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壁虎借尾巴》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壁虎借尾巴》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壁虎借尾巴》教学反思1《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是小学语文第二册第4组教材的最后一篇课文,是一篇充满童真童趣的科普童话故事。课文借助形象化拟人的手法,通过小壁虎向小鱼、黄牛、燕子借尾巴的故事,分别讲了鱼、牛、燕子、壁虎尾巴的特点,揭示了“动物尾巴都有用”这样一个道理。
《小壁虎借尾巴》这篇文章生动有趣,把小动物有礼貌和它们之间真诚相待的美好形象表述得栩栩如生,符合一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有助于向学生进行科普教育,发展学生观察能力、审美能力、朗读能力。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教学《小壁虎借尾巴》时,我给学生足够的读书机会,采用多种形式朗读,如:自由读、小组读、齐读等,理清课文的主脉,了解文章的内容,让学生通过朗读读懂每种动物尾巴的作用。尤其是在朗读中还要让学生读懂对话的语气。注重把小动物有礼貌和它们之间真诚相待的美好形象表述得栩栩如生,让学生仿照问话,学着用请求的语气读懂小壁虎结尾巴的经过,培养语感及体会语境。
课文第三、四、五自然段结构相同,内容相似,分别写了小鱼、老牛、燕子尾巴的作用。因此,在教学第三段时,我让学生在详细理解的基础上,边读边做动作,并通过课件演示的方式,让学生体会到小鱼的尾巴的重要作用,紧接着,让学生小组内分角色朗读课文,全班交流找同学朗读课文。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读自悟,增强个人的朗读体验,分角色读课文,汇报朗读,学生很好地把握了课文内容,达到朗读个性化的体验。
不足之处:
由于过于注重朗读的指导,而忽视了对文中引号的学习及点拨,这也是对学生读文、写话,尤其是写人物对话时的重点,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文本,挖掘文本,达到课堂教学的高效。
《小壁虎借尾巴》教学反思2《小壁虎借尾巴》是一篇看图学文的童话故事。课文通过小壁虎向小鱼、黄牛、燕子借尾巴的经过,讲了小壁虎的尾巴断了可以再生的特点和小鱼、黄牛、燕子尾巴的用处。课文较为简单、易懂,在教学中采取了我为辅,学生为主,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们不但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还在轻松的课堂气氛中完成了一节课的教学。
一、由扶到放,授学生以渔
这篇课文有以下两个明显的特点:文章的3、4、5段是并列段式,并且以小壁虎和小鱼、黄牛、燕子的对话展开。针对这两个特点,教学中采用,由扶到放,授学生以渔。指导第三小节,用符号划小壁虎和小鱼的话,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演读相结合,培养孩子们边读边想象的阅读能力,和感受语言文字美的感染力;然后由扶到放,让学生自主学习第4、5小节。在自学的时候,也让学生学着划一划,圈一圈,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让学生在边读边划中逐步掌握了读书的方法。
二、以读为本,训练语感
阅读训练离不开理解,也离不开朗读。因此,教学中,采取不同的朗读方法,让学生进入角色,充分练习朗读,多种方式的朗读,然后交流评议,读中感悟小壁虎的有礼貌,着急,伤心。总之,只有让学生充分地读文,才能有所感知,才能有所感悟,同时也培养了语感。
三、以演促读,理解文本
表演是孩子们乐于接受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让学生按小组针对课文第三、四、五小节的内容进行演示排练。在这一个环节中,孩子们通过表演和声情并茂的朗读去积累语句,内化语言,再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表演反馈。这样,不但培养了孩子们的语感和想象能力,也起到了积累语言的目的,为说话、写作打下了结实的奠基。
四、拓展延伸,培养表达能力
上课前,让学生查找关于“动物的尾巴”的资料,以增进学生对动物尾巴功能的了解和兴趣。学生带来了很多资料,比如:猴子的尾巴能调节体温,松鼠的尾巴可当被子……学生兴致高涨,不断地交流自己的收获,太有意思。在学生兴趣依旧时,让学生仿照范文。然后引导学生利用课前收集的资料,仿照课文的结构进行续编故事。这样既积累了丰富的知识,知道了更多动物尾巴的作用,又学会了表达。
在课堂上,在“扶放”结合的教学中,学生能在发现文章的结构特点上仿说仿写,看来孩子已经理解课文。但在小组学习中的效率低,没有充分发挥小组内成员的作用。今后还要多加引导,让孩子们真正高效的进行合作。
《小壁虎借尾巴》教学反思3《小壁虎借尾巴》是一篇科普童话,课文借助形象化拟人的手法,通过小壁虎向小鱼、黄牛、燕子借尾巴的故事,讲了鱼、牛、燕子、壁虎尾巴的特点,揭示了“动物尾巴都有用”这样一个道理。文章生动有趣,把小动物有礼貌和它们之间真诚相待的美好形象表述得栩栩如生,符合一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是向学生进行科普教育,发展学生观察能力、审美能力、朗读能力的好教材。
我在教学这一课时采用图文结合,讲读结合,让学生边思边学,效果较好,达到了预期的目标。课文有6幅插图,我让学生先看图说话,然后回到课文里,再看看课文是怎样来写这幅图的,读读课文,最后让学生说说通过读,你知道了什么,说给大家听听,有问题提出来,我们大家来解决。之后,教学的重点就放在“读”上,让学生进入角色,充分练习读,然后交流评议,读中感悟小壁虎的有礼貌,着急,伤心;感悟语言表达方式。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多读,才能真正地理解课文内容和掌握阅读方法。教学时,我给学生足够的读书机会,采用多种形式,如:自由读文、小组读文、指名朗读、齐读、分角色读等,不求形式统一,只求学生真正投入。在开始教学时,我让学生自由读文,给每位学生一个比较个体的自由散读的空间,起到读通课文,扫清生字障碍的作用;其间,又展开小组读文,理清课文的主脉,了解文章的内容,知道鱼、牛、燕子尾巴的功能;总之,只有让学生充分地读文,才能有所感知,才能有所感悟,同时也培养了语感。
片段:
师:读一读课文第3、4、5自然段,想一想,小鱼、黄牛、燕子为什么不把尾巴借给小壁虎?
生:因为课文里说小鱼要用尾巴拨水呢;黄牛要用尾巴赶蝇子呢;燕子要用尾巴掌握方向呢。如果小鱼借走了尾巴就沉到水底下去了。黄牛借走尾巴会遭到蚊子叮咬,它会浑身痒痒的,可能痒得受不了,于是就不能干活了。燕子的尾巴借走了,燕子就飞不起来了。我认为这三种小动物都不是小气,他们的尾巴自己要用的,所以不借。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小动物的尾巴各有各的用处,谁也不能代替谁,因为他们不是同类的事物,借了也没有用。
师:学习了课文,我们知道了鱼的尾巴能拨水,黄牛的尾巴能赶蝇子,燕子尾巴能掌握方向,壁虎的尾巴能保护自己。你们还知道哪些动物尾巴有什么用?(模仿第三自然段的结构句式说一 ……此处隐藏8272个字……要部分,在以后的教学中要着重训练,让孩子真正学以致用。
《小壁虎借尾巴》教学反思12《小壁虎借尾巴》这篇童话故事以连环画的形式呈现,通过小壁虎向小鱼姐姐、黄牛伯伯、燕子阿姨借尾巴的事,让学生认识到小鱼、黄牛、燕子的尾巴各有用处,了解小壁虎的尾巴有再生的特点。本课生动有趣,语言优美,具有浓重的感情色彩,适合有感情地朗读。在教学中我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等,使学生在较轻松的课堂气氛中理解了课文内容。
一、学生读通课文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多读,才能真正地理解课文内容和掌握阅读方法。教学《小壁虎借尾巴》时,我给学生足够的读书机会,采用多种形式,如:自由读文、小组读文、朗读、齐读等,不求形式统一,只求学生真正投入。在开始教学时,我让学生自由读文,给每位学生一个比较个体的自由散读的空间,起到读通课文,扫清生字障碍的作用;其间,又展开小组读文,理清课文的主脉,了解文章的内容,知道鱼、牛、燕子尾巴的功能;最后,女生齐读,揭示小壁虎不用借尾巴的原因……总之,只有让学生充分地读文,才能有所感知,才能有所感悟,同时也培养了语感。
二、学生表演课文
表演是语文学习的实践,更重要的目的在于积累。在《小壁虎借尾巴》中,我让学生按小组针对课文第三、四、五小节的内容进行演示排练。其间我深入小组,与组员共同探讨。在这一个环节中,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并不急于表演交流,而是给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积累语句,把它们牢牢地记在脑子里,在这基础上,再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反馈给我看。这样,不但起到了积累的目的,也揣摩文章的写作思路和表达方法,为说话、写作打下了结实的奠基。
三、学生表达课文
表达是培养学生思维、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时,我减去了教材中重复的环节,留出时间空间进行扩展阅读,让学生自己去悟。首先,在教学中让学生悟出课文是用童话的形式把知识写出来的,积累了语言表达方式;然后,我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课外阅读――《尾巴的妙用》,通过填表格,书面表达出动物的尾巴形形色色,和各种作用;最后,学生根据个人的喜好自由选择方式进行表达,在此基础上我创造各种表达的机会,激发学生表达的愿望。这样学生就会乐意表达,而且有内容可说。
四、学生交流课文
我在教学中让学生有充足的交流时间,围绕课文的重点问题和疑难问题,展开讨论,鼓励学生发表独到的见解。由于学生思维的不同,对问题的理解也不同,因此,就得通过讨论、交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获得知识。在《小壁虎借尾巴》中,我针对小壁虎的尾巴是被蛇咬断的,还是自己挣断的这一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在交流的过程中,同学们通过读文、演示,取得共识。这样交流,既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表达能力的训练。
总之,这节课的教学,我尽力创造出一种氛围,使孩子们能自然而然地将情感释放于朗读中,使他们的感情在朗读中得以淋漓尽致的宣泄。
《小壁虎借尾巴》教学反思13《小壁虎借尾巴》是讲述小壁虎的尾巴断了,向别人去借尾巴,借不到尾巴,后来却自己长出了一条新尾巴的童话故事。这么一个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挺吸引一年级的小朋友的。
在课堂教学设计和实施中,我注意了以下的问题:
一、抓住读的训练。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让学生读,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小壁虎借尾巴》这则故事的生动有趣,从中明白到小壁虎断了尾巴还会长出一条新尾巴的自然知识。
二、充分让学生自学。
让学生预习;教拼音时,让学生采蘑菇,学生讲出音节中的难点,充分发挥学生的“小老师”作用。让学生在课题和课文中发现问题,让学生一起探讨,解决问题。让学生找出学习生字的规律。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自己去获取。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潜力。
不足:
1、摘西瓜学生字的时间用多了一点。
2、每段应从图入手,训练学生的说话和想像能力。
《小壁虎借尾巴》教学反思14一、读文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多读,才能真正地理解课文内容和掌握阅读方法。教学《小壁虎借尾巴》时,我给学生足够的读书机会,采用多种形式,如:自由读文、小组读文、朗读、齐读、个人读等,不求形式统一,只求学生真正投入。在教学中,我让学生自由读文,给每位学生一个比较个体的自由散读的空间,起到读通课文,扫清生字障碍的作用;其间,又展开小组读文,理清课文的主脉,了解文章的内容,知道鱼、牛、燕子尾巴的作用;最后,齐读,揭示小壁虎不用借尾巴的原因……总之,只有让学生充分地读文,才能有所感知,才能有所感悟,同时也培养了语感。
二、说图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小壁虎借尾巴的经过,即课文第三、四、五自然段,而这三段结构相同,内容相似,分别写了小鱼、老牛、燕子尾巴的作用。在教学设计时,我将重点放在词、句的训练上,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上。由于结构相同,内容相似,我将第三段作为教学的重点,让学生在读—说—想中,理解小鱼的尾巴是用来拨水的,并掌握了一定的说话句式。第四、五自然段的学习由于有了第三段的铺垫,我就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进而过渡到个人学习。
三、想
我在教学中紧紧抓住“借”字,让学生想想为什么小鱼、老牛、燕子不肯借尾巴,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表达能力的训练。
《小壁虎借尾巴》教学反思15这是一篇没有注音的课文,连生字也没有注音。学生习惯了借助拼音识字,一下子没有了拼音,学生如何读课文认识生字呢?
要让学生达到自主识字的目的,首先让学生对课文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引课: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位新朋友:小壁虎(板书:小壁虎)。谁来说说小壁虎长什么样儿呀?(出示课件:小壁虎)可是有一天,小壁虎的尾巴没有了,没有尾巴多难看呀!小壁虎决定去借尾巴(板书:借尾巴)小壁虎都向谁借尾巴了?它借着了吗?
观察书上的插图。这篇课文可有意思啦,请大家看书上68、69页的彩图。书上一共有几幅图呀?谁来给大家讲第一幅图?学生一幅一幅地讲,然后把六幅图连起来讲,降低难度又有了整体的把握。
我范读课文,教师富有感情的朗读,为学生喜欢读又涂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今天比一比,看谁学会了自己认字。我提议大家把不认识的生字先画上横线,三个人一小组,画完后三个人交流不认识的字,互相教一教。”学生自主识字,我巡视指导。一开始个别小组知道先干什么再干什么,有的小组急于求成画课后横条里的二类字。我马上给予全班学生提要求,按老师的要求做,自己先读课文,边读边画不认识的生字。学生慢慢进入状态,我在给予个别指导。然后交流小组内不认识的字,此时我并不急于教孩子,而是提问别的小组有没有认识的,动用全班学生的力量,说说识字的方法。有了这样一个过程,二类字一类字学生都已掌握,只需集体巩固即可。提出最多的是:断和檐两个字,进行了集体识记。
进行这样的训练,旨在教给学生自主识字的方法,方法有了,识字问题将不再是个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