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3-01-03 11:20:18
说课稿汇编9篇

说课稿汇编9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9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太阳》一课是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中的课文。这是一篇说明文,主要介绍太阳的常识:离地球有多远,它有多大,多热。说明太阳与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全文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太阳与地球的距离,太阳的大小,太阳的热度;

第二部分说明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学习说明文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二是更多地了解太阳的特点,培养热爱科学的情趣。本课教学重点是了解太阳的特点,教学难点是怎样运用举例和数字来说明太阳的特点的。

二、说教法

这是一篇说明文,它不是借助艺术形象传授知识的,而是在观察某些事物的基础上,用准确、通俗的语言来说明事物和传授知识的。所以我是侧重一下几方面教的:

1、抓住说明文的构段特点进行教学。

教师精讲第一段,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找出说明文在结构上注重一段一意,段首概括的规律,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自学相似段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抓住课文中语言,了解说明事物的方法。

课文第一段为了讲清楚太阳的三大特点,运用了大量的数字来说明,给学生的感觉是一目了然。但是为什么要引用传说,就是为了增加文章的生动性,这样教学既使学生了解了学法,又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再比如说,太阳很大,会发光,会发热。为什么又提到了地球和钢铁呢?这就运用了比较的说明方法,使抽象的数字具体化、形象化。这样做的目的是,既教了课文,又学会了作者的写作方法。

3、利用电教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说明文同记叙文相比,语言比较枯燥,形象性不强。在教学过程中,我制作了课件,变抽象为具体,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去接受知识,从而增强学习效果,是一举多得的方法。

三、说学法

这篇课文没有过多的难以理解的词语和句子,大多数学生都能读懂,因此我设计让学生这样去学习:

1、整体感知,初步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

学生先自读课文几遍,有个别学生可先背诵课文。自学完以后,能概括出每个自然段的内容,并加注在书上。按照分门别类的方法把全文分为两大部分,概括出每部分的这样内容。这样,学生就会从整体上知道这篇课文讲的是什么内容。

2、加强朗读,在阅读中理解课文是怎样讲述太阳的特点和我们的关系的。

学生抓住每个自然段的中心句子了解这样意思,再进行归纳合并,总结每一段的写作方法,掌握说明事物怎样运用列举数字、做比较、打比方、比喻等多种方法。运用这种方法,给人的感觉是准确、简练、明晰、具体,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3、利用电化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在教太阳与雨、雪、风形成过程的关系时,制作了课件。利用幻灯放影像。学生一看就明白了风、雨、雪形成的过程。知道太阳和气候的关系确实很密切,同时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变抽象为具体,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留下的印象深刻。

四、说教学程序

在备课时,我认真钻研教材,寻找了有关经验,进行了一番思考分析之后,制定本节课的知识目标:

一是了解太阳的三大特点,

二是使学生知道太阳与我们人类有哪些密切的关系。

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教给学生写作方法,即能力目标。这样,教学目标明确了,上课时,就能有的放矢,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一堂课的好坏,一个主要方面就是教师在课堂45分钟内给学生传授知识的能力怎样,学生能不能按时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所以,我在教学过程设计上,尽量使课堂每一分钟都能合理运用,该讲的就讲,不该讲的少讲,甚至不讲。在自己预先想好的导学提问的指导下,启发让学生思维,用板书直观地再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始终让学生手脑并用,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最后的达标测试题,既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目的是检查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理解得怎么样,也就是教学目标达到了没有。通过让学生做这些题目,可以验证出教学效果是良好的。

五、说板书设计

随机抓住学生汇报过程中出现的“闪光点”进行板书,使整节课乱中有序,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重点,起到引领作用。

说课稿 篇2

《傅雷家书两则》分别写于儿子消沉苦闷和欣喜成功之时,从两个方面表达了傅雷对人生的深刻体悟,对儿子的殷切期望。虽角度不同,但融会贯穿于两封信中的主旋律,都是要儿子做一个坚强的人。

这篇文章选自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该单元安排了两篇演讲词和两封书信。故知识目标中应明确显示:学习运用书信的写作方法。考虑到三维目标的整和性我决定本节课让学生完成三个目标:

(1)整体感知两封家属的异同。

(2)学习运用书信的写作方法。

(3)在体验运用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观。

针对文章的内容,文体特点,及九年级学生的求知特点,尤其是本班语文基础较差的现状,我决定课前先用李春波的《一封家书》引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从格式和情感上或得初步共鸣。感知可文后辨析两封家书的异同;品味赏析文章后趁热打铁,马上进入体验运用环节,延伸拓展后在《感恩的心》中结束本课。

教学过程

歌曲激趣

上课前,我们先来听一首歌曲。

(播放李春波的《一封家书》)

刚才大家听得都挺投入的,从歌曲中,你听出了什么?

(友情提示:可以从形式,内容,语言,感情等方面谈。)

学生举手发言。

小结语:大家听得认真,听得动情;尤其是能从游子的思亲感受到父母的思子之情。再通讯尚不发达的年代里,书信无疑成了沟通两地的最好桥梁。著名的翻译家傅雷,再其长子傅聪留学海外时,就在一封封家书中为儿子排忧解难,传达着自己的惦念之情。写的多了,整理下来,一部《傅雷家书》就诞生了。今天,我们就来阅读其中的两封,感受一下那份牵挂。

(出示)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两封家书的异同。

2学习书信的写作方法。

3在体验运用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并学会感恩。

整体感知

请大家快速阅读两封家书,看作者再什么情况下给儿子回的信。傅雷想通过这两封书信告诉儿子什么?请以“从___看出,这封书信是作者在儿子___时给儿子回的信。”的句式回答第一问。

学生速读后举手发言。

品味赏析

正是期望儿子做一个“坚强的人 ……此处隐藏13606个字……马力放学了……

录像出示以下镜头:马力背着书包从楼梯走上来,按动门铃。妈妈开了门接过书包一边给他擦汗一边说:"马力累了吧?妈妈给你买了好吃的,我拿给你吃"。马力忙说:"我先不吃了,做完坦克再说"。他高兴地做起来。可做着做着就皱起了眉头:"这点怎么办呢?哎,有了我用刀子剌一下。不好,剌偏了这下可麻烦了。我先粘坦克链子这个容易。哎呀!不好,胶水多了,真是烦死人,不好玩我不做了"。说完,把桌上的东西一推,大声喊起来:"妈!好吃的呢?"。

4、学生看完录像后提问:马力这样能拿出作品参赛吗?为什么?

5、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小结:做事情总会遇到困难,谁怕困难谁就做不成。我也觉得马力这样是不会拿出作品参赛了,真是太可惜了。

6、最后提问并出示课题:大家想一想,马力怎样做才能拿出作品参赛呢?大家说得对,不怕困难坚持做完。也就是要,做事有始有终。(出示课题)

爱因斯坦说过:“世界是通过的形象进入人的意识的。儿童年龄小,生活中的形象越鲜明,影响就越强烈。”在导入新课时,我把学生生活中的案例用录像的形式把它拍下来。形成具体、形象的,可感知的画面。这既调动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又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使学生获得初步的道德认识,即做事要有始有终。)

活动二、运用故事,加深体验。

做事情为什么不能半途而废,要有始有终呢?让我们再来听一故事。

这时,我借助多媒体把课文内容由表态的教学转向动态的、具体可感的形象的画面,让学生看后思考:①小强做事有头无尾,结果怎样?②在爸爸的教育下,小强改正了缺点,结果又怎样?

通过学生思维不断碰撞、思辨,使他们进一步获得体验:做事在头无尾,结果一事无成,光有热情是不够的,必须要有耐心和恒心,才能把事情办好。学生的这种认识不是外界强加于他的,而是通过他们自主探究、体验、自己形成的,充分体现其学习的自主性。

为了把这一认识转化为内在的道德行为,我又让学生回到活动一上来。

刚才,老师也让我们做坦克模型,我发现有的同学已经做不下去了,结合我们学的道理,谁能说一说怎样才能做好这个坦克模型?

(让前后桌同学议论议论),我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够把它做好。

此时,本课的重难点得以突破。

(本活动的教学我采用故事启迪法,并借助多媒体,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中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多向互动。我把获得的道德巩固深化。并让他们用这一认识解决自己存在的问题,以不断地丰富和深化学生的生活经验,这样,本课的知识和情感目标得以落实。)

活动三:联系实际,深化导行。

1、议一议:下面两个同学为什么都没有把要做的事做完?他们毛病出哪里?

①明明剥毛豆时,开始觉得很好玩,可是剥了一会儿觉得心烦,就不想剥了。得出板书(有耐心)

②冬冬擦玻璃,擦了半天总也擦不干净,他只擦了一块就不擦了,(没有坚持性。)

2、放值日录像,(有的有始有终,有的有始无终)。现在,我们看看自己班级里的小朋友,他们做事是怎样的?请你们评一评,谁做得对,谁做得不对?为什么?以后我们应怎样做值日?

3、对照自己,你在学习、劳动和兴趣活动时是怎样做的?如果你做得不够好,今后打算怎么做?

(知是基础,行是目的,我用学生日常行为中出现的问题作为案例,让他们自己通过辨别、分析,不断地修正自己的行为,把学到道德知识转化成自己的行为准则,使本课的能力目标顺利完成。)

活动四:课外延伸,

1、总结:出课儿歌(做事情,想成功;先有兴趣还不够。需要耐心和着力,遇困难,不放松。有始有终获成功,我们永远记心中。

2、让学生在本星期日做一件事,要有始有终地把它做好,并在班队活动课上汇报。

做事要有始有终

遇难而退 有始无终 一事无成

遇难而进 有始有终 获得成功

有耐心 、 有坚持性 、不怕困难

说课稿 篇9

一、 指导思想

本课以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为指导,贯彻体育教学“健康第一”、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思想,以学生发展为本,以体验观察、启发思维、合作探究、团结协作为主线,注重全体学生的参与和合作学习,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在本节课中利用不同目的的站立式起跑,促使学生积极参与练习,有效发展快速起跑与反应能力,使学生的身心得到锻炼。

二、 教材分析

站立式起跑是中学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深受学生们的喜爱。本课的主教材站立式起跑相对简单,易于掌握,适合中学一年级阶段学生的年龄和生理特点,是中学低年级阶段练习跑时最适合的起跑方式。

辅教材往返接力跑,是《体育与健康》中学一年级的规定教学内容,往返跑时采用站立式起跑,巩固了新学的站立式起跑的技术动作,同时提高了学生快速反应和起动的能力,培养学生间相互配合完成游戏活动的能力,最终使学生身体健康,身心愉快。

三、 学情分析

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比高年级的学生难于集中注意力听课,情绪不稳定。在外因的诱惑下,自控能力还比较差。我授课的班级学生十分活泼,思维敏捷,争强好胜,但学生身体素质整体偏弱。

四、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1、认知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站立式起跑的动作以及起跑动作在快速跑中的作用。

2、技能目标:基本掌握并运用站立式起跑的动作,学生的快速反应起动有所突破。

3、情感目标:使学生在练习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充分展示的意识,发展小组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快速起动的方法。

教学难点:快速反应能力

五、 教学流程

1、准备部分: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我采用情境导入的教学方法,用游戏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游戏活动的过程中,充分活动身体各关节部位,之后用徒手操来作为辅助练习 ,为学习站立式起跑打下基础,同时加大了运动量,起到了充分热身的作用。

2、基本部分:教师先和一学生讨论站立式起跑,引出学习内容。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体验站立式起跑,再进行简明易懂的讲解和正确的示范动作,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清晰的概念,同时,教师又夸张的演示易犯错误同手同脚的动作,引起学生的哄堂大笑,引起学生的注意并避免这一问题的出现;老师讲解示范后学生集体练习起跑动作,教师巡视及时对错误动作进行指导与纠正;教师指导分组练习,学生两人一组先互相纠正各就位动作,体现合作学习,然后比一比谁快,为了提高学生的反应能力教师采用同号绕圆圈追拍小游戏并参与其中,然后教师集合讲评纠错后再进行集体练习,教师巡视。巩固练习阶段,辅教材“往返接力跑”体现了学生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并进一步巩固了站立式起跑,通过游戏使学生体验体育运动的快乐。

3、结束部分

通过放松活动,使学生放松身心;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谈体会并对本课整体情况进行讲评,再次强调站立式起跑的易犯错误;师生再见,宣布下课。

《说课稿汇编9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