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狼》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狼》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狼》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掌握课文中一些重要实词的含义及其用法。
3、准确、形象地复述课文内容、朗读、背诵全文。
4、成语积累。
【教学重点】
1、课文寓意的理解及其意义。
2、紧扣情节,培养丰富的想像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学习文言文困难的原因:
⑴ 由于社会生活的变迁,造成内容的差距,认识的困难。
⑵ 由于语言的演变,造成文字的差异,理解的障碍。
(语言障碍:词、句。)
2、中考文言文考点①字词解释。
⑴ 翻译句子。
⑵ 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针对以上内容,指导学生文言文的方法,文言文阅读的一般规律:
⑴ 从整体到局部。
⑵ 从熟读到理解。
⑶ 从语言形式到思想内容。
基本方法:
⑴ 字词的理解,要重视语言环境。
⑵ 要从上下文意中掌握字词的含义。
二、利用以上的学习方法学习课文《狼》
1、作者,文章简介。
2、朗读课文。
要求:
⑴ 语言准确。
⑵ 顺畅。
⑶ 读出语气。
3、检查预习情况(结合课文的诠释弄清文意)
4、重点字词,句子的理解(结合语言环境)
顾:回头看,这里指往旁边看(一词多义)
苫蔽:覆盖,遮盖
犬坐:像狗一样坐着,犬:名词作状语
洞:打洞,名词活用为动词
遂:钻洞,名词活用为动词
假寐:假装睡觉
(教师指导重点词的理解,学生翻译句子(提问))
⑴ 骨已尽矣:而两狼并驱如故(状语后置句,如故是状语,翻译时应回原)
骨头已经扔完了,但两只狼仍然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⑵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去:离开犬:像狗一样,是动词坐的状语
一只狼径直走开,另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
⑶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乃:方,才盖:原来
这才领悟到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方的
⑷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哉:表反问的语气词
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
5、提出问题:
⑴ 本文叙述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叙述了屠夫和狼搏斗的故事
⑵ 屠夫和狼搏斗有一个过程,看看作者是怎样完整地叙述这个故事;每段都用一个字概括
记叙:遇狼→惧狼→御狼→杀狼→评狼
↓
议论
6、分组讨论、探究:
⑴ 让学生分组在课文中找出体现狼与屠户的形象的相关语句,并加以概括分析其形象。
(学生讨论后派代表概括。)
明确(板书):
屠户:机智、勇敢
形象
狼:狡猾、凶残、贪婪
⑵ 课文中的“狼”真的是在写狼吗?究竟比喻什么?这则故事读完了之后,你有什么启示?(学生自由发言,言之成理便可)
小结:社会上像狼一样的恶人、恶势力
面对像狼一样阴险、狡猾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妥协退让,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三、小结:掌握文言文阅读的方法
四、根据板书提示,试背全文
五、拓展延伸
说出一些关于狼的成语;如:如狼似虎、狼吞虎咽、鬼哭狼嚎……
六、作业留置
1、展开想像,把本文改成一篇白话故事
2、许多文学作品中都出现了狼凶残,贪婪的形象,而事实上,狼有时也很温顺而有爱心,查找有关狼的资料,试着给狼一个公正的评价。
【板书设计】
记叙:遇狼→惧狼→御狼→杀狼→评狼
↓
议论
《狼》教学设计2教材简析:
这是一则寓言。讲的是狼为了吃小羊而故意找碴儿,先后找了三个借口要吃小羊,小羊据理争辩,反驳狼的故事。这篇寓言采有了对话的形式,运用了许多生动形象的词语,讲出了狼和小羊说话时的神态。
教学目标:
1、分主角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资料,使学生认识到狼的本性是凶残的,对狼这样的坏家伙只讲道理是不行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狼和小羊》的故事大概,我们已经明白了。这节课,同学们在学习理解课文的同时要大胆说出自己的感受。
二、创造条件,抒发情感
1、读一读
⑴分别划出狼和小羊说的话,自己试读。
⑵选取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朗读。
⑶小组内读,其它同学用自己的方式来评一评。
(设计意图:朗读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的情感与文章的资料到达共鸣,使他们的心态化入言语主角。学生自由读、小组内合作读能让学生充分地读,将读落到实处,使学生体会不同人物的不同态度,以实现培养语感的目标。)
2、辩一辩
⑴狼真是不讲道理,故意找碴,请用你自己的话来反驳狼找的借口。
①你能够找出哪些理由来反驳狼说小羊把它喝的水弄脏了?(让学生自由说,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找理由)
②你怎样来反驳狼说小羊去年在背地里说他的坏话?(鼓励学生用不同的说法从不同的角度去说)
⑵第三次狼不想再争辩了,因此只有狼说的话,没有小羊的争辩词,如果你是那只小羊,听了狼这样的话,你会怎样想?怎样做?又会怎样与它争辩呢?请你像小羊那样,既要说明自己的观点,又要说明理由。
假设有学生说出:“要是我爸爸在背地里说你的坏话,你就应去找我爸爸,也不就应吃我呀!”要组织学生讨论:“要是真的羊爸爸在背地里说狼不好,那狼是不是就就应吃羊爸爸呢?”让学生体会:狼做了那么多坏事,别人说他坏,那是事实,狼也没有理由吃羊爸爸。
(设计意图:争辩是阅读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在争辩中学生要不断地理解课文,寻找根据,迅速作出合理的推理,还得组织清晰而有说服力的语言来驳斥对方,这既是思维训练,也是语言表达潜力的训练。)
3、谈一谈
⑴谈一谈你对小羊的认识:你认为它是一只怎样 ……此处隐藏19194个字……>三、探究谁是森林的祸首
1、狼与其他一些鹿的天敌,被杀掉了,至此鹿(生:大量繁殖)。(看课本):引读:凯巴伯森林从此成了鹿的王国。它们在这里生儿育女,很快,鹿的总数就超过了十万只。杀狼前,鹿的数量是(四千只),杀狼后,鹿的数量(超过了十万只)。算一算,鹿一年繁殖多少只?(将近五千只)
2、想象一下,这时候你放眼远眺,凯巴伯森林是什么?再放眼远眺,你看到的还是什么?到处密密麻麻的鹿呀,让我们看看这个景象吧!(出示图片)
3、鹿群的大量繁殖,会带来什么后果呢?出示句子(老师请两位同学来读句子,其它同学边听边思考。):随着鹿群的大量繁殖,森林中闹起了饥荒。树木的嫩枝、绿叶、树皮……一切能吃的都被饥饿的鹿吃光了。整个森林像着了火一样,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紧接着,更大的灾难降临了。疾病像妖魔的影子一样在鹿群中游荡。仅仅两个冬天,鹿就死去了六万只。到1942年,凯巴伯森林剩下了八千只病鹿。
4、师:哪位同学来告诉大家,鹿大量的繁殖,会带来什么后果?(指名回答)
5、是啊,鹿群的大量繁殖,把森林糟蹋得这样惨。引读:紧接着更大的灾难降临了。仅仅两个冬天,鹿就死去了六万只。到1942年凯巴伯森林只剩下了八千只病鹿。
4、师:八千只病鹿;同学们,超过十万只的鹿,只剩下八千只病鹿啊,算算,死了多少只?(超过九万多只)
过渡:多么惊人的数据呀!为什么人们大量捕杀狼后,鹿还会死这么多呢?)
5、联系课外常识,说说人们大量捕杀狼后,鹿大量死去的原因?(小组讨论交流)
用“狼被大量捕杀,鹿死得更多,是因为……”来回答鹿的死因。
6、饥荒带来的是一个寸草不生,荒凉不堪的森林,饥荒也导致了大批的鹿被饿死。鹿死的原因还有吗?
四、明理
1、美丽的森林正慢慢地枯黄,活泼可爱的鹿也正陆续地死去,这是多么令人心痛啊!这一切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罪魁祸首是谁呢?此时此刻人们才刚刚醒悟:狼居然是森林和鹿的“功臣”,而美丽、活泼的鹿却成了“祸首”。(板书:“功臣”、“祸首” 齐读第四自然段)
2、狼为什么是森林和鹿的“功臣”?( 联系上下文,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回答。)
3、狼吃掉的多半是病鹿,这样就切断了传染源,再有,狼要去咬鹿,鹿会怎样?鹿在逃的过程中,鹿的身体就会怎样? “生命在于运动”狼要吃鹿,鹿要跑,想想,那四千只鹿是怎样的鹿?鹿群被控制了,森林就不会被糟蹋得这么惨。所以,狼间接地保护森林。(板书)
3、美丽、活泼的鹿为什么成了“祸首”?( 联系上下文,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回答。)
师:鹿群一旦大量繁殖,成了破坏森林的“祸首”(板书:破坏)
4、鹿是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难道鹿真的是“祸首”吗?真正的祸首是谁?(人)
5、人们杀狼护鹿原本是让鹿过上幸福的生活,现在居然让鹿过上了?(对着板书,让学生说说,人、狼、鹿三者的关系)这个悲惨的故事是想告诉我们什么?
6、森林被破坏了,最终危害到谁?(人,描红)
7、学完了这篇课文,你得怎样的启示?
小结:故事告诉我们:事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破坏生态平衡将会给环境带来无法想像的灾难。所以我们要保护生态平衡(板书:保护生态平衡)。
如果我们每一个地球人都能做到保护生态平衡,那么大自然给我们最大的礼物就是地球的美丽和人类的幸福。(出示:地球的美丽和人类的幸福)
8、穿过时光隧道,来到那个年代。如果你是一名环保者或者是罗斯福总统的助理,又或者……你会对他们说些什么呢?(小组讨论交流,把你要说的话写下来。)
五、板书设计
人
捕杀 保护
危 狼 鹿
害 吃
保护 破坏
森林
《狼》教学设计15[教例简述]
这是余映潮老师的一个教例。
主要教学环节如下:
读——读懂词意。(6分钟左右)
1、同学们读课文,读注释。
2、请同学们向老师自由提问,看还有哪些字不认识,哪些字词的意思弄不懂。
读——读顺句子。(6分钟左右)
1、同学们杂然地习读课文,要求做到不掉字,不换字,不倒字,不多字,不“哽”字。
2、教师重点辅导两个句子的读法。
①两狼之并驱如故。②其一犬坐于前。
读——读评故事。(14分钟左右)
1、全班同学分段朗读课文,每读一段之后,一个同学读课文中的编者已写好的评点。同学们从屠户的角度、从情节的角度理解课文内容。
2、全班同学再分段朗读课文,每一段之后,一个同学读自己写的课文评点,同学们从“狼”的角度理解课文内容。
3、同学们继续分段朗读课文,每读一段之后,老师自说对课文的评点。引导同学们从“语言表达”的角度理解课文内容。
如此读读评评、评评读读,三读三评。
读——品读意味。(8分钟左右)
1、全班同学分组朗读课文,2、每个同学都以“……表现了……”或“……写出了……”说一句品析课文语言的话。
3、教师就最为重要,最为精彩的内容小结,学生记录:
课文语言简洁生动。如开头20字,写出了故事的时、地、人、环境,渲染出了紧张的气氛;又如结尾20字,点出主题,寓意深刻:中间100多字,写出了一个波澜起伏、扣人心弦的故事。凡写人、狼的动作神情之处,无不表现人、狼的性格特点。文章正是通过一连串简练生动的描写,把狼的“变诈”、屠夫的机智,表现得淋漓尽致。
读—演读情境。(3分钟左右)
1、师生用读故事的语调朗读课文,读出情景,读出高潮。
2、课堂小结,完成板书:狼黠——增笑
[评析]
从文言文教学的角度看,这是一个全新的设计。
新意之一:
没有串讲,没有翻译,有的只是:朗读。
所谓“教学千法读为本”,是指出的诵读。“读懂词意——读顺句子——读评故事——品读意味”的教程既表现了教者思路的科学严密,更表现了教者是真正地用朗读的方法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意蕴。
新意之二:
没有分解,没有切割,有的只是:评点。
“读读评评、评评读读,三读三评‘是本教例最有特色最有创意的闪光点。师与生融为一体,用“多角度反复”的方法评点课文,阅读视点的变化引来了课文的三维的立体的动感。这既是优美的教法,也暗含着学法的熏陶。
新意之三:
没有大段的讲解,没有滔滔的分析,有的只是:品味。
每个同学以“……表现了……”或“……写出了……”说一句品析课文语言的话——这个有力的教学问题引发出学生对课文每一个细节的咀嚼品析,学生在此时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在些时也酝酿了教学的的高潮。
这个全新的教学设计,表现出教者对所教学的内容有着多么丰富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