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和盾的》教学反思

时间:2023-06-08 18:05:04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1

这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中,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是胜利者”的道理。 指导学习第一部分时,可以先让同学了解发明坦克的过程,坦克是怎么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的,再用自己的话把说一说这个发明过程。最后一自然段是课文的难点,使学生了解本文所要阐明的道理,就是要善于发现事物的优点,根据需要,把优点很好的集中起来,为我所用。

但是,在理解方面学生对于一些词语把握不准确。比如最后一自段,学生很自觉地归纳总结为取长补短。可是如何现实相结合,学生不知如何说,我就给了他们一些提示:铅笔、两用空调等物品是如何发明的,学生从中也可以领悟到集合优点所得。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2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课内外的联系,校内外的沟通,学科间的融合,使语文学习的天地更为广阔,有利于学生的整体素质的均衡发展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矛和盾的集合》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一个发明家把矛和盾的长处集合起来发明了坦克,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学生对于这个道理的理解是教学的难点,怎样攻破这个难点呢?我想:教材只是阅读的文本,我们应该研究教材的价值,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把哪些反映时代精神,先进科学理念,关注社会、自然、生命等的有价值的问题挖掘出来。为了让学生理顺文章的顺序,我反复地研读了课题——《矛和盾的集合》。矛和盾的集合就是集合了矛和盾的优点,它们的优点是什么?矛的进攻和盾的自卫。这个想法怎样产生的呢?当我再读文本时,发现文本的第五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是: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这句话其实就是对课题的很好的诠释,也蕴含了文本要揭示的道理。于是想到从这句话入手。那么,如何引入这句话呢?这时就想到了“课文中哪一句话直接写出了课题的意思呢?”“同学们找一找,认真地读一读”。这样的衔接自然贴切。学生也很快找到答案。我让学生说一说学了这篇课文后明白了什么道理后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取长补短的例子。这种设计联系了生活实际,使课内向课外延伸,实现了“文本、学生、生活”三位一体的大整合,在让学生思维得以拓展的同时,让学生放飞想像的翅膀,大胆设想,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又得到飞跃。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指语文教学过程中自我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激发人的创造力和生命力的过程。”而学生的想像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确是让人震撼。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3

这篇精读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为了让学生清楚地了解课文是围绕着矛、盾、坦克三者展开叙述的,因此在本堂课学习伊始,我在对课文中的四字词语简单复习后,就由四字词语“合二为一”引出“二”即为矛和盾,“一”则为坦克。其次,再通过浏览图片的方式概括出矛的作用是进攻,盾的作用的自卫。通过板书的方式将整体框架清晰地呈现给学生。

在初读后我把课文以填空形式归纳成简单句子:课文主要讲了发明家将()的()长处和()的()长处合二为一发明()的过程。这样的方式较为直接,也更符合三年级学生的知识程度和概括能力,因此学生们能够很快说出正确答案。此后根据矛和盾的集合源于一场比赛而进入课文,引导学生学习第二段,找到关键句“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在第一次磨课时,我是以教师提问的方式引起学生对“左抵右挡”和“难以招架”两个词的重视,请学生通过做出“左抵右挡”的动作感受对方来势凶猛、难以抵挡,进而通过朗读句子感受到矛刺得速度快、次数多。但仅仅凭借简单重复地朗读学生未必能够体会到矛进攻的特点,甚至略显枯燥乏味,没有收到理想中的教学效果。为此在第三次磨课时我尝试着通过展示出另一句话“对方的矛向他刺来,发明家难以招架”,让学生自己通过朗读感受哪个句子更好并说出原因,由我亲自演示手持“长矛”向发明家进攻的情景,学生自然而然也就本能地拿起手中的书本作为“盾”进行防卫——左抵右挡。经过全班齐读句子,此时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已经被激发,课堂氛围也逐渐达到了高潮阶段。

由于本篇课文在词句理解上难度并不高,因此我改变了第一次磨课时略显单调的授课方式,将教学方式进行适当调整,以学生为课堂主体、以老师为引导开展自主探究学习活动。在理解坦克发明的过程时,我设计了一个简易表格,先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学习,再用实物投影将各小组答案展示在学生面前。这种学习方式新颖有趣,对于我来说也是一个从未尝试过的挑战。但在第二次磨课实施过程中却同样出现了问题:学生往往将文中长句原封不动地抄到表格上,缺乏概括总结的意识,因此我在第三次磨课时先带领学生完成其中一个问题,再告知学生找关键句、关键词的方法,最终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记得有人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一堂好的语文课是读出来的”,可见阅读的重要性。语文课要多读,更要“以读为主,合理想象,适当扩展”。在指导第五段朗读时,让学生说说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坦克的威力,同时让学生边看图片边想象“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会是怎样的景象?这样学生就自然会把有关词语读重音,且在朗读时感受到了坦克的“大显神威”。

在引入课题时,学生对于“集合”的理解仅仅是简单的数量上的统一。通过对文本的朗读感悟,在了解发明过程之后,学生对于“集合”有了全新的认识,那是优点的集合、长处的合二为一。最后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出一些矛和盾集合的例子,通过课堂的学习和生活中的探究让学生将文本和生活结合,提炼出课文蕴含的人生哲理。

总的来说,本篇课文难度不高,倘若始终采取“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会使课堂失去学生参与的高涨氛围,学生也不易将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中来。“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若要让学生感受到语文课程的有趣并主动接受教育,除了加强朗读,更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自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或许师与生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4

《矛和盾的集合》这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这篇课文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讲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对打过程中,为了保护自己,由盾想到了铁屋子;为了进攻,由 ……此处隐藏10224个字……们读词语不要喊。学生读到“长处”,引出前面学过的词语——长进,“老师希望每个学生在这堂课里都有长进”,既复习了多音字,也给了学生充分的鼓励。学生把“大显神威”误读成“大显身手”,“老师相信每个学生都会在这堂课里大显身手,我们三(1)班就大显神威了”,帮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词语,再一次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词语教学突破了我预设的范畴,超出了我预设的时间,但我觉得很值得。词语不是简单的符号,不是简单的认读书写,它应该呈现蓬勃的生命。学生在学习词语的过程中,学会了知识,学到了方法,学会了表达,学懂了做人。

感触二:词语教学是一种有生命的活动。教师要有一双发现的慧眼,也要有一颗智慧的心,善于引导学生在平凡中发现真知,在表达中感受乐趣,培养发展学生观察、思考、表达等综合能力和真善美的情感态度。

三、教材的处理,要有所创新。

这堂课的切入是我比较满意的。原先也打算从课文开头入手,顺次学习,因为三上的学生思维跨越度有限。但当我反复地读着文本时,我发现第五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这句话是对课题的最好诠释,也蕴含了文本要揭示的道理。矛和盾的集合,就是集合了矛的进攻和盾的自卫的优点。而且从这句话中的“进攻、自卫、合二为一、大显神威”这四个词语入手,也就是从重点词语入手引出这句话,既保证了词语的教学,又切入文本的重点,衔接自然贴切。然后前后勾连,了解归纳前面部分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思维过程,感悟后文集合后发明的坦克的巨大威力,不是更能突出重点,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吗?

在教学词语后,我问道:文中有一个句子把这四个好词语都用上了,请大家找一找,认真地读一读。问题才抛出,学生就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争着要露一手。而当他们发现后,又感受到作者用词的巧妙,老师设计的精彩,也想很好地表现一下自我。这种热情由始而终,极大地提高了整堂课的教学效率。

感触三: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要学会思考,学会发现,在普通中发现玄机,匠心独运,才能抓住每个孩子的心,抓牢每个孩子的心。

四、方法的渗透,要有自觉的意识

语文教学的低效度往往是我们语文老师教学的随意性所致的。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讲,他们更需要方法的指导,他们是从模仿起步,逐步内化为自觉的行为。在第二课时的学习中,我安排了练笔。我先让学生做几道趣味数学题,如:矛+盾=坦克,鞋子+轮子=溜冰鞋,电视+电话+摄像头=可视电话,再组织“我的奇思异想”思维训练活动,想一想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这样的发明创造。后来,又想到还可以让学生想一想:生活中还有什么不方便的地方,也可用这样的方法去解决。这个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生活,培养参与意识和科学的探索精神。在此基础上,安排练笔:用以上算式模仿第四、五自然段写一段话,写它新的作用怎样。这样做的目的,既通过说话训练和写作训练加深对结尾含义的理解感悟,同时在范本中学会表达。因为三年级的写作从句过渡到段,写作的方法就是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习并逐步掌握。

感触三:教学是一种方法的传递,教师一定要有自觉的方法指导意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指导学生如何读,如何说,如何表达。

五、板书的设计,要克服随意

在本课教学中,我对自己的板书设计也是满意的。我从课件展示的两件古代兵器入手,引出“矛”和“盾”。因为这两个是生字,要会书写,所以在板书的时候,结合进行字音的学习和字形的指导,尤其是“矛”,学生很容易写成“予”,所以强调了“矛”的一撇就好像它锋利的刀头刺向敌人。然后,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说一说它们的作用,并分别在“矛”和“盾”的下面板书“进攻”和“自卫”。在学习“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这一句时,引出并板书“合二为一”和“大显神威”,结合理解“合二为一”的“二”指什么,“一”指什么。在理清坦克的发明过程后,认识坦克的各个部件,以及与矛和盾的相同点,引出“枪炮口”和“铁屋子”。结合板书小结:盾能自卫,改变成铁房子,防卫的本领更大;矛能进攻,改成枪炮,攻击的能力更强;再装上轮子,安上履带,会动了,坦克的作战就更灵活了。坦克的发明就是把矛和盾的优点?——板书:集合。

最后形成的完整的板书是:

25矛 和 盾的 集合

进攻 自卫 合二为一 大显神威

枪炮 铁屋子 坦克

这个板书既落实了生字、词语教学,又理清了文章的脉络,也体现了本文的主要内容,很好地为教学服务。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15

今天,我执教了三年级上册第25课《矛和盾的集合》这篇课文,这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一、重质疑探究、自主学习

学习本课时,我先从看图猜成语、看动画片《自相矛盾》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再从故事中引出,什么是“矛”和“盾”这个问题,让学生通过图片认识这两种古代兵器的名称,简单了解这两种兵器的作用。由于“矛”和“盾”是本课的生字,学生了解了这两种兵器的优缺点之后,引导学生读题质疑,提出疑问,如:为什么发明家要把矛和盾集合在一起呢?矛和盾怎样才能集合在一起呢?矛和盾集合在一起结果又会如何?然后,让学生通过读课文,来寻找答案。新课标强调探究性学习,注重阅读与思考相结合,在本环节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寻找答案,培养了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探究的能力。

二、重学法渗透、自主体验

新课标要求学生学会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因此我在学生初读课文及词语后,设计了学习运用课文中的重点词语来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的环节进行学法渗透,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方法,学生很快就能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了。

在学生能够大致理解了课文主要内容后,我引导学生一起去解决第一个问题,即发明家为什么要把矛和盾集合在一起呢?这就要从发明家和朋友的一场比赛中去找答案啦!翻开课文,自由读第一、二自然段,边读边划出体会比赛气氛的句子。读完,学生一下子就找到了发明家紧张的比赛的句子,接着再引导学生用个性化的语言来说,我相机指导学生品味了“雨点般向他刺来;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固然”等词语来理解。由于缺少体验,学生在理解“雨点般向他刺来;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上有难度,所以我设计了让学生来当一当发明家,老师来当对手,学生用书本当做矛,老师用笔当做盾的环节,通过一场虚拟的激战体验,学生马上就能理解了这几个重担句子。新课标中具体的3~4年级阅读目标是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能初步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身的阅读感受。因此,我引导学生通过找近义词的方法来理解较难的词语,抓住重点词语来理解关键句子。并引导学生通过关联词语了解发明家思考的过程。

最后再抓住“进攻、自卫、合二为一”这四个词语统领全文,突破重点。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