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教学反思

时间:2023-02-26 18:02:49
《白杨》教学反思

《白杨》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白杨》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白杨》教学反思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树的特点以及爸爸的心愿,领悟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3.进一步加深对西部的了解,感受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语句,体会白杨树的特点以及爸爸的心愿并领悟借物喻人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进一步加深对西部的了解,感受新疆建设者扎根边疆的无私奉献精神。

教学准备

白杨树图片,歌曲《小白杨》片段,戈壁荒凉、建设者工作以及今日新疆景象图片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课前先请同学们欣赏戈壁滩上高大挺秀的白杨树的图片以及歌曲《小白杨》。之后教师激情导入:“同学们,随着这动人的歌声,我们继续与课文中的父子三人乘着通往新疆的列车,去那里亲自感受一下戈壁滩上高大挺秀的白杨树!”

二、复习字词,回顾课文

1.出示上节课学过的生字新词卡片,通过齐读、指名读、开火车、男女对读等形式检查学生生字词的掌握情况。教师及时纠正错误读音。

2.师:“看来同学们对生字词的掌握不错,老师希望今后你们也能继续的保持下去!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那谁能给大家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三、朗读课文,深入探究

(一) 了解白杨特点

1.师:“同学们那这位边疆建设者是怎样向孩子么介绍白杨的呢?同学们打开书现在快速的浏览课文,找出爸爸赞美白杨树的话是哪几句?并用笔把它画出来,看谁画的又快又准!”

2.之后引导默读这三句话,并想一想这三句话都分别概括了白杨树的什么特点?引导同学回答过后,教师板书:高大挺秀、适应性强、生命力强的特点。

(二) 理解表白内心

1.师:刚刚我们分析了爸爸赞美白杨树的话,感受到了白杨树高大挺直、适

应性强、生命力强的特点。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了对白杨的赞美之情,那么爸爸只是在介绍白杨吗?你能不能找出文中的句子来回答老师这个问题?

2.提问学生“表白”的意思。引导学生说出:“解释”、“说明”的意思。

3.提问:“爸爸表白自己的心思孩子们理解吗?那孩子们只知道什么呢?”请一名同学朗读14自然段,并请其他同学思考孩子们只知道什么? 理解“只知道”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说出“只知道”就是“就知道”、“仅仅知道”的意思。

4.提问:“既然孩子们只知道这些那孩子们不知道什么呢?”同学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同时教师提出小组学习的要求:讨论时每个小组请一位同学读三个只知道,每读完一个就停下来讨论一下孩子们不知道的是什么?

5.请同学们结合上节课收集到的新疆以及建设者的有关资料,来理解孩子们所不知道的事情。同桌合作学习。根据学生回答来引导学生理解体会建设者在新疆那样贫穷的情况下,服从祖国需要来到新疆,扎根建设,体会建设者的远大志向。

6.教师引导同学结合爸爸介绍白杨树的话来想一想爸爸到底在通过介绍白杨表白自己怎样的心呢?通过学生回答来引导同学理解领悟爸爸以及边疆建设者也想像白杨一样祖国哪里需要他们,他们就到哪里去,像白杨一样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进一步领会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7.教师范读爸爸介绍白杨树的三句话,并指导同学有感情的朗读。

(三) 体会爸爸心愿

1.请学生轻声读最后一自然段并想一想最后一小节中爸爸为什么会陷入沉思,最后嘴角为什么有会浮现出一丝微笑?

(四) 体会表达方法

请学生一起再来看课文的题目,并提问:“课文虽然是白杨,但是作者实际上是在借白杨赞美谁?赞美什么?”并请学生回想一下这篇课文的写作手法与之前学过的哪篇课文相类似?

四、欣赏画面,感受精神

向同学分别展示戈壁荒凉、建设者工作以及今天新疆相对比较繁荣的景象的图片,并欣赏课后诗歌《帐篷》,并请同学说一说自己想要对这些卫士说的话。

五、归纳总结,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自由的说说本节课的收获

课后作业

《我是小记者》:“其实像白杨树一样默默奉献的人有很多,课后呢我们就充当小记者的角色,去发现,去采访自己身边的英雄!完成一份采访稿,我们下节课进行交流。”

教学反思

《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课文,文章通过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茫茫戈壁滩上的白杨树这件事,赞扬了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文章寓意深刻,耐人寻味。课文以白杨为明线,表面上写白杨,实际上写人,借白杨的特点来比喻边疆建设者的高尚品格。因此,借物喻人就成为本课教学之重点所在。

语文课程标准为语文教学指出了一条很好的教学思路。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精神,使学生养成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而在这方面我做的还比较到位。

首先,我用歌曲图片导入,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也调动了学生进一步学习新知的热情;其次,在新知讲授过程中我充分重视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在读中去感悟和体会,抓住爸爸赞美白杨树的话体会白杨树的特点。同时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体会爸爸要表达的内心,抓住三个“只知道”体会“不知道”并解答不知道,再结合爸爸赞美白杨树的话体会爸爸要表白的心。从中引导学生体会建设者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再次,让学生以提问的方式,针对最后一小节体会爸爸为什么会陷入沉思以及为什么会露出微笑?引导学生体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接着,联系旧知,结合《落花生》体会借物喻人的表现手法;接着,图文结合,通过让学生欣赏新疆荒凉、建设者工作以及今日新疆相对繁荣的图片,同时欣赏诗歌帐篷进一步升华学生的情感,学生说说对建设者想要说的话,不仅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行教育,进而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最后,布置一个《我是小记者》的作业,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能力。总而言之,整节课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重视学生的阅读实践,学生在读中感悟新知。

本节课也有些不足的地方,语文教师应充分发挥好引导作用,但是由于经验不足,有些知识引导的还不够到位。遵循自己的教学设计,不善于捕捉课堂上学生的一些生成性问题。虽然重视阅读,但强调还不到位,指导朗读应贯穿于整节课。

总之,本节课我紧紧以 ……此处隐藏8294个字……相同的生存环境,自然也就和白杨一样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一切也就水到渠成。

《白杨》教学反思13

虽然此次上《白杨礼赞》非常仓促,但还是收获不少。

首先,确定给学生讲什么是重中之重。学生一眼就能看到的不用讲,简单提点一下,重点是要讲出超越学生初感的内容。这就需要老师本身要对教材有专研,能读出自己独到的体验。此外,老师还需要有广泛的涉猎,能够找出文章当中最值得讲的内容。

其次,思路清晰,衔接自然,过渡语精炼而又富有文采,给人一种如行云流水之感。要做到这一步相当考究老师自身的底蕴。此次上课,思路清晰做得比较到位,但衔接不自然,偶尔还出现了断片,这和我平时的上课习惯密不可分,以后一定要多多注意。

再者,我一直认为语文除了教给学生必要的语文知识,它其实也是一种语言的艺术。那么,语文课则有表演课的特征。一篇篇文章,或描绘自然风光,让人领略大自然的风情万种;或抒写人间真情,直抵人心,触动我们的心灵;或阐发哲理,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给我们的心灵以慰藉……作为语文老师,在讲课的时候,要把自己的情感与课文融为一体,感染学生的情绪。这就涉及到老师的肢体语言是否表述到位,语音能否调动学生的情感。除此之外,一个语文老师的普通话和粉笔字也是相当重要的。

最后,鉴于以上分析,对自己提出了以下几点要求:

每天至少练字和普通话各十分钟,尤其是练字。

要多看关于教育教学方面的书,撰写教学研究,力争做一个研究型与上课型兼而有之的老师。

每次上完课要写教学反思,每周进行一个教学总结。

周末和寒暑假的时候多看一些经典文学作品,增强自己的文化底蕴。

《白杨》教学反思14

在上第十册《白杨和小河》一课中,我采用了尝试教学法进行教学,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在自主合作、轻松愉快中学好歌曲。

我首先以讲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导入新课时,边讲故事边用多媒体出示一些图画,学生听着看着非常投入,很自然就由导入接到学习歌曲上了;学习歌曲这一环节我用琴弹奏歌曲旋律一次后,让学生小组之间自学,并找出难唱的乐句,然后教师检查纠正,学生再随琴演唱几遍,学生便完全学会了演唱整首歌曲;巩固歌曲时我用口风琴吹奏歌曲,请十几个学生用打击乐器和我一起表演,这时学生都积极参与,学习氛围高涨;小结时,我利用多媒体出示图画,让学生自己谈体会、谈感受,然后教师总结。

四十分钟很快就过去了,学生不但完全学会了这首歌曲,还懂得了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互相关心,要珍惜友谊的道理。这节课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上台表演的积极性,整个课堂由始至终都保持着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教学效果良好。

《白杨》教学反思15

《白杨》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作家文笔清新流畅,人物描写生动。文章由树及人,从孩子关于白杨的争论开始,引出爸爸对白杨特点的介绍,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然后写爸爸借白杨表明了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并希望孩子也能够成为边疆建设者的心愿。在作者的描写和叙述中,没有直接歌颂这些无私奉献的建设者,而是将戈壁上高大挺秀的白杨与扎根边疆的建设者形象逐步交融在一起。

鉴于以上对文本内容的分析,教学中,我选择了爸爸介绍白杨的一段话(第12自然段)作为课文学习的切入点和教学的重点,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之后,让学生找出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反复地读一读,并想一想从爸爸的话中你感受到白杨有哪些特点,这是第一次初步感知白杨的特点;在全班交流,深入了解了白杨高大挺秀、适应性强、坚强不屈的特点后,让学生带着赞美之情感情读这段话,这是二读——理解读;在理解了爸爸的心愿,读懂了爸爸的心之后,让学生带着对白杨树的赞美、对像爸爸一样的边疆建设者的敬佩之情,再次朗读爸爸赞扬白杨树的话,这是三读——体验读。整堂课就是以此为轴进行教学,效果不错。

抓住文本中的“空白点”进行训练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哪儿”可以是哪些地方?让学生换成具体的地方说一说,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想象一下戈壁什么样子,给人以什么样的感觉,帮助学生理解了白杨适应性强的特点。教学“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一句,我给学生如下示范:风沙四起,白杨树(挺起坚实的胸膛,挡住飞来的风沙)你能这样说吗?引导学生进行说话,体会白杨树坚强不屈的特点,既落实了语言的训练,又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引向了深入。为帮助学生理解爸爸的心愿,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孩子们只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在课文的思维空白点,让学生进行积极思维(概括)活动,认识到“孩子们”“只知道”的都是具体的“行动”,而“不知道”的,就是“爸爸”的“心”。经过一连串的引疑读、思活动,学生步步深入地理解了“爸爸”的心就是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决心、信心和希望孩子们也像白杨那样在边疆生根、成长的赤诚之心。

选择最佳时机、合理引入相关阅读资料,进行主题阅读是本节课的另一突出亮点。

本课教学所引入的资料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根据单元教学的主题和教学内容的需要而引入的,包括本课导入新课环节引入的西部地区的范围图、西部地区的资料、西部戈壁图、当年西部建设者的一些图片资料,创设了良好的课堂氛围,课始就将学生带入了西部,为后面的理解做了铺垫,奠定了情感基础,这些资料交流的形式是借助多媒体,教师补充交流;由于时代的间隔,当今的学生对文中“爸爸的心愿”是很难作到设身处地心领神会的。针对这一难点,我补充引入了以下资料:“孩子们由于年龄小的缘故,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是边疆建设者,这些建设者们,作为新疆生产建设的重要力量,在天山南北、大沙漠边缘和自然环境恶劣的边境线上,兴修水利,开垦荒地、植树造林、防风固沙,坚持不懈地为新疆各族人民做好事。

他们不知道新疆到底是个怎样的地方,那里的条件有多苦。当年像爸爸一样的建设者为了抵抗干旱,在冬天零下四十度的天气里挖水渠,手都冻到了锄头上;有的时候,为了不让水白白流失,他们就跳进水沟里,用自己的身体堵住洞穴。”这些资料的补充,既使学生理解了语言本身包含的一般意义,更挖掘了语言包含的底蕴,理解了像爸爸一样的建设者的情怀。

第二部分是根据主题教学的需要和具体的教学内容结合教材,或引入课后的阅读链接,或引入相关的经典性的本外资源。本课在感悟了白杨的特点、理解了爸爸的心愿之后,让学生感情朗读课后的阅读链接——艾青的《帐篷》,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情怀,深化了学生对课文主题的理解。在学生学完本课,总结领悟课文写法(借物喻人)的基础上,引入了同样写白杨、同样运用借物喻人写法文章——《白杨礼赞》,让学生进行主题性拓展阅读,学生有了大量的时间与文本进行深层对话,大量阅读提升了学生生命的质量,这样的课堂因为这样的主题阅读而闪现光辉。

另外,在这节课上,我合理处理了文本资源与本外资源的关系与时间分配,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大胆取舍,感觉这样上课学生有收获,教师更轻松。

《《白杨》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