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说课稿范文汇总八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说课稿 篇1说教材:
《猴子种树》是一篇简短的寓言故事,写一只猴子因为没有耐心不断改种果树,最终一事无成。全文共有9个自然段,课文情节曲折,语言生动,极富儿童情趣,适合儿童诵读。本节课是第二课时的教学。教学中我们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表演,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寓意。
说教学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事要有耐心、要有主见,否则什么事也做不成的道理;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说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课文蕴含的寓意。
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知道,以学生最熟悉的话题引入课文,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在教学本文时,我们以谈话的方式引入课题:同学们你们喜欢吃水果么?让学生充分的说。然后顺势导入:有这样一个小猴子也很喜欢吃水果,它种了许多果树,结果怎么样?引入并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二年级仍然是字词认读的重点阶段,本环节的安排是熟悉生字词为本课的顺利学习做好铺垫,也完成了学生的词语积累。
三、精读课文,感悟寓意。
全方位的接触文本,感悟文本,可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打开学生的思维大门。当教学课文内容时,我们引导学生细读课文,了解猴子种果树的经过和结果,明白做事如果急于求成,没有主见,到头来什么事都办不成的道理。
在学习课文的第二至八自然段时,我们根据课文三层意思内容相近和叙述形式相似的特点,先扶后放,渗透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我们认为在学习第二、三自然段的时候要以扶为主,提出问题:正当梨树成活的时候,乌鸦是怎么对猴子说的?猴子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让学生先读,再让他们思考。对于后两层意思,我们放手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带着问题去读,去悟,并在小组内交流讨论,然后反馈评价。在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角色朗读。读时时刻提醒学生,注意读出猴子急于吃果实,没有一点耐心的情态。同时注意读出三种鸟的语言个性。最后在朗读的基础上演一演。另外,本文中有三句农谚:“梨五杏四”、“杏四桃三”、“桃三樱二”,让学生在学习课文过程中理解,及时插入学习链接,并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
四、拓展
这个环节意在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是对课文寓意的巩固,引领学生再次来体会做事要有主见,坚持下去才能获得成功。
总之,本节课我采们用以读代讲,以讲促读的办法,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指导读,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来培养学生的语感。此外,我们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互相探讨交流中,进一步理解和感受课文内容。
说板书:
好的板书应该具有深刻的启发性,我们的板书的设计是随着故事的发展来变化的,更加切合故事的寓意。
说课稿 篇2一、教材:
《尊严》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2单元第七课的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从内容体会思想。本篇课文抓住年轻人神态、动作、语言,描写他是一个要通过自己的劳动换取食物的人,表现出年轻人是一个有尊严的人。因此,我把本课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几点: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四个生字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对话”部分;学习运用“从内容体会思想”的方法,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体现人物的品质。
情感目标:让学生体会哈默美好的形象和人格魅力。教育学生从小就要有自尊心,无论在什么时候人都要有尊严。
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抓住描写年轻人哈默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深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我把本课的难点确定为透过年轻人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品质以及理解杰克逊大叔对女儿说的那句话。
二、教学方法:
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本课的教学方法确定为多媒体直观法、阅读讨论法、以读代讲法、以读促写法。
三、学法:
本课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质疑问难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分角色朗读法、收集材料法。
为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课前需做好以下准备:
(一)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尊严“的格言。
(二)课文插图。
四、教学过程:
这篇课文我计划1课时完成。我把这课时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假如你是一个饥肠辘辘、筋疲力尽的逃难人,有人将食物送到你面前,你会怎么做?(出示课文插图)可是有一个年轻人他没有这么做,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读完《尊严》这篇课文,你就知道了。(这样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求原因的欲望。)
(二)自学质疑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新思维。
1、根据阅读提示自由读书感悟,勾画出描写年轻人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懂?同桌相互交流各自读懂的和不懂的问题。(这个环节是学生动口、动脑、动手,理清了文章的结构,培养了自学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2、质疑问难。学生通过读课文提出问题、归纳:年轻人为什么拒绝摆在他面前的食物?当听说“没活”时,他为什么不高兴?当听杰克逊大叔说要他捶背时,他为什么又高兴起来?为什么他会从一无所有到后来拥有一笔让所有美国人羡慕的财富呢?
(三)小组合作学习、探究交流。(探究刚才质疑的问题)
陶行知先生指出“教育孩子的全部奥秘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以学生是语文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1、分小组合作学习。重点通过年轻人的神态、动作、语言,想象他当时的心理活动,体会他自尊、自强的精神。学生在朗读中提出不懂的问题,如食物摆在年轻人面前时,从他说的话里,你知道他是怎么想的吗?当听说“没活”时,他会怎么想?当听杰克逊大叔说要他捶背时,他又会怎么想?学生在提出问题后又进行朗读,实现在读中问、问中读。(这个环节设计是让学生洞察、分析人物的内心活动,从内容体会思想,加深对年轻人自尊人格的理解。学生在读中问、问中读,在读中感悟,边读边想,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学生在自读自问中和文本、教师、同学进行着心灵的对话,情感得到了升华,个性得到张扬。)
2、说一说、演一演、议一议
(1)说一说
学生自由说出文中自己最喜 ……此处隐藏9454个字……、朗读法——本文的语言平实自然,指导学生认真朗读,整体感知作品,获得心灵上的沟通和共鸣。同时,在诵读中理清文章的线索和行文脉络,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4、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采用多媒体教学。
三、说学法
据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拟定以下学习方法。
1、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通过勾画重点的词语和语句,培养学生读书的方法和习惯。
2、互动探究与学生展示法:以小组合作探究,突破重难点,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借助小组展示点评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并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掌握。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导入新课的开场白就显得十分重要。能营造适宜的课堂气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通过欣赏动画歌曲《背影》,感受父子深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文本出发,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培养学生提炼、筛选信息的能力。分析课文时,抓住背影,也就抓住了理解本文的关键。通过这一环节的学习,完成学习目标1的内容,为下一步理解作者的感情打好基础。
(三)再读课文,重点研讨
设计意图:此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教师选取适当切入点,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通过分析讨论,促进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层次的对话,从而深入体会父子之间浓浓的深情,突破本课的难点,完成学习目标2、3。
(四)三读课文,感受深情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配乐朗读和评点,进一步领会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浓浓的父子深情。
(五)达标检测
这样的设计一方面是对本堂课所学知识的回顾、梳理,同时也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提高。
(六)、拓展延伸,真情告白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的能力,又培养训练了思维的创造性。从课文到学生自身,通过分享亲情故事升华父与子之间的情谊,继承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实现育人目标。
五、说教学效果
这样,一堂课水到渠成地引导学生快速的理清了文章的结构,研读了重点语段,品味了饱含深情的语言,感受到了《背影》中的深沉的父爱,也唤醒了独生子女漠然的情感世界,加深了语文课的人文内涵。学会理解,学会感恩,是现在的学生所缺乏的。
这节课基本上完成了所有的教学任务,整堂课我始终注意学生的动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我是他们学习过程中的拐杖、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促进者,参与者。不仅教会了学生知识,同时也教会他们做人的道理。
说课稿 篇8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四册第三单元38页《锐角和钝角》
2、教材分析:通过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会如何辨认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并会用三角板来判断一个角是否为直角。本节课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认识锐角和钝角。判断一个角是直角、锐角还是钝角,都是用三角板上的直角进行比较。学生比较容易掌握。通过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学生可以使用更准确的、更具体的数学化语言描述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进行数学交流,另外,直角、锐角和钝角概念的掌握,可以为进一步学习角的度量奠定基础。
3、说数学目标: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认识水平的发展,我制定以下目标:
(1)知识方面:理解锐角和钝角的概念掌握辨别直角、锐角和钝角的方法。
(2)能力方面:通过折角、画角、比角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情感方面:结合生活实际的活动,在学习新知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4)说教学重难点:由于本节课是在学生在认识角和直角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所以我把本课时的重点设为要直角比较出其他角的大小,并理解锐角、钝角的概念。难点是引导学生正确地画锐角和钝角并能做出不同的角。
二、说教法和学法、教法: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的学生,虽然他们已经养成一定的学习习惯,但因年龄小,还是好动、好奇心强,为了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以情境学为主,同时还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为儿童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操作了良好基础。学法:为了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法上采用了让学生画一画。分一分、比一说一说。折一折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在主动参与、合作交流中感悟新知识。
三、说教学过程:
1、复习旧知、导入新课课件出示锐角钝角直角师问:谁能说出这三个角中,哪一个是直角?用什么方法判断它是直角?生指直角,并说出用三角板中的直角判断。
2出示主题图,师问:从图中看到了什么?学生执细观察,并说图中的内容。师引导问:用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你又能发现什么?生可能会提到角。师:你们还想知道有关角的知识吗?那我们这节课就继续学习有关角的知识。
设计理念:对直角有个初步的复习,好对后面锐角和钝角的学习加以比较、做好铺垫。对主题图的处理上能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性,把儿童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
2、主动学习、探究新知。
①画不同的角
师:请大家拿出课前准备的四张卡片,用笔和尺子画出四个大小不同的角。
每次卡片一个。比一比谁画的又好又快。学生独立完成。
②讨论分角。四人为一小组收集每人的角,并互相讨论应该怎样给角分类。
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最后全班达成一致分类结果:直角,比直角大的角,比直角小的角。
③贴角
选取一组,到台前贴出他们分好的角。
师:你是根据什么来分的?
生:用三角板中的直角来做比较,以此来分。
其他学生可以补充。
说一说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来作比较的方法。
师表扬,适时给予鼓励。
④给角取名字。
师对以上活动作小结,并引导学生理解:比直角小的角叫锐角,比直角大的角叫钝角。师边说边在黑板上贴出相应的角,并板书锐角或钝角。
师谈话引出课题并板书:锐角和钝角。
3、深入感知,巩固练习。
①请大家动手摆一个锐角、一个直角、一个钝角。
学生利用铅笔、直尺或纸条等摆角。
个别学生展示摆好的角,并说说怎样来摆的?
②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见过锐角和钝角。
③给下面的图形找到家。(连一连)
钝角 直角 锐角
图略
④课本练习9第1题。
⑤动手画一画一个锐角和一个钝角。
设计理念: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练习,有基本练习、变式练习、开放练习等几个层次,目的是巩固新知,帮助学生更进一步理清解题的思路,达到融会贯通。
4、全课小结。
让学生畅谈自己在本课中的表现和收获,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给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