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姥姥的剪纸》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姥姥的剪纸》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姥姥的剪纸》教学反思1我选中这篇课文缘于一个冬日的午后,我牵着女儿在商业街逛的时候发现在商业街偏僻的角落里有一位老奶奶在卖剪纸,她身旁的匾里摆放着许多剪纸有各种各样的生肖,有还有鱼、喜鹊、老鼠等图样,我们停下来静静地欣赏,老奶奶还在剪着,边上有几本是很旧的杂志,显然那是剪纸的原材料,她的那把剪刀就是普普通通的“张小泉”剪刀,不一会儿工夫,一副生动形象的剪纸诞生了,引来了许多围观的人,其中年轻人居多。女儿也被吸引了,缠着要我帮她买,我买足了她喜欢的几样小动物,欢欢喜喜地回家了……
当拿到教材看到《姥姥的剪纸》这一课文时,一股亲切感油然而生,当时吸引我的是姥姥的那些生动的剪纸。可这几天备课备下来,我觉得心里一直很难过,我记起了我的外公,外公对我很是疼爱,可外公在我上初中的时候就因为肺癌过世了,最近几天我也几次梦见了外公,梦见她给我做陀螺,梦见他用竹子给我制作风筝……我知道这篇文章打动我的正是作者和姥姥之间相互牵挂的情,所以文章在教学时候,我想通过教学,要让学生感受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和祖孙之间的浓浓亲情。这篇课文,我用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课标指出: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的要求是,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含义,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根据这一阶段目标的要求和这篇课文的特点,我将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知识目标、在第一课时读通读顺课文的基础上学习课文,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文中相关词语;
能力目标、在感悟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从课文的语言材料中感受我与姥姥之间那份浓浓的亲情
根据教材特点和目标的定位,
我把难点和重点定为:感受姥姥剪纸技艺高超,以及我与姥姥之间那份浓浓的亲情。
在确定了目标、重难点的基础上,本节课我将采用朗读感悟法,让学生充分诵读课文,在读中感悟姥姥剪纸技艺高超,以及我与姥姥之间那份浓浓的亲情,让情感在朗读和体验中升华。
这一课时我主要设计以下三个环节:初读文本,走近姥姥——品读感悟,走进姥姥——读背结合,升华情感
第一环节:初读文本,走近姥姥
播放剪纸的图片,配上高山流水的音乐,简介剪纸。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姥姥剪纸技艺高超,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着作者再次走进姥姥的剪纸,去认识这位可亲可敬的姥姥,重温那浓浓的祖孙亲情。
我通过图片再现姥姥的剪纸,让学生从剪纸图片中感受到姥姥技艺的高超。抓住第1自然段的“都”字,抓住邻居的啧啧赞叹声来让学生感受姥姥的剪纸技艺是多么的“神了”!再通过姥姥摸黑剪出“喜鹊登枝”这件事,感受姥姥剪纸技艺已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通过理解“刁难、耍赖”等词感受作者的顽皮和姥姥的爱孙之情。学生在朗读和感悟后,自然而然地走进文本,认识了这位技艺高超、可亲可敬的姥姥。
第二环节:品读感悟,走进姥姥
让学生自由读7—12自然段,找出我与姥姥的对话,然后再利用课件展示牛兔图让学生结合生活想象牛的勤劳、兔的顽皮,看到图想到了什么,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最后抓住姥姥与作者的对话进行朗读训练指导,一个对孙儿关爱有加的姥姥形象生动地展现在了读者面前。抓住两幅画面,进行朗读感悟、想象,结合学生自己的生活实际,从而感受姥姥对“我”的疼爱、呵护。
第三环节:读背结合,升华情感
通过抓词语“定定地”、“出神地”,读出姥姥内心又是希望朝夕相处的孙儿能留在身旁,又想让孙儿去更广阔的田地发展的矛盾心情。姥姥舐犊情深,对儿孙们是如此的牵挂深深打动了作者,也使读者的内心也掀起了情感的波澜。
好的语言、动情的话语就应该让孩子能当堂积累下来,让学生把课文段落背诵下来,这样既积累语言,有加深了学生对文章思想内涵的领悟。
本人的教学经验有限,设计思路肯定有不足之处,恳请各位领导专家批评指正。谢谢
《姥姥的剪纸》教学反思2师:这是我们对姥姥的一个初步印象,让我们再读课文,姥姥的形象就会更加清晰,请同学们默读课文(1—6)自然段,用铅笔画出表现姥姥心灵手巧的句子,并在旁边写你的体会。
生读。
全班交流。
师:你找到了哪些句子?
生:太平原托着的小屯里,左邻右舍的窗子上,都贴着姥姥心灵手巧的劳作。
师: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1:姥姥光结善缘,剪出来的窗纸贴满了太平原托着的小屯里。
生2:左邻右舍的窗户上都贴着姥姥的剪纸,说明奶奶人缘好,有求必应,同时也告诉我们姥姥的心灵手巧。
师:还有哪些句子?
生:一把普普通通的剪子,一张普普通通的彩纸,在姥姥的手里翻来折去,便要什么有什么了,人物、动物、植物、器物,无所不能。
师:哪些词体现了奶奶的心灵手巧?
生:“普普通通”、“翻来折去”、“要什么有什么”、“无所不能”。
师:你能把这一句话读一读吗?
生读。
师:评价一下,他哪儿读得好?哪儿读得还不够?
生:“无所不能”读得好,“普普通通”还不够。
师:你能再把他读一下吗?
生读。
师:还有什么句子?
生:我从小就听人啧啧“你姥姥神了,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
师:你也找到这样的句子了吗?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1:我体会到了姥姥剪什么像什么,真神了。
生2:我知道别人一直对姥姥啧啧称赞。
生3:姥姥竟然能把纸剪活了,真神,我真佩服她!
师:说得真好。当然,这是夸张的说法,体现了姥姥的心灵手巧,剪纸技艺高超,深入人心。姥姥能把普普通通的彩纸剪纸栩栩如生的东西,这多神啊!你能把这句读好吗?
生读。
师:我相信大家会比他读得更好。
生齐读。
……
……
[反思]
这个片段是王龙老师重点讲解姥姥心灵手巧的一个片段,我觉得这一部分上得很精彩,让整节课有了一个精彩的开始,让学生懂得了如何去分析课文,体会重点,把握重点。
教者在指导朗读时体现了自主学习,让学生自己读,自己评价,自己改正,使学生少了很多的依赖,完全靠自己把课文读好、读细,读得有感情。
在整个教学中,他始终围绕“心灵手巧”来讲,让学生自己找句子,自己体会,并把自己的体会写在相应的句子旁边。我觉得这 ……此处隐藏12812个字……读得让我们真的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2)拴住作者的是什么?开始,姥姥是用剪纸来“拴”住我的心,从那时候起,我总是“缠”着姥姥剪兔子和老牛,姥姥的剪纸技艺多么高超啊!这些兔子和老牛形象各异——引读——(相机理解省略号的作用。)
姥姥剪的兔子和老牛,无论形象怎么改变,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引读——我摆弄着各式各样的窗花——从此段话中你体会出作者饱含了什么感情呢?(赞美、依恋)
(3)想走进这温馨的盛夏午后吗?指导朗读。(生自由对读。)
(4)请学生表演读?(师生共同点评:他们表演得怎样?你们感觉到文中的“我”被牢牢地拴住了吗?)学生再齐读。
5、哪一个字眼强烈地表达了“我”被牢牢地拴住了?(缠)
“我”怎么缠的?可能有哪些动作,说了哪些话?来,把我当姥姥,你来缠缠我。(师生表演。)
交流:从我们的表演中你更能体会到什么?
四、学习13小节,再悟浓情
1、(过渡)姥姥一直用她的剪纸拴住了我的幼年时代,拴住了我上学前的一个个密云多雨的盛夏,后来我上学了,小学、中学、大学——越走越远了,但我还是不断收到姥姥的剪纸,其中有一幅是——(引读写剪纸的语句)
2、谁再来读读描写这幅剪纸的文字。如果,让你给这幅剪纸取个名儿,你会取什么名儿?
3、这头定定站着的老牛,你从她的眼神中读出了什么?(思念、期望、回忆、关爱)期待什么?对身处外地的人,会有什么样的期待呢?(身体……工作……家庭……)
4、谁愿意再满怀感激地读一读写这幅剪纸的句子?
5、后来“我”越长越大,越走越远了,姥姥的剪纸还拴得住“我”吗?
指名读。学生交流自己的感悟,讨论两个“无论”的表达作用。
6、你能想象到,他还会梦到什么?(老牛……和姥姥在一起的快乐时光)
五、总结升华
1、说一说。此时此刻,如果你是文中的“我”,当你又忆起与姥姥在一起的童年生活,想起姥姥的剪纸,会对姥姥说些什么呢?
2、写一写。同学们,也许在生活中,我们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并没有一手令人啧啧称赞的绝活,但是他们有着和文中的姥姥一样的永恒的动作,永恒的爱。你能不能也像作者一样,用手中的笔把那美丽的瞬间变成永恒的记忆呢?(写出他们令你感动的瞬间。)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继续完善小练笔。
【板书设计】姥姥的剪纸
心灵手巧熟能生巧
拴——缠
牵挂 ↓ 期待
情
【参考书目】参考书目为4号楷体,
【教学反思】
《姥姥的剪纸》为我们描述了作者有一位剪纸技艺高超的姥姥。说她普通,她实在又不普通。她手里的剪纸会说话,会传情,永远牵动着作者的心,让祖孙有了太多的回忆与快乐。说她不普通,她实在又很普通,每天洗衣、择菜、淘米、喂猪,与所有的姥姥一样,朴实平凡,日夜劳作,与外孙相濡以沫,有着浓得化不开的亲情。整篇课文语言优美,情感饱满。
备课时,我感觉文中的姥姥其实离我们的生活很近,仿佛从字里行间分明能看到我们自己慈祥、勤劳的姥姥,我想孩子们也应该有这种感觉吧,于是我决定抓住“情”字不放。文本中的“剪纸”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情”的载体。在第二课时精读课文教学时,我带领学生抓住这两根一明一暗的主线,努力地走进姥姥与作者的内心情感世界。
在前一课时了解姥姥的剪纸的段落里,我通过让学生朗读,结合关键词句谈体会,感受姥姥剪纸的高超技艺,感受那么多人喜欢姥姥的剪纸,称赞姥姥的剪纸,作者当时内心的自豪与骄傲,体会姥姥剪纸为什么那么“神”。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我由学生已知的姥姥的高超技艺引入学习,一方面引导学生还能从哪些方面发现姥姥的心灵手巧,技艺高超;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姥姥的剪纸水平那么高?把同学们引向本节课重点的学习。以“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为中心句,讨论姥姥为什么能“熟能生巧”,鼓励学生联系上下文并结合生活实际去理解这一句话。学生找出了相关语句“数九隆冬,三伏盛夏,日光下剪、月光下剪、灯光下剪、甚至摸黑剪”,并且列举了很多生活实例,诸如电脑打字、打算盘等等,气氛活跃。悟出了其中包含的深刻道理,从而解决了这一教学重难点。
在后面的教学中,我努力以“情”引领,体味祖孙情深。抓住“拴”“缠”“期待”等字处理文本,我认为也较为到位。文中姥姥怕“我”溜到河里游泳出危险,“便用剪纸把我拴在屋檐下”的“拴”,引导学生体悟“拴”的传神,理解“拴”的含义。再学生通过充分的分角色朗读和讨论明白:无论怎么剪,无论老牛和小兔的形象怎么改变——兔子总是在玩耍,老牛总是在干活,就好象姥姥对“我”的喜爱与呵护。这样顺其自然,学生就会明白牛代表什么,兔代表什么,从促进理解其中饱含的“情”。
我还通过和同学表演作者是如何缠住姥姥为她剪纸的?引出剪纸怎样“拴”住了上学前的“我”,拴住了作者的什么?只是拴住了作者的人吗?只拴住上学前的作者吗?……加深领悟祖孙俩那浓浓的“情”。最后一幅剪纸,通过抓词语“定定地”、“出神地”,鼓励学生联系实际进行说话练习,感受姥姥内心,又是希望朝夕相处的孙儿能留在身旁,又想让孙儿去更广阔的天地发展的矛盾心情。姥姥舐犊情深,溢于言表,从而解决了对于“期待”的理解。
教学中也存在诸多遗憾。特别是对于“刁难、挑剔、耍赖、调皮蛋”这些词语的处理上有些仓促,只是简单跟学生交流了这些词语和作用,但不够深入。再者,在深研教材,总体把握上我还需要下苦功,因为在教学中我还不能游刃有余的把学生真正的带进文本,有时候仅仅是在文本的边缘游离。以后教学中对每篇文章的语言都要进行精心揣摩,即使是一个标点、一个字也不能忽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得引导学生学习、感悟。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深知:虽然带领学生学习的这一课结束了,但是我自己的努力提升教学水平的课堂永不结束!
《姥姥的剪纸》教学反思15《姥姥的剪纸》为我们描述了“我”有一位剪纸技艺高超的姥姥,说她普通,她实在又不普通,一手高超的剪纸技艺,让所有的人都赞不绝口。姥姥手里的剪纸会说话,会传情,永远牵动着“我”的心,让祖孙有了太多的回忆与快乐;说他不普通,她实在又太普通,每天洗衣、择菜、淘米、喂猪,与所有的姥姥一样,朴实平凡,日夜劳作,与外孙相濡以沫,有着浓得化不开的亲情。
这么一个慈祥、勤劳、剪纸技艺精湛的姥姥,深受学生的喜欢。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抓住“剪纸”这条贯穿全文的线索,抓关键词句,引导学生品读体会人物形象,比如“神”、“啧啧赞叹”、“熟能生巧”、“拴”等,让学生从正面和侧面感知姥姥的特点。再比如“数九隆冬剪……甚至摸黑剪”这句话,通过分析其中的几个剪,让学生通过想象表达,体会姥姥的勤劳。
教学过程中,我还随时穿插口语表达训练,比如通过文中的三幅图,请学生想象,并说说仿佛看到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数九隆冬剪……甚至摸黑剪”,姥姥还会在什么时候剪?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