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1《狼牙山五壮士》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跳崖的故事。表现了五壮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
本课教学中中的亮点是:
一、从题目入手,把学生带入课文中。
课文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因此,教学时我扣住这个“壮”字,引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壮”是什么意思?“五壮士”指谁?为什么不用“战士”,而用“壮士”?这样,从学习一开始就把学生推到主动探索的地位,既让学生探明了学习的方向,又激发了他们的思疑解惑的欲望,从而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二、理清思路,重点训练
在初读感知课文后,让学生想课文都写了哪些内容,试着给每个部分的内容加个小标题。看看哪部分是详写那部分是略写。加小标题的时候第二个小标题有点困难,后面都能说对:接受任务、痛击敌人、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跳下悬崖。学生找详略找的很对。
然后开始抓住重点段“痛击敌人、顶峰歼敌、跳下悬崖”理解课文。学习的时候扶放结合,先详细学习第二部分“痛击敌人”,这一段落对五位壮士进行了详细描写。想让学生找相关句子,然后想分别是从哪些方面写的,语言、动作还是心理?最后说体会。牛志豪说体会到了五壮士对日寇的仇恨,张立婷说体会到了五壮士要掩护群众和连队主力转移,我借机引导:“对,他们要完成任务的决心!”
其它两部分采用学生找五壮士描写的句子,说体会,自学的方式完成,避免了重复。
三、引发学生想象,进行说话练习。
学完五壮士跳崖后,让学生想,五壮士的妻子、儿女、母亲听说这个消息会说些什么,体会五壮士为祖国不怕牺牲,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
不足的地方是前面指导朗读,而后面跳崖部分朗读量不够,没有完成课堂背诵,有点遗憾。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2《狼牙山五壮士》是一篇精读课文,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名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主力安全转移,同敌人英勇奋战,最后壮烈跳崖的故事,表现了五壮士热爱祖国和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献身的精神。
这篇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课文,我首先让学生找出事情发生的“起因──经过(发展、高潮)——结果”,区分详写与略写部分,然后让学生四人小组来学习。课堂真正的主人是学生、课堂主要的活动是师生之间的交往、互动。形成了“构建自主、开放、探究的教学方式”,树立了“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过程的观念”,学生的课堂主人翁精神才能激发出来。通过这节课,我发现学生的兴趣很高,结合自己查找到的资料和老师的点拨、学生的讨论,尽管事情发生的时代离现在很远,但学生都能了解。能很快明白事情发生的原因及英勇跳崖的壮举,实现了对学生进行的爱国主义的教育。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3同样的教材《狼牙山五壮士》,以前的教学和现在却有不同的感受。以前的我费力地分析着故事情节,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课堂平静得如死水一潭。而今,我轻松地和学生在一起学习,兴致勃勃地探究着,回味着,激动着,课堂上智慧的火花四处飞溅。课后,我认真反思了这节课成功的原因:
一、首先熟备课文。它使我在课堂上前后贯通,游刃有余。课前并非一定要精心设计教学框架,只要课前做好充分准备,在课堂上完全可以随机应变,以学定教。例如,我事先并不知道学生首先会汇报“跳下悬崖”这部分内容,由于我能够把握住课文的骨架,将各部分内容了然于心,因此这部分内容学生想学、愿学、乐学。
二、接着,在情境中师生互动,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建立一种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形成了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能在一个欢乐、和谐、宽松的支持性环境中学习。如教学完“跳下悬崖”这部分内容后,让学生质疑、答疑后,我问:“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是五壮士喊的,为什么说“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你们能帮助我解答这个问题吗?学生当“老师”,自然不愿被自己的“学生”问住,于是他们互相补充,争相回答我的问题。(“五壮士的声音代表了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五壮士的声音,就是中国人民的声音”。)在以上师生互动的情境中,师生之间既有信息的传递,又有情感的交流,更有思维的撞击,师生完全处于平等状态,使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之花的理想场所。
三、在语言文字训练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一)、凭借教师示范读
小学生由于生活阅历太浅,往往对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感受太少,自己无法表达这些情感。此时,教师就可以进行范读。但教师范读时必须充满感情和有一定的朗读技巧,这样才能够给学生以启发和感染。这样通过教师生动形象、栩栩如生的范读,学生的情感才会自然而然地和作品、教师的情感产生共鸣,才会在不知不觉中学会朗读。这样训练,不仅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而且引导学生学会表达情感;不仅引导学生模仿读,而且培养学生创造读。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中,教师的示范朗读非常重要。如在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体会到五壮士的英勇顽强的精神后,但就是读时体现不出来五壮士的这种精神,这时教师的范读就显得极为重要。通过教师的范读,学生知道了应该怎样读才能体现出来这种精神。这无形中就节省了很多的时间,同时,我再关注学生的的个性化阅读理解,通过学生的读轻而易举的悟到了五壮士通奸敌人壮烈牺牲的壮举,学生被五壮士的英雄事迹所感动了,再一次一次的朗读中把课堂推向了高潮,这样也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学生在今后遇到类似的语言文字就知道怎么读了。
(二)、指导学生抓重点词语读
教学中通过让学生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进行理解,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从而让学生加深对语言文字的敏感程度,使教学达到应有的效果。因此,在指导学生读书时,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朗读也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好方法。如在引导学生理解完班长领战士们走上绝路这一部分时,怎样让学生读出班长的果断和坚定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首先让学生抓住这部分中的重点词语去谈自己的体会,然后再进行朗读,学生很快地就找到了感觉,读出了班长的斩钉截铁、坚决果断。如果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学生的语感在自然而然当中,也就训练出来了。
这节课我做到了四“让”: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读”;让学生有机会“问”;让学生能经常“议”;让学生能自由“讲”。如片断中我让学生观看课文插图后,提问“大家看了这幅图想说点什么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触 ……此处隐藏7362个字……入,可以引起学生探究知识奥秘的兴趣。
本课的导入,我力求使学生尽快进入情境,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使学生在了解抗日战争中涌现的英雄人物事迹的同时,又观看了《狼牙山五壮士》电影录像,进一步体会五壮士的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后, 学生自读课文,进入新课学习。
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成功的地方是:
1、课题解得好。通过学生对课题的理解,紧紧抓住“壮”字,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文章的中心所在,便于学生牢牢地把握文章的情感线索。
2、教师的激情导入,生动形象的电影录像比较好。尤其是故事高潮,五壮士壮烈跳崖的场面,把全部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五壮士那宁可死也不做敌人俘虏的英雄形象是多么令学生佩服。
不足之处:
1、揭示课题、点明中心,想法很好。但在解题的同时应在“壮”字下板书重点符号,使学生一目了然。
2、观看电影录像形象、生动,虽然有利于学生快速进入角色,但花费一定的时间,影响了整堂课的教学进度。这个环节可以在课前安排观看。这样,可以提高上课效率。
3、点题后,应及时引导学生:“那么你认为文章中哪些地方突出了五壮士的英勇、壮烈?找出印象深刻的句子或者让你感动的句子,读一读,说一说。这样,就顺理成章的过渡到第一课时自读自悟的学习方法的培养上。
由本课导入设计反思使我想到:虽然我们已经站在了新课程改革的最前沿,但总是不能彻底的解放思想,经常不敢相信学生,生怕他们说不出来,总喜欢按照自己所设计的问题循规蹈矩地牵着学生走,结果往往事倍功半,适得其反。
反思这节课,后来的课文教学我都试着根据文章的特点采用学生自读自悟的方法,结果效果较好,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热情极高,普遍有意犹未尽的感觉。从中我深深地感到:课堂上,把机会让给学生吧,多给他们一些“自由”的空间,他们会创造出更多的奇迹!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14《狼牙山五壮士》一文表现了五壮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精神。本次教学我主要指导孩子们学习课文的第二课时,因此在设计目标时就设计了如下两个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狼牙山五壮士痛歼敌寇、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感受五壮士爱护群众、仇视侵略者、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精神,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2、领悟课文写人记事的写作方法,提高表情达意的能力。
而理解描写五壮士痛歼敌人、英勇跳崖的动作和神态的语句,体会五壮士伟大的献身精神以及忠于党和人民的崇高品质是本课的学习重点。为了突破学习重点,指导孩子走进人物的内心,我在文本学习的同时引入了三次讨论和一次想象说话:
1、在学习课文前引入五壮士痛歼敌人、英勇跳崖部分的短片,在孩子们回顾历史后马上发问:看完短片,你有什么想说的?孩子们纷纷举起了激动的小手,把自己心里的想法表达出来,从而也带动了其他孩子更进一步去思考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人物为了祖国和人民不怕牺牲的精神,为课文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2、在学习五壮士痛歼敌人部分,我在引导孩子们通过用字替换“砸”字,并分别做动作体会战士们的力气大、杀敌决心大、对敌人的仇恨深之后,为了引导孩子们去挖掘“砸”字里面所包含的对敌人深深的仇恨,我引入资料:日本侵略者在中国实施残酷暴行的文字和图片,并配以音乐,抽孩子声情并茂地朗读。此时,座位上的孩子已经融入进去,有的眼睛湿润了,有的激动愤慨……当我问出:此情此景,你能理解为什么五壮士对敌人充满了仇恨了吗?孩子们畅所欲言,全班的气氛顿时激烈起来,纷纷控诉起侵略者的残忍。
3、在学习五壮士的跳崖部分,我不是直接进入文本,而是问孩子们:想一想,如果选择五壮士跳崖这一部分的一个画面刻成浮雕的话,你觉得哪些画面可以定格成永久的浮雕,值得后人去敬仰?引导孩子们从大家的讨论中获得启发,从而去挖掘“屹立”一词的含义和五壮士忠于祖国和人民的坚定不移的决心,深化人物精神。
4、在学习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部分,我引导孩子想象说话:孩子们,当战士们紧跟在班长的身后时,你能想象此刻他们心里会想些什么吗?通过想象说话,使孩子们明白战士们选择绝路时态度坚决果断,情绪高涨是因为他们有崇高的为群众和连队而献身的精神。
通过以上三次讨论和一次想象说话,从孩子们的角度出发,创设了讨论情景,在交流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孩子发现、感受、评价,提高认识水平,还培养了孩子们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五壮士的伟大形象得到了提升,为了国家和人民勇于献身的精神得到了升华,课文的重点也在无形中得到了突破。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也获益良多,也更加认识到自己还有许多地方需要不断改进。要上好每一堂课,必须做到精心的设计和充足的准备,也要两手准备,随时做好接受课堂生成和各种突发情况的考验。
当然,在本课的学习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如孩子们回答问题的知识面太窄,部分孩子对人物精神的认识还不够深入,老师和孩子对于这种大课堂学习都表现出了紧张情绪等。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反思,拓宽孩子的知识面,有意识地培养孩子们答问的能力,力求不断提高孩子们的学习能力。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151、 注重学生读书。
这类的抗战文章,距离学生年代较长,学生很难理解,所以我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书,体会、感知五位壮士的英勇顽强、坚强不屈、面对强敌无所畏惧、面对死亡视死如归的崇高品质。先让学生自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本。接着小组交流自己的收获和感受,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学生要互读文本,这是和文本的第二次对话。接着全班汇报,这个时候学生会用到这样的句式:我最受感动的地方是——————,因为——————。我愿意给大家读一读,这是第三次读。接下来,对于大家都愿意读的地方,最能突出五壮士品质的段落,让学生齐读、展示读、感情朗读。通过这样的一个过程,学生在读书中,就和作者产生了一种共鸣,就对五壮士多了一种理解和钦佩,就能水到渠成的体会文章的中心。
2、 课件辅助教学。
由于学生历史知识较为匮乏,所以学生对于当时的抗日战争了解不够深刻,如何让学生更深的体会当时的背景,我较好地运用了多媒体课件。在课前活动的过程中,我主要播放了南京大屠杀、九一八事件的图片,配以《江河水》的音乐,很好的烘托了气氛,使学生产生了对日军的愤恨,对当时中国人民深深的同情,这样就奠定了学生学习本课的思想基础。
在教学“英勇跳崖”这一环节的时候,学生通过边读边想象画面这一环节的学习,已经初步感知了文本。这个时候,我用五壮士跳崖的图片,配以《国际歌》,引读最后一部分,在这样的旋律中,读着这样感人的文字,不仅仅是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感知到文字的美,听课人、做课人,同样有相同的感受。
不足。
注重了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注重了创设情景,但是忽略了对学生个别朗读的指导。整节课上,学生激情澎湃、热血沸腾,但是如何通过朗读表达这种感情,老师指导不够。
在生成性的课堂中,学生的自主性还略显不足。应该确确实实体现以学定教,今后在这方面要多作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