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找春天》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找春天》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找春天》教学反思1这次《找春天》综合实践活动,总的来说是成功的,这要归功于:
一、启动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尤其是编排舞蹈和诗朗诵,吸引了学生,激发了学生新奇感,感受到了秋天的浓浓的气氛;
二、家长的支持与配合是这次活动成功的保证,像这样大型的室外活动,很难集体组织,光靠教师个人的力量根本是不行的,家长的参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启动课比较成功,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也了解了找秋天的途径和办法,因此,活动过程中有记录,而且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学生参与活动的面也很广,使整个活动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但这次活动自我感觉没有达到最理想的效果,本来还可以做得更好:
一、个别学生的观察仅停留在校园,没有到大自然去寻找、体验,因此总结汇报使也说不出个道道来;
二、启动课时用来激发学生兴趣的关于秋天的图片,如果能做成幻灯片或课件显示,效果肯定会更好;
三、学生对于观察的记录形式大多数表现为绘画和文字,照片、舞蹈形式的相对较少,其他富有创新意识的形式更少。以上不足之处有待于今后继续努力。
《找春天》教学反思2教学《找春天》,最让我欣慰的是孩子们始终保持着高涨的热情。这里有惊讶、有欣喜、有展示时的成功感,学习成了一件非常主动、快乐的事。他们在学习中成长。反思教学的过程,有以下几个收获:
一、注重情境的创设、兴趣的诱发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学生有了兴趣,才会用全部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我想,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是新课程致力追求的新理念。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与文本对话,首先要唤起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这需要老师努力创设一个充满新奇的课堂教学环境,引导学生在有趣的语文实践中内化语言,运用语言。
由于气候的关系,我没能事先带着学生去观察春天,但我利用多媒体为他们模拟了一个令人向往的境地,使他们兴趣盎然,为接下来的学习调好了情感基调。“找找春姑娘藏在哪儿”“和它们打打招呼”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发参与的兴趣。
二、营造宽松的氛围,平等对话,个性阅读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在课堂教学中我充分尊重学生,赏识学生。学生始终处于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体验中。在潜心会文后,谈及对春天的感受时,更是折射出多元理解。学生在课堂上灵性飞扬。正因为为创设了让学生思维自由驰骋的空间,学生在进行语言实践的过程中,处处闪现出智慧的火花。
三、树立课程资源意识,培养语文实践能力
课标指出,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必须要有开放性的课程意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树立大语文的教学观,巧妙整合各种教学资源,融合课内课外,把语文与生活融为一体。同时,语文也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该是语文实践。作为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正是在这种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的指引下,我引导学生课内吟春颂春,课外寻春赏春,多次进行语文实践活动,在语文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以致生活走进了语文,语文走向了生活。
《找春天》教学反思3《找春天》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引导学生找春天、画春天,使学生了解春天的景物,同时引导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高尚情操。
这篇课文语言优美,作者把春天比作一个小姑娘,她遮遮掩掩,躲躲藏藏;她美丽,有着嫩绿的眉毛和五彩缤纷的眼睛;她活泼,弹奏着美妙的音符;她快乐地荡着、摇着、叫着、笑着……
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早开的野花一朵两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吧?”“树木吐出点点嫩芽,那是春天的音符吧?”解冻的消息丁丁冬冬,那是春天的琴声吧?多么美的语言。怎么样让学生感受到语言中蕴含的画面,语言中蕴含的情感呢?教学本文时,我是这样做的:
一、创设情境,奠定情感。
读好课文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我先播放春天的图画,让孩子走进春天,感受春天的美丽。接着让孩子们说一说,你眼中的春天是怎样的。接着让孩子们走进文本,围绕“孩子们找到春天了吗?从哪里找到的?怎样找到的?”引导孩子们通过朗读感受文本,感受春天这样一位害羞的小姑娘。文章开头的两个感叹号,让孩子们多层次朗读,感受的春天来了,我们激动、惊奇、高兴地心情。
找春天一段,则抓住几个动词“脱掉”、“冲出”“奔向”、“寻找”感悟孩子们急于到外面寻找春天的心情。在感悟中要求孩子们读出高兴、期盼、急切的语气。
第三段,作者把春天比作一位害羞的小姑娘,通过全班表演动作,理解遮遮掩掩、躲躲藏藏,深入体会理解,为什么作者会把春天比作一位害羞的小姑娘呢?进一步体会春天的美、春天的新、春天的活泼、
课文第四至七段,抓住文中的五个比喻句和四个反问句,引导学生朗读,体会暗喻的精妙。
二、超越教材,积累运用。
让学生模仿4——7自然段的句式说写一句话,设计了一个仿说仿写的训练,让学生仿照第八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补充下列句子:春天来了!她在————干什么————。
三、写春天、画春天、唱春天、诵春天。
让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写一写关于春天的文章,或者画一幅春天的图画、唱一首春天的歌,诵读描写春天的诗歌。从各个方面感受春天、表达自己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找春天》教学反思4《找春天》是一篇描写春天的优美的文章,充满了儿童情趣和文学色彩。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引导学生找春天,使学生了解春天的景物,同时引导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高尚情操。
一、创设情境,感悟春天
教学中,我创设情境,引领学生感悟春天。在教学本课时,教室外面正下着蒙蒙细雨,地面湿漉漉的,校园里也有些树木、花草等,我让学生在感知文中作者眼里的春天的基础上,课下让学生自己去室外亲自去触及春天的特点,让学生到校园里去找找春天,看看枯黄的草叶下是否有嫩嫩的草芽冒出。
再上课时,学生们叽叽喳喳地告诉我,他们看到小草发出嫩芽了,还看到了有的不知名的小草长得像他们的小手掌一样大了,欣喜溢满一张张可爱的小脸。
二、课外延伸,积累运用
我把教学的重点落实在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上。我从文中几个词语入手,让学生想象“早开地野花”、“ ……此处隐藏11370个字……第3~8自然段,相机指导朗读,引导学生看图,并让学生图文结合想为什么把小草说成是春天的眉毛呢?用同样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文的5、6、7自然段,学生再选择自己最喜爱的段落比赛读,说说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学生在读、品、想、说等语文实践中,已经能充分感受春天的多姿多彩。接着我说孩子们你们找到了美丽的春天,心情怎么样?孩子们会说“高兴、愉快、兴奋”等,那就用你们现在的这种心情读课文第8段,体会找到春天的欣喜与激动。通过诵读与想象的结合,调动了学生积累的生活经验,体察到了语言的意境美。
三、课外延伸,积累运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言文字运用”,即我们的语文教学要切实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在本课的教学中,以“( ),那是春天的( )吧?”和“她在……”的典型句式为依托,引导学生模仿、迁移,一方面促进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领悟,另一方面让学生得到了切切实实的语言训练。
本课教学中有不足,在生字书写的教学中,效果不是很好,由于过年和假期未练字的原因,多数学生连笔都不会用了,以后多加强写字训练和要求。
《找春天》教学反思14《找春天》这是本单元的第一课,其教学要点是:会认“羞”等9个生字,会写“脱”等9个字。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了解春天的特征,感受春天清新和充满生机的美,体验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中去的情趣。热爱春天,愿意去观察、发现。教学时我准备了音乐磁带《找春天》、春天美景的录像、以及生字教学的课件。新课程的识字教学重在教给学生识字方法,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在本课的识字教学中,鼓励学生运用多种识字方法并结合生活实际自主识字,在课件里直观的书写演示和设计精巧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完成识字任务。我开始就激发孩子求知欲,用疑问的语气说:小朋友,一年有哪四个季节?春天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你有哪些话可以来赞美她?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学找春天的课文吧。孩子们兴高采烈地打开书本大声地朗读起来了。在读书过程中学生借助拼音读准生字。这时我出示生字卡片,通过个别、男女读等多种形式让孩子读准字音。通过动作理解“害羞”“躲躲藏藏”“遮遮掩掩”顿时笑声一片,学生在愉快中体会字词理解字义。我们看到了春天的什么?我们听到了春天的什么?我们闻到了春天的什么?我们触到了春天的什么?学生带着问题精读课文。激发学生朗读:“早开的野花一朵两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吧?”“树木吐出点点嫩芽,那是春天的音符吗?”……读着这些语句,领会其中的情与趣,我们会感到回味无穷。看录像,说发现。我为学生创设一个春天的场景,利用多媒体课件,充分体现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优势,让学生欣赏各种春天美丽的画面,体会春光的美好,再用优美欢快的歌曲帮助学生体会课文内容,把音乐美与语言文字美图画美融合于一体,让学生在美景中赏读课文。我先让孩子看春天的景色录像,让孩子有话可以说,把春天发现尽情地说呀,讲呀,议论呀!这时我乘热打铁,让孩子把自己心中的春天画出来,写出来!
在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培养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找春天》教学反思15教学内容:《嘀哩嘀哩》是小学音乐教科书第六册的选学内容。
教学目标:通过学唱《嘀哩嘀哩》,感受春天的美丽,并启发教育学生热爱大自然,对自然环境的关注。
教学过程
一、欣赏春天的美景
大屏幕放映春天的景色,配上《嘀哩嘀哩》的歌曲。学生一边
欣赏春天的美景一边和老师一起按节奏打拍子。教师戴上花环扮演春姑娘揭示课题《找春天》。
[ 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欣赏春天的美景,唤醒学生对大自然的亲切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准备练习
1、春雨姐姐(学生戴头饰扮演)用沙锤伴奏,演唱《小雨沙沙》。
学生学一学,唱一唱。请春雨姐姐加入。
2、青蛙大哥(学生戴青蛙头饰扮演)蹦蹦跳跳的出现,并有节奏地念着 : ××× ××| ×× × 0 | ××× ×× |×- ||
学着青蛙大哥念一念,请青蛙大哥一起找春天。
3、小黄鹂(学生戴黄鹂头饰扮演)飞来了,带来两段练习曲。
4 4 4 4 5 |6 6 6 0 | 2 2 2 2 2 | 5- ||
1 1 1 1 2 |3 3 3 0 | 5 5 5 5 5 | 2- ||
小黄鹂范唱,其余小朋友视唱,春姑娘帮忙。
[ 把学生对事物特有声音的感受巧妙地迁移到练习中去,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力。]
三、找春天
1、 小朋友讲讲自己眼中的春天,说一说春天美不美。
2、 春姑娘描述她眼中的春天:大屏幕放《嘀哩嘀哩》的录象,
学生一边听,一边拍手。
3、 跟着春姑娘找一找春天,唱一唱歌曲。
4、 请春雨姐姐讲一讲小朋友找的春天美不美(有没有把美的感
觉唱出来),哪一句唱的不够好,请春姑娘教一教。
5、 练习:有感情的演唱歌曲。请黄鹂点评唱的美不美。
四、春天音乐会
1、分角色演唱歌曲:男生唱第一段,女生唱第二段,大家一起唱第三段。磁带伴奏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2、用乐器模仿春天美丽的声音(发给学生各种乐器:沙锤、串铃、三角铁、双响筒等),一边演唱一边为歌曲伴奏。请青蛙大哥做指导。
3、讨论:我们还可以怎样赞美春天?
大屏幕放《嘀哩嘀哩》的录象,学生们戴头饰表演,用肢体语
言赞美春天。
讨论:这么美丽的春天,我们因该怎样对待它?(赞美他、热爱它、不能污染它。)
4、举行春天音乐会。
春姑娘弹《嘀哩嘀哩》,学生们用自己的方式赞美春天。可以唱
歌,可以跳舞,也可以用乐器演奏。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赞美春天,使学生从中了解到相同的音乐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在学生想象、表现、演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创造能力、表现能力,使他们感受到艺术之美、自然之美。]
教学反思:
《艺术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以培养学生的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整合发展为总目标。艺术课程是一种人文课程,艺术课要运用艺术感人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培养学生的情感和精神追求。
这节课所设计的教学活动,紧紧围绕学生积极的参与精神展开,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受春天的美景、感受艺术的熏陶;并在教学中给学生创设了宽阔的舞台,让他们尽情发挥创造力,表现自我。
小学生最感兴趣的是有情节、有形象的乐曲。这节课我把学生熟悉的可爱的动物和动物音乐融合在一起,通过对比、表现,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感受音乐,去描述乐曲的旋律,去描绘音乐的形象,去理解音乐的内涵,并通过对音乐内涵的理解,完成隐性的教育目标,热爱自然,关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