以表示相反意义的量,正负可以互相抵消。教材创设了学生感兴趣的通过比赛计分看胜负的情境,而比赛胜负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教材正是借助这一情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负数的意义,认识负数的 ……此处隐藏11533个字……写和景物描写塑造人物的方法,感知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起着重要作用

2、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本课的重点是外貌描写和景物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难点是在朗读分析的基础上体会两个朋友疼爱“我”的不同方式

3、教学目标

(1)学会运用外貌描写和景物烘托刻画人物的方法

(2)感受童年时两个朋友给予“我”的不同形式的爱心

二、教法设计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选择有效的教法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保证本节课,(一)采用竞赛形式,组织学生讨论、比较,分析两个朋友对“我”施予爱心的不同方式,达成目标(2);(二)指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进行课堂写作训练,达成目标(1)

三、学法指导

课堂教学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开展竞赛,调动积极思维,运用讨论、诵读、比较,使学生主动全面地参与整个教学活动,深入理解所学知识,并在分析讨论中学会运用,使读写听说能力协调发展

四、教学过程:

(一)对比激趣,导入新课

(多媒体)出示两组画面:(1)歌曲《童年》的音乐声中,儿童欢快、嬉戏的活动情景;(2)两幅图片:A、好奇遭打,冷眼看人生,B、家境惨淡,拾废旧度日;配以话外音,介绍高尔基苦难而又不失美好的童年生活对比中激发学生兴趣,切入正题

(二)略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全文,同时屏幕显示易错字词(音、形)

2、讨论交流:

(1)“我”童年时的两位朋友分别是谁?

(2)主要用什么手法刻画人物?找出相应语段

(三)精读课文,引导达标

1、总体设疑,高屋建瓴

(1)这两个朋友对“我”的态度有何相似之处?

(2)各人的表现形式又有何不同?

2、讨论质疑,攻破难点

(1)分A、B两大组细读课文,开展竞赛,边读边议

A组读第一部分后讨论:

①课文怎样描写外祖母的外貌?

②课文怎样细致刻画外祖母的神态?

a、微笑时给人什么感受?

b、牙齿、面孔、鼻孔各是怎样的?

c、衣服什么颜色?眼光透出什么心情?

d、整个身体举动又怎样?

③怎样反映外祖母对我疼爱有加?

(第③点要求学生举文中语句,理由简练而又充足)

B组读第二部分后讨论:

①傍晚时分的景物描写给人什么印象?

②为什么“好事情”要和“我”一起欣赏自然风光?

③他从哪些方面关心“我”的成长?

(第③点仍让学生举例说明,阐述理由)

(2)A、B两组推举代表分析课文,阐发理由

(3)教者适时指导点评,激发兴趣,增强学生竞争意识和协作精神

(四)赏析佳句,突破重点

1、(屏幕)显示两组画面,欣赏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绘

(1)外祖母微笑时的神态

(2)(俄罗斯大地)秋季傍晚时分的景象

2、细读课文第一部分第7节和第二部分1—3节,比较分析课文是怎

样描写人物神态和景色的

3、讨论赏析,体会外貌描写和景物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1)这些描写是“我”对外祖母什么品质的赞美的体现?

(2)大自然的美景和“好事情”之间产生什么联系?

4、指导朗读,感受效果

(五)读写结合,深化目标

1、(多媒体)播放两组画面,明确观察要求

(1)儿童欢快、嬉戏的活动情景,重点观察景物

(2)两个学生为一条证明题争论不休的镜头,重点观察人物神态

2、仿写一段外貌描写或景物描写(150—200字)

3、现场交流点评,赏析佳句

(六)回放目标,课堂小结

五、板书设计

童年的朋友

外外景好

祖貌物事

母描描情

写写

“我”

和关人长

蔼爱做成

可有我我

亲加教助

说课稿 篇9

说教材:

本课是中国著名神话传说,讲的是一个名字叫盘古的大神用他的神力和身躯,开辟了天地,化出世界万物的故事,赞颂了盘古无私的献身精神。

全文共八个自然段,脉络非常清楚,分四个部分把盘古“以他的神力和身躯,开辟了天地,化生出世界万物”的过程描写了出来。第一部分是第一自然段,讲了天和地没有分开时宇宙的样子。第二部分是三至五自然段,讲的是盘古醒来后以自己的神力和身躯开辟了天地。第三部分是六到七自然段,讲的是盘古临死前,用自己的身躯化出世界万物。第四部分是总结全文。全文充满了神奇的想象,语言优美,结构清楚。

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力目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3、情感目标:感受中国神话无穷的魅力,认识盘古开天辟地、化生万物的献身精神、创造精神。

说教学方法:

1、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展开讨论,自主学习。

2、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理解句子,理解课文。

3、在朗读中升华情感,在情感中联系朗读。

说教学过程:

一开始,复习导入。复习概括全文的一句话“就这样,盘古以他的神力和身躯,开辟了天地,化生出世间万物。”进而引出两个问题“盘古是怎样开天辟地的?”“盘古是怎样化成万物的?”过渡到教学过程的第二个环节。

在教学课文2—5自然段时,围绕“盘古的动作”和“宇宙的变化”理解开天辟地的经过。让学生抓重点的字词和句子体会盘古的神力。通过指导学生找反义词与近义词,让学生朗读“轻而清的东西冉冉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沉,变成了地。”体会天和地的不同之处。

课件出示:一年过去了—一百年过去了—一千年过去了—一万八千年过去了,体会盘古的坚定不移。通过数字的变化来理解变化的巨大,读出这种变化来。

在教学课文6--7自然段时,指导学生通过讨论来体会盘古的微笑。在此基础上出示:临死的时候,他的身躯化成了万物:口中呼出的气变成了风和云,发出的声音变成了轰隆的雷霆,左眼变成了光芒万丈的太阳,右眼变成了皎洁明媚的月亮,隆起的肌肉变成了三山五岳,流淌的血液变成了奔腾的江河,筋脉变成了纵横交错的大道,皮肤变成了万顷良田,就连流出的汗水也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甘霖。指导朗读。抓住优美的词语反复朗读体会,感受这些事物的美好。抓住“就连”进一步体会盘古的无私奉献。然后让学生总结盘古是个无私奉献的神。

最后再次读最后一句“就这样,盘古以他的神力和身躯,开辟了天地,化生出世间万物。”

学完全文后,布置作业让学生练笔:盘古,我想对你说:————。

《【实用】说课稿集合9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