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3-01-03 11:20:05
【必备】说课稿汇编八篇

【必备】说课稿汇编八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说课稿 篇1

一、说 教材

歌曲《踩雨》节选自,湖南文艺出版社,小学音乐四年级上册第四课的歌曲演唱部分。歌曲《踩雨》采用降B大调,4/4拍子,分三个层次描绘了孩子们夏日在雨中踩着雨花玩耍嬉戏的情景,塑造了孩子们轻松、活泼、可爱的形象,反映了他们热情纯真的童心世界。歌词的词意充满着童趣,特定的象声词“沙里格沙”、“叭里格叭”亲切而通俗。富有想像的歌词与欢快的旋律结合后,使歌曲更具有童稚、乐观、浪漫的气息。

根据以上对教材地位及作用的分析,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特制定如下三维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能感受到雨带给人们的遐想,让孩子们更加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音乐。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创编动作,随音乐即兴表演,培养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三,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甜美轻松的演唱歌曲,感受歌曲活泼欢快的情绪,并复习4/4拍子。 通过以上对教材及教学目标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 能够用轻快、甜美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踩雨》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经过三年的音乐学习,对音乐知识有一定的积累与掌握,但对乐理知识的掌握还不够,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

1、感受雨和音乐的美妙。

2、对歌曲节奏的把握。

二、说 学情

四年级的学生思想上对音乐学习的重视还是不够,但他们的求知欲与好奇心的有所增强,自我意识及自主性的要求日趋强烈,因此老师在课堂上应该给学生更多自我展示的机会,引导学生更好的进行自主学习,并充分予以肯定。

三、说 教法

基于以上对教材内容、学情的分析和新课改的要求,本节课我采用的教法有:

1.活动探究法

2.多媒体辅助法

3.创设情境法

四、说 学法

课堂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因此应特别注重对学法的渗透,所以本节课我采用的学法有:

1.即兴法

2.旋律模唱法

3.引导探究法。

五、说 教学过程

作为老师要做的是,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推动学生深入的进行学习,因此我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如下:

1.创设情境 激趣导入

在音乐教学中,要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因此我特别注重创设情境

播放《春雨沙沙》,让学生在《春雨沙沙》的音乐中走进教室。从而创设雨中的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接下来我对学生提出以下问题并设计了以下环节帮助学生感知雨的变化: 同学们,刚才歌曲中唱到的是大雨还是小雨呢?你从哪里听出来的? 当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回答后,我继续引导学生:

雨就是大自然为我们弹奏的一首美妙的乐曲,而不同的雨声会使乐曲有不一样的变化,下面老师就播放几段不一样的雨声,你们仔细听听它们有哪些不同?

1)播放三组雨声,让学生听不同

雨滴 p轻巧

大雨 f强

雷雨 ff猛烈

2)并对学生提出以下问题:

你们能比较并说出它们的强弱吗?

你们能用嘴或身边的物品模仿出它们的声音吗?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精神,并在课前就将学生分为三个大组,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模仿表演,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2.新课教授

a.导入新课

(多媒体出示)

创设画面:“小的时候,老师特别喜欢在夏天的雨后和附近的孩子一起 在水里奔跑嬉闹,有时干脆脱了鞋赤脚踩水,雨声是多麽的美妙呀,今天,老师把我心中一段最美好的童年回忆带给你们,听!??”(播放歌曲《踩雨》一小段。)

我用语言为孩子们创设了一幅优美的画面,引出了新歌《踩雨》。

通过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使孩子们在听觉、视觉上都感受到了雨声的美好。从而有效地培养孩子们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为了帮助学生提升音乐感知力,熟悉歌曲、初步解决歌曲中难点,练 习发声,为学唱打好基础,我设计了以下二个环节:

1)节奏游戏

我让学生用踏步拍手的方式体会歌曲节拍,为歌曲不同的乐句选择合适的节奏,然后随乐律动,在节奏律动游戏中熟悉歌曲。

2)发声练习

这一环节我带领学生自主学习并练唱前四小节,体会拟声词,从而打开声音练习发声,为学唱做好铺垫。并指导学生注意发声的技巧,“沙里格沙”要唱得轻巧有弹性。

b.学唱歌曲

《踩雨》是描绘孩子们夏日在雨中踩着雨花玩耍嬉戏的歌曲,为了引导学生完整学唱歌曲,我对学唱过程做出了如下安排。

1)老师带领学生用轻松、甜美的声音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2)播放录音,请学生再次聆听范唱

3)请学生看歌谱,用一分钟的时间,找出黄颜色的八小节曲谱?请学生唱唱看,体会孩子们欢呼踩雨的快乐心情,无论唱得成果如何,都予以肯定及鼓励。

4)再次播放录音,聆听录音,请学生轻声随乐哼唱。

5)老师弹奏钢琴,学生跟着钢琴带歌词学唱,第一遍用‘la’音模唱,第二三遍则带上歌词进行学唱,并逐句引导学生探索演唱时声音的强弱与情感的表现,进而完整学唱好歌曲。

3.巩固练习

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通过分组演唱的方式,给同学们更多自我展示的机会,并锻炼小组协作能力。加入即兴发挥身体律动进行练唱,则能提升音乐感知力,在节拍的学习中加入身体记忆。激发活力,活跃课堂的气氛。

全班分为两大组进行练唱,一组唱前两个小节,一组唱后两个小节,唱完一遍再进行交换,以唱得最整齐的组获胜。(注意唱出歌曲中黄色曲谱中孩子们欢乐的呼喝声)

4.创编表演

1)讨论歌曲情绪:

谁在雨后踩过雨,能说说你当时的心情吗?

当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讲述了自己快乐的体验后,我又提出了问题:

你能想办法让同学们在现场感受踩雨的快乐吗?

2)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再小组合作表演踩雨。(可以是边唱边律动表演;可以是合唱加情境表演;也可以是休止符处加上“xx”的踩雨动作。)

5.小结

到这里我的教学过程基本结束了,为了帮助学生巩固这一节课的知识,我还设计了最后一个环节,请学生随着热情欢快的《电闪雷鸣波尔卡》一起走出 ……此处隐藏11547个字……机。

教师示范后滚翻完整动作,至少两次,一次提示学生观察翻掌贴肩的动作。还有一次提示学生观察翻掌贴肩后的推手时机

并讲解要领:强调三个字,靠:两肘关节靠拢与肩垂直。抬,肘关节抬起高于肩。贴,掌背紧贴于肩后。并且在翻掌到位时,也就是整个掌心翻过来触及垫子的时候迅速推手。

教师呼喊口令“翻”,学生集体练习,快速做出翻掌贴肩动作。之后学生两人一组进行练习,一个同学做,另一人提示,并在做者手到位时拍击一下,从而让做者快速推掌,教师巡回指导。接着让学生在垫子上感受体验翻掌贴肩和推手时机的问题,并不断尝试。

学生练习4-5次后,教师再次示范,提示学生观察推掌的时机,加强指导,因为推手的时机不是一节课就能完全掌握的,还是有很多同学翻掌贴肩不到位,致使推手的时候用不上力,整个人就翻不过去,或是用头顶过去的,这个时候教师可以顺便提一下保护与帮助的方法,但是不做重点讲解,学生只需了解就可以了。然后让学生继续练习。如有同学翻不过去的话,另一个同学帮助一下。教师巡视,如有集体性错误的话呢,整体停下来纠错,个别错误,个别纠正。不影响其他同学。最后择优展示,师生共同评价。

五、合作拓展,滚翻接力游戏:预计7分钟

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全一册第五单元第三十二课中的鉴赏课《二泉映月》。《二泉映月》除了引子和尾声外,共分了六个段落,即主题和它的五次变奏。第一段(3~22小节)这一段有两个主题部分,其中3~10小节为主题的第一部分(a),11~22小节为主题的第二部分(b)。第一主题的旋律在二胡的中低音区进行,低沉压抑,音域不宽,曲调线以平稳的级进为主,稍有起伏,表现了作者心潮起伏的郁闷之情;第二主题与第一主题对比鲜明,利用不断向上的旋律冲击和多变的节奏,表现了作者对旧社会的控诉,也体现了他不甘屈服的个性。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的民间音乐,增进对民间音乐的热爱。

二、说学情

作为一名教师,不但要对教材有所了解,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来我对学生的情况做一个简单的分析。

高中生的认知能力由感性逐渐上升到理性,他们不再满足于音乐的好听与否,渴望更深一层的了解音乐的内涵,这时教师对音乐元素的讲解,音乐作品的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可以通过反复聆听、直观演示以及音乐实践,找到切入口,着重感受音乐、体验音乐,开阔音乐视野,并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三、说教学目标

我设计的教学目标如下:

1.能够体验和感受民间音乐家华彦钧倔强、刚毅的性格,同时学习与黑暗势力作斗争的精神,提升对生活的热爱。

2.通过聆听、小组合作的形式,提升音乐审美能力。

3.了解音乐家的生平以及不同的音乐形象和风格,通过对比、分析,加深体验音乐的内涵。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欣赏《二泉映月》,感受乐曲的意境,难点是理解音乐要素与音乐情绪之间的关系。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堂课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分以下两点。

教法:讲授法、创设情境法、直观演示法。

学法:视听结合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六、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是这样思考的,总的设计思路分为五个环节:新课导入——初步感知——分段欣赏——巩固提高——课堂小结。下面,我将分别来介绍这五个环节:

第一环节是新课导入环节

上课伊始,我会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光明行》的音频,提问学生从音频当中听出了怎样的内容,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进行回答,教师总结乐曲《光明行》是我国音乐家刘天华的二胡作品,这首作品表达了对光明和幸福生活的希冀与渴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风貌,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是华彦钧创作的一首二胡作品,听听两位大师的作品有什么区别,又分别想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从而引入新课《二泉映月》。

这样设计,引发了学生的思考,转移学生注意力至课堂中,同时初步了解所学作品的体裁,能够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基础。

第二环节是初步感知环节

初步感知是新课讲授的第一个环节,我会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展开教学。

在这一环节,我会先提问学生对民族音乐家华彦钧有多少了解。学生了解的并不是很深,我会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并简单的介绍民族音乐家华彦钧的生平,并给予鼓励性的评价。之后,请学生初次聆听乐曲《二泉映月》,再次提问,乐曲的情绪有怎样的特点?我会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加以补充。共同总结出乐曲的情绪是忧伤的、哀愁的。

通过直观感知的方式,同学能够捕捉到音乐的基本信息,发挥音乐感知能力,为接下来的探究学习做好准备。

第三环节是分段欣赏环节

分段欣赏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

这一环节,我会带领学生对乐曲《二泉映月》进行分段聆听和鉴赏。当听到引子的时候,提问学生乐曲的情绪有什么样的特点。根据学生的回答,我会加以补充:引子部分以四拍组成的短小音调作为开端,以一个下行音阶式短句,发出了一声饱含辛酸的叹息。二胡以轻微的声音,低沉含蓄内在的音色,把听众引入到音乐所描写的意境中。

聆听到第一乐段的时候,再次提问学生对乐曲的感受,这个时候,学生对这首乐曲的风格有了基本的掌握,通过对比分析能够对该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我会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加以补充:第一乐段有两个主题部分,其中3~10小节为主题的第一部分,11~22小节为主题的第二部分(b)。第一主题的旋律在二胡的中低音区进行,低沉压抑,音域不宽,曲调线以平稳的级进为主,稍有起伏,表现了作者心潮起伏的郁闷之情;第二主题与第一主题对比鲜明,利用不断向上的旋律冲击和多变的节奏,表现了作者对旧社会的控诉,也体现了他不甘屈服的个性。

接着我会请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讨论乐曲的三、四、五乐段以及尾声,请学生自行鉴赏,我会进行适当的补充,并通过师生共同总结的方式,总结出乐曲的情绪变化幅度较大,结束在轻奏的不完全终止上,好像在表达无限的惆怅与感叹,声音更加柔和,节奏更加舒缓而趋于平静,给人以意犹未尽的感受。

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可以层层深入地掌握新知,同时主动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来,从而能够更快速地了解乐曲本身及其深刻内涵。

第四环节是巩固提高环节

这一环节我会简单介绍二胡,并播放背景音乐《二泉映月》,请同学们根据已学知识,为乐曲进行绘画、诗歌的创作。

这样做既能够对新学习的音乐作品进行巩固,同时又可以让同学们充分地参与到课堂实践活动中来,通过与不同学科知识的综合,巩固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

第五环节是课堂小结环节

好的结尾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课堂小结时我会和同学们一同探讨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总结音乐作品所传达的精神内涵。

七、说板书设计

《【必备】说课稿汇编八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