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3-01-03 11:20:18
【精选】说课稿锦集4篇

【精选】说课稿锦集4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说课稿 篇1

课题是《戏曲大舞台》,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及说农远资源的应用五个方面说课。

首先,说教材。

《戏曲大舞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综合性学习课。其目的是想让学生走进民族文化的瑰宝——戏曲天地,去领略它博大精深的内涵,去欣赏它回味悠长的神韵,从而积累戏曲方面的文化知识,激发学生对中国戏曲的热爱!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综合性学习的要求,本单元课文训练的意图和七年级学生的特点,我确立了如下三个维度的目标:

知识和技能:了解戏曲有关知识,学会把握不同剧种的特点并进行初步的戏曲鉴赏。

过程和方法: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浏览网页,从丰富的戏曲视听及图文资料中,直观感受戏曲的特点。我将指导学生用讨论法,小组合作法,表演法带领学生体验戏曲艺术之美。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戏曲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对中国戏曲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确立为:激发学生对戏曲的兴趣,学习一定的戏曲知识。

教学难点为:体会戏曲富有文化底蕴的曲词,感受戏曲特有的艺术魅力。

第二,说教法

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只注重戏曲知识的介绍,却忽视了直观感受和能力迁移对学生的作用。所以尽管不厌其烦地讲解分析。在学生头脑中,戏剧知识还是一片空白,更谈不上对戏曲的喜爱,去达到预期的欣赏水平了。为真正达到教学目的。我把课堂内容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将视听、图文资料制成专题网站,辅助教学,做到发挥网络资源信息量丰富的巨大优势,加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激发学习兴趣。

第三,说学法

根据新课程标准指出的:“综合性学习应突出自主性,重视学生的主动积极参与”有关精神,再结合我们远程教学“模式三”环境下的各项要求,我把学法定位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利用屏幕广播实现的“群体学习法”;二是学生之间共享成果的“小组协作学习法”;三是采用问题引领和任务驱动来实现的“自主探究学习法”。我将通过对这三种学法的落实和指导,来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实时监控,充分发挥远程教学的特点,同时又要把这堂课上出语文课的特色与韵味,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有所收获。

第四,说教学过程

一、 问卷导入

在开始我会充分利用网络这一方便快捷的交互平台,以网上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对戏曲的认识与喜爱程度。 如有对戏曲有了解的同学,可让他试唱两句,调动课堂气氛。如果没有,那么今天大家就一起随老师走进戏曲天地,去领略戏曲的博大精深的内涵与独特的艺术之美。

在此我以问卷的方式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之后课堂气氛的调动起到良好的铺垫。

二、 了解剧种

这一环节我设置了四部不同剧种中的经典桥段,让学生猜猜它们分别是哪个戏曲种类。然后引导学生在浓厚的学习兴趣当中分四组在老师整理归纳的网页资源中分别寻找这些剧种的图文资料,再派出代表总结归纳。并让学生在自学中试唱几句,体会各种戏曲唱腔的独特以及韵味的悠长。这一活动中,学生既欣赏到了各种戏曲,又领略到戏曲多姿多彩的表现形式,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戏曲的兴趣。

三、 戏曲常识

综合考虑学生学情与戏曲特点,这一环节我将将主要介绍戏曲的行当、脸谱及虚拟性这三大特点。首先我会故意以“角色”这个词来提问,然后再点明角色是外行的叫法,在戏曲中我们称之为行当。再让学生在专题网站内去查找四大行当的特点及相关内容,这时远程教育设施及资源在此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可在网络上找到相关内容自由浏览,既培养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又让学生养成自己动脑思考的好习惯。然后我再用四大行当中的净行引出脸谱的知识,同样让学生在网上找答案,再用两个与脸谱相关的知识题来巩固学生对刚学知识的印象。脸谱颜色丰富,图案精美,学生学习中还能体会戏曲的画面之美。

关于第三点虚拟性的介绍,我将会展示一个字给大家“虚戈”。所谓“虚动干戈即为戏”,再配以一段三岔口的视频,让学生明白,舞台上即使没有千军万马没有山川河流,但仍可通过演员表演体现出来。

四、 品词学唱

“虚动干戈即为戏”这其实是一副对联的上联,它还有下联,便是“又加一点便成文”

在这一个教学环节我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充分认识戏曲受到了人们的喜爱,除了它优美的唱腔,华丽的服饰外,还在于它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内涵。特别是戏曲唱词工整押韵,优美上口,给人以美的享受。例如京剧中途《三家店》这一经典桥段,唱腔优美,唱词工整。引导学生发现唱词的工整押韵。另外,唱段中还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即孝文化.我们语文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的,在这节活动课中,我们不妨现场教同学唱这几句,通过学唱与品读来体会戏词中丰厚的思想文化内涵。以此为例,让学生自主探究,品读戏词,融入戏曲。

五、 珍视瑰宝

今天,我们看了戏,听了戏,演了戏,还品了戏,走进戏曲天地我们才发现,原来戏曲的世界如此的奇妙。我们应该珍视与传承我们中华民族这一伟大的艺术瑰宝。然而课堂是有限的,语文学习的空间却是广阔的。大家走出课堂,走向生活,去感受戏曲文化的无穷魅力。(展示“相关链接”。)布置作业。

以上五个教学环节,以调动学生的兴趣为主线,循序渐进,环环相扣。并注重综合性学习的特点,培养了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五.说农远资源的应用

在语文教学中,将远程教育资源合理运用能活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它使课堂教学变得轻松愉悦,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果,从而让学生快乐地栖居在课堂上。

总之,语文教学有着无限的魅力,网络资源更有着广阔的空间,教学中将二者有机结合,将会构建出理想的语文课堂。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综合性学习《戏曲大舞台》课堂实录+教案+反思

片段一:听歌激趣,走进戏曲天地。

片段二:看戏猜戏,了解戏曲种类。

片段三:品戏赏词,体会戏曲意蕴。

片段四:模仿尝试,感受戏曲魅力。

片段五:课外拓展,热爱戏曲文化。

说课稿 篇2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好!我是来自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20xx级1班的陈启龙,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地球运动中的第三课时一昼夜交替。我将从课程标准分析、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指导、教学过程、板 ……此处隐藏2580个字……堂转移到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来,以达到让幼儿主动去观察周围事物的目标。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首先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泊船瓜洲》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组第一篇课文《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一首。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停船在瓜洲之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口并不是很遥远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大有急欲飞舟渡江回家和亲人团聚的愿望,其实在字里行间也寓着他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强烈欲望。这是一首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想诗,学习这首诗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说学情

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我所面对的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已经能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古诗已怀有一定的热情,但对于学习古诗的方法掌握不够,对诗歌深层内涵理解不透,这就要求老师引导学生反复朗诵,提前预习,用心品读,感悟诗歌所写之景之情。

三、说教学目标

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并默写古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品词析句,体会诗人炼字的精妙,品味诗歌的优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的思乡情怀,感受诗人真挚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三维教学目标的设计,我确定本课的重点为:通过创设情境、小组合作探究,体会诗词意思,体会作者的心声;本课难点为:体会诗人思乡情怀,释破“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的深层含义。

五、说教法学法

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将结合教材特点和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的学习特点,我采用的教法有多媒体辅助教学法、通读感悟法、情境教学法、小组讨论法、合作探究法等,同时我采用的学法有课前预习法、课中圈点批注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主要谈谈教学过程的设计,分为以下五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好的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不但要使学生了解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还要形成阅读期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探究的欲望。

因此上课伊始,我将通过多媒体课件上展示出关于月亮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月亮除代表月饼、嫦娥之外,还和思乡有关,接着我讲鼓励学生回顾小学所学过的关于思乡的诗歌,并引导学生进行背诵,如李白的《静夜思》、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杜甫《月夜忆舍地》等,从而引出今天要学习的关于思乡新诗,即王安石的思乡名作《泊船瓜洲》。此时我将顺势板书课题。

之所以采用这样的方式导入,能直接切入课题,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让学生产生进一步了解王安石的求知欲望。

(二)初读诗句,整体感知

对于学生而言,语文教学应培养他们喜欢阅读、敢于阅读、乐于阅读的习惯,整体感知的教学环节可以实现这一目的,因此在此环节,我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安排学生大声自由朗读诗句,并将学生读不准和不理解的诗词句勾画记录下来;

其次我将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用课件出示生字词,尤其是诗中出现的多音字,如“泊、间、重、还”,接着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和读准字音,着重讲解课题“泊船瓜洲”的含义,并用课件出示全诗,并播放示范录音朗读,要求学生跟读,指导学生在读诗歌时注重用“/”划出节奏,注意停顿,读出节拍,读出情感,从而感知全诗内容,走进诗歌所表描写的情境。并在此环节我将进行示范读,全班进行朗诵比赛等形式,评出本节课“最佳朗读之星”。

(三)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研读是深入地和文本对话,和作者对话,所以我在研读部分我将引导学生根据课文注释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歌大意,我预设学生能够根据工具书及注释能够说出:从京口到瓜洲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两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

紧接着我将继续追问“到底是什么勾起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从而引导学生品读这首诗,弄清楚京口、瓜洲、钟山这三者之间的位置关系,并用笔简单画出来,此时我将顺势板书,通过自己的简笔画示范划出三者的方位,并追问学生“作者此刻站在什么位置,他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什么?”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以及黑板我的简笔画,引导学生品读全诗,首联和颔联中,“一水”“只隔”的含义,我预设学生通过了解古代交通工具是车马、船只,了解到从瓜洲到京口再到钟山实际距离很远,而心理距离却很近,正说明诗人在途中却心系家乡。

“那家乡一定是很美的地方,从哪句诗可以看出”,通过这个问题顺势引导学生品读颈联,重点讲解“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用的妙处,并结合课后资料袋,通过将“绿”换成“满、过、入”哪一个用得好的对比讲解中,加深学生对“绿”字的理解,形容词用作动词,将春景写活了,使春风的形象更加鲜明,似乎有阵阵春风铺面而来吹绿两岸的树木。

我将继续追问“通过这个绿字你们仿佛看到什么?又听到什么?”我将预设学生会说看到碧树,听到了荡漾的春水,还有学生会想到写春的古诗词,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等,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最后通过品读诗的尾联“明月何时照我还”设问句句式,并在PPT课件上呈现陈述句“明月照我还”,在句式的强烈对比中体会诗人的思乡心切之情。

总之通过这一系列的“读、悟、议、赏、再读”,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学习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从而达到突破重点、解决难点的目的。

(四)再读诗句,延伸思维

为了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此环节,先请全体学生再次朗读诗歌,接着播放《故乡的云》这首歌曲,并这样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体会情感,“家乡,在游子的心里,永远是最温馨、最难以割舍、最让人魂牵梦绕的地方,同学们,如果将来你们在未来的求学过程中离开家乡甚至出国,你会有怎样的心情?”我将采用小组讨论方式指导学生畅所欲言,在交流中感悟思乡之情。

这样的设计意图是从学生生活实际切入,以情延伸课堂内容,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体会情感。

(五)小结作业,积累运用

一节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习活动的完结,而应该以此为一个新的起点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热情。此环节我将采用师生共同总结的方式结束课堂,并在作业超市里布置两道作业,学生任意选做:

1、背诵古诗,想象画面,并画一幅江南春景图;

2、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家乡的爱,写一首赞美家乡的诗或写一篇小短文介绍自己的家乡。

七、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要突出重点、难点,使学生一目了然,并体现简笔画的艺术美,因此我的板书是这样设计的: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精选】说课稿锦集4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