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3-01-03 11:20:22
【精品】说课稿汇编8篇

【精品】说课稿汇编8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说课稿 篇1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四单元课题二《元素》第一课时。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节内容作出说明。

一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的学习是在学生掌握了水的组成、原子构成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将引领学生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的认识统一起来,为今后学习化学式、化学方程式打下基础。同时元素作为“双基” 知识 ,是构成学生化学素养的基本要素,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将来适应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因此,这部分知识对学生十分重要 。

2、重点难点:根据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是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记忆与书写。由于元素的概念较抽象,易跟原子混淆,我确定元素的概念为本节的学习难点。

二、教学目标

根据初三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水平和新课标的要求,我确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为:

⒈知识与技能

⑴初步掌握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⑵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⒉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学习,联系生活和地壳中元素知识,加深对元素概念的理解,引导学生体验探究过程。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进一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构成的认识。

⑵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培养关心社会,关心自然的情感和意识。

三、教学方法

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借助多媒体,采用了 “自学辅导,当堂达标”教学模式,以学为主,切实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根据以学定教的原则,我确立了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在自学、探究、合作交流中获得知识,增长能力。

四、教学过程

流程设计: 先是简单导入、认定目标 ,接下来我把本部分内容分成两个模块进行学习:第一模块是元素的概念,第二模块是元素符号的书写、记忆和意义 。每个模块一个小循环,每个小循环都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精讲点拨---巩固应用四个环节进行的,最后是达标测试,反思小结。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㈠ 情境导入(2分钟)

创设学习情境可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多媒体展示一杯水,水中有许多水分子 ,你能根据图示,说出水的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吗?引导学生思考回答。

过渡:水中这许许多多的氢原子都属于氢元素,许许多多的氧原子都属于氧元素,那么,什么是元素?从而导入本节课题 。这样从学生熟知的水和已有知识出发引入课题,贴近学生生活,将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元素知识的强烈愿望,增强学习的动力。

(二 )认定目标(2分钟)

多媒体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默读。使学生从总体上把握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明确努力方向。

﹙三﹚课堂达标

下面我们进入第一模块的学习。

模块一:元素概念

1、多媒体出示自学指导:请同学们迅速阅读教材73、74页元素部分内容,对重点内容记忆、圈划,按要求试着解决屏幕上自学讨论所提出的问题,不明白的组内交流、讨论。

⑴ 什么是元素?找出元素定义中的关键词,并在树上圈划。

⑵ 质子数为26、中子数为27的原子和质子数为26、中子数为26的原子是同种元素吗?

⑶ 决定元素种类的是原子结构中的 部分 ,与中子数有无关系?不同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是 不同。

⑷ 读课本73页图4-4,了解不同元素在地壳中的分布情况。在地壳中含量占前四位的素 ,生物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地壳中含量少,作物生长大量需要的元素是 ,所以作物要施肥。

设计意图: 这个自学讨论经过了精心设计:问题典型,能切中元素概念的要点,有讨论价值,渗透了学法指导。

2、自主学习:学生带着自学讨论中的问题阅读教材,思考讨论。这样设计便于以问题为载体,思考元素的本质,克服元素概念的理解这一难点。 能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获取新知,经历知识的获得过程,体验探究成功的乐趣,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品质和能力。

3、精讲点拨:教师根据自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精讲点拨:学生能解决的问题尽量让学生自己解决,重点解决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讲解过程中,尽量得多让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点拨: ⑴ 定义中的关键词: 相同核电荷数 同一类原子

⑵ 决定元素种类的是原子结构中的哪一部分?

⑶ 地壳中含量占前四位的元素:O Si Al Fe

⑷ 元素和原子的区别

为方便记忆,我给学生讲了一个小故事:八国联军进中国时,抢走了中国的许多金银财宝,所以说 “洋鬼子扛着铝和铁”,﹙投影出示﹚ 学生在会意的笑声中根据谐音记忆法记住了地壳中含量最多的 前四种元素的名称。

[分组讨论]:课本P73,学生讨论活动。

通过讨论使学生领悟化学反应中什么粒子一定改变?什么粒子一定不变 ?元素种类是否发生变化?

[学生总结] 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发生改变,而原子只是进行重新组合,没有发生变化;元素的种类也没有发生变化。

4、巩固练习:通过两个选择题,及时巩固元素概念的理解。

模块二:元素符号

1、 自学指导:(多媒体出示)

⑴ 速读课本74页下边至76页上方的内容,解决以下问题。⑴、为什么采用国际统一的元素符号?

⑵、读小字部分资料,国际上采用什么方法表示元素?

⑶、书写元素符号应注意什么?

⑷、元素符号表示什么意义?

⑸充分运用心、脑、眼、口、手各种感官,眼看、脑想、手写、口读各种方式快速记忆71页表中27种元素的名称及符号 ﹙可寻找规律,分类记忆,如:如H开头的元素有什么? C开头的元素 :原先记住的元素可暂不管它,记不住的重点记忆﹚

⑶盖住符号,根据名称回忆,不熟的动手写一写。

⑷同桌互相听写,对照课本互相批阅。

2、根据自学指导自学探究

3、精讲点拨:点播元素符号的意义、指导元素符号的记忆表扬自学效果好的学生。

(四)达标测试:我用了四个小题进行达标测试,便于了解学情,及时纠正辅导。

……此处隐藏11822个字……读起来琅琅上口,学生—般都能进行正确地朗读,但往往读不出意境,读不出美感。如何使学生“读得美”,且“美读得其法”

呢?我这样设计去引导学生:

1.学生尝试,获取体验。读读看,风景这么美,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

2.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3.改变形式,反复诵读。并配以优美和谐的古乐,更有韵味了。

四、延伸拓展

同学们读得真好,我们都被这迷人的景色陶醉了,这样的美景又引来了一位大诗人——孟浩然,他由景感怀,写下了《望洞庭赠张丞相》,课后同学们可以自学一下。(设计意图:结合学生从课堂学习中获得的情感体验的程度,通过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机延伸,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延伸,引领其向更远更广阔的境界提升,拓宽学生施展各自才能的天地。积累更多的语言资料。)

五、总结

同学们,洞庭湖风光无限,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

六、作业

1、用钢笔描红

2、想象《望洞庭》一诗描绘的景色,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望洞庭说课稿的全部内容,此分享对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非常有帮助,小编祝教师朋友们工作顺利!

说课稿 篇8

师:诗歌语言具有凝炼、形象、跳跃性的特点,所以同学们在赏析诗歌时需要大声朗读,细细咀嚼,反复品味,理清诗歌结构,明确诗人思路,体味诗人感情。《致橡树》(板书)是一首爱情诗,诗人通过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表达了一种新型的爱情观。下面请同学们自读诗歌,初步把握诗人的思路和感情。学生朗读诗歌,教师巡视作朗读指导。(5分钟)

师:大家在朗读诗歌时会发现诗中有两个人称代词,是哪两个,他们在诗中具体指什么?

生:一个人称代词是“你”,另一个是“我”。

师:他们分别指什么?

生:“你”指“橡树”,“我”指“木棉”。

师:回答很正确。(板书)

师:大家已读过原诗,诗人的思路是怎样的?

生甲:诗人说自己愿作对方旁的一株木棉,她希望自己与对方互相联系紧密相依。

生乙:诗人先否定传统的爱情观,再抒发自己理想的爱情观。

师:你能具体指明诗歌中哪一部分是否定传统爱情观,哪一部分是抒发自己理想的爱情观吗?

生乙:诗歌开篇到“不,这些都还不够”是对传统爱情观的否定,从“我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到诗结尾是对爱情理想的倾诉。

师:×××(生乙)说得很正确,请同学们记下来。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鉴赏第一部分。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思考在这一部分中诗人用了哪些意象。

师:诗中有几种意象?

生:有六种: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

师:这六种意象各有何特点?

生:凌霄花:借高枝炫耀自己。

鸟儿:为对方营造的绿阴重复单调的歌曲

师:这两种意象有何共同特点?

生:他们都是单纯地依赖橡树,自己并无真正的自立本领。

师:对,诗人在这里借这两种意象指攀附他人的爱情观。

师:请同学们继续分析以下意象。

生:泉源: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师:这两个意象有何共同特点?

生:他们都是不计代价地给予。

师:说得很好。他们都充当对方慰藉的对象,为衬托对方而存在。作者在这里借这两个意象指牺牲自己、降低自身价格、一味奉献的爱情观。最后,我们来看一下日光和春雨。诗人在这里没有直接写出日光和春雨的特点,请同学们根据刚才的鉴赏加以想象,仿照关于泉源、险峰的诗句,将“甚至日光,甚至春雨”改写成四句诗。(教师出示练习)

甚至也不止像日光

甚至也不止像春雨

(学生用2分钟时间改写诗句,教师巡视指导)师:请同座同学间交流改写的诗句。

生交流互评(2分钟)

师:这一部分中诗人以六个比喻句直接列出六个否定的意象,激昂强烈的感情如大江之水一泻千里,不可阻挡,仿佛吐尽千百年来积压在女性心中愤恨不平的块垒,是反抗,是挣脱,是战斗,诗人以一个勇敢的斗士的面貌出现,这部分的旋律是昂扬、奋发、向上的,同学们在朗读时要读得刚劲有力,慷慨激昂。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品读。(3分钟)

师:请两个同学给全班作一次朗诵表演。(一男生一女生朗诵诗歌)

师:读得很好。在前一部分,诗人用昂扬的激情对传统的爱情观作了否定,那么诗人到底向往什么样的爱情呢?请同学们齐读第二部分。生读第二部分师:诗人在这一部分中用了象征的手法。象征是诗歌的重要形式和特点。本诗运用象征手法,不是从整体上孕含象征意义,而是在具体的形象上直接表达象征意义,请同学们在诗中找出描写橡树和木棉的诗句,分析木棉和橡树的形象,并指出其象征意义。生读描写橡树的诗句。

师:这几句诗描述了橡树的什么形象?

生:坚毅、刚强、敏锐、有力。(板书)

师:它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生:象征男性的阳刚之气。

师:对,象征着男性阳刚之美。(板书)

师:那么描写木棉的诗句呢?生读描写木棉的诗句。

师:通过这几句诗我们可以感受到木棉的什么形象?生:美丽、热烈、真挚、柔韧。(板书)

师:它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生:象征女性的阴柔之美。(板书)

师:说得很好。

师:诗人在诗中倾诉了怎样的爱情向往?请分别找出相对应的诗句。

生:相互依存,紧密结合(对应诗句: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板书)

生:双方默契,互相尊重(对应诗句: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板书)

生:同甘共苦 独立相依(对应诗句: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板书)

师:这几句诗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生:用对偶的修辞手法。使诗句整齐,节奏明快。

师:对,用对偶句,既有端庄整饬的古典美,又表现出灵动奔放的现代风格。

师:诗人抒发的是一种新时代的爱情理想,但伟大的爱情不仅只爱对方,更要爱对方的事业,爱对方生活的土地,这才是爱情的升华,才是爱情的最高境界。请同学们带着上述感情品读诗歌的最后几句。(学生读诗)。

师:这一部分中诗人的感情抒发是平缓的,从前一部分的激昂中跌落下来,诗人以女性的温柔,真挚细腻,缠绵悱恻地抒发自己内心的梦想,像小溪流水潺潺,如木棉在清风中摇曳。请大家仔细品读,体味。(2分钟)

师:请全班同学集体朗诵。男生读第一部分,注意读出你们坚毅、刚强的阳刚之美,女生读第二部分,注意读出你们温柔、真挚的阴柔之美。

师:准备好了吗?

生:准备好了。教师读诗题及作者男生读第一部分,女生读第二部分师:读得很好。(下课)

《【精品】说课稿汇编8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