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慈母情深》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慈母情深》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慈母情深》教学反思1《慈母情深》这堂公开课的教学,让我感慨颇多。特别是教后学生的反馈,让我感觉仿佛是同学生一起经受了一次心灵的洗礼,让麻木、冰封的心重新感觉到了生活的温馨、美好,和对母亲的眷恋和无限感激。我个人觉得这堂课中的几点尝试还是值得肯定的。
一、“详中求略,略中有精”的略读课文教学方式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既然只是个例子,那语文教师即使像找虱子般把一篇课文梳几遍,把一篇课文发酵成一部百科全书,学生的素养也不见得有多大提高。站在这样的基点上,我遵循了略读课文“详中有略,略中求精”的原则,抓住了“从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中体会人物特点”的要点,重点品味“最能体现慈母情深的句子”。以此作为这篇略读课文的单线训练内容,而其他如儿子对母亲的感激,心情的变化则不去一一强调。
这堂课中,我以体现人物特点的重点句子品读为重点,详细品读、训练,整堂课三分之一的时间都花在这个环节,引导学生通过句子的品读来体会母爱的伟大,这是所谓的“详”。但详并不意味着每个词语,每种情况都去理解,而只是围绕“体现母爱的伟大”去品读。如儿子在拿到钱后的内心活动,虽然也从侧面反映了母亲的慈爱,但更多的是儿子对母亲的感激。所以我并不去“详品”,这就是所谓的“略”。“略”并不等于不讲或少讲,而是挑最重要的讲,挑最好的讲。如在分析每一个描写母亲的外貌、神态、动作的句子时,我总会挑选最能体现母爱精神的一、两个词语重点讲,并板书到黑板上。课后作业的布置,我花的时间也不少,但我认为这对这一节课情感上的实践和写作上的实践都很重要,所以就详细讲。这样做使我节省了略读教学的宝贵时间,训练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实现了“长文短教”。
二、给学生展示了一个情感的课堂
新课程标准要求要弘扬阅读教学的人文精神,注重情感体验。其实,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慈母情深》这篇略读课文,恰好反映的是平凡母亲的爱,教学设计中,我从“情感”两个字出发,给学生展示了一个情感的课堂。
首先,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要唤醒学生情感的体验,让他们在一个充满激情的氛围里学习,教师必须要自己先树立这个榜样让教师的激情去感染学生。
第二、教学活动中注意融情。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要让亲情深入学生的心灵,就必然要综合各方面的手段来融情。课前,我收集了一些关于母爱的故事、歌曲、诗歌等资料,课中,我又预设了一些发散性的问题,如:“你感受到你的父母之爱了吗?”“你想用什么方式来表达对妈妈的爱?”向学生渗透爱、感悟爱、延伸爱,唤起沉睡的亲情,让它成为农村留守儿童成长的心灵鸡汤。
第三、对话、开放的课堂,是情感的激活剂。
这堂课中,我利用“文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方式,让孩子充分展示自我,让他们把从课本中理解到的母爱和从现实生活中感受到的母爱,说出来,加深认识,增强体验,实现真情共鸣。
第四、感悟和课外延伸是情感的升华。
感悟是让学生懂爱,课外延伸是让学生学会去爱,这是情感的升华,是情感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化过程,也是学习本课的最终目标。
当然,这堂课还有许多不足之处,这需要我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不断地去提高和完善,正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慈母情深》教学反思2《慈母情深》节选自梁晓声所写小说《母亲》,记叙了母亲在极其贫穷、艰辛的生活条件下,省吃俭用,支持和鼓励“我”读课外书的往事,表现了慈母对子女的深情,以及孩子对母亲的热爱之情。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用朴素而又平实的语言,写出一份人间挚情。我很喜欢这样的课文,不华丽却很有味道,字里行间都流露着真情,因为这份平凡和真实而感动。反观这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可取之处:
1、抓住重点句子,让学生通过对表现慈母情深的重点句进行讨论、交流,体会母亲挣钱的艰难,感悟慈母情深。这样以句带篇,以点带面的方法,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归纳能力,又有效地突破了教学中的难点。而且,课堂上的讨论与交流,营造了自主、合作、平等的良好学习氛围,使学生自主参与学习,在交流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2、注重以人为本,以读为本,尊重“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大胆放手,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感悟,合作交流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升华情感,提高阅读能力。通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母亲的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的句子,来体会平凡母亲的伟大,感受伟大的母爱,激发热爱母亲的思想感情。
3、课文记叙的是六十年代的故事,对于现在的孩子难以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这对理解课文带来了障碍。为了能让现在这些孩子体会到课文中的困苦生活,我补充了梁晓声的原著《母亲》中的几段文字,帮助学生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环境,理解课文,更加深了对母亲的崇敬。
4、结尾升华主题
在讲读课文之后,引导学生由文中的慈母想到自己的母亲,让她们再一次深刻地感受母爱,心灵受到洗礼,升华主题,效果很好!再精心设计的课也有不足之处,在课堂教学中,虽然极力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慈母形象,但是在指导朗读时,学生的情感并不是很饱满,读得不是很好,而为了进行下一个环节就一带而过,颇有走形式的感觉。再有由于时间的关系,最后的写作方法也没能让学生和我一起概括,有些“喧宾夺主”之意。这些都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注意及完善。
总之,这节课的教学,既让我对语文的教学有了新的定位与思考,又让我再一次地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我将不骄不躁,继续努力前行!
《慈母情深》教学反思3本文是一篇表现母爱的文章,是一篇略读课文,应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读完课文,谁都会被慈母情深深打动。这位平凡的母亲,辛劳的母亲,贫寒的母亲,在这件日常生活小事中表现出的深沉的母爱,给人留下了何等难忘的印象。因此,我着重引导学生通过描写母亲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的语句,体会平凡母亲的伟大,感受伟大的母爱,激发热爱母亲的思想感情。
在文章学习的过程中,我和孩子们一起寻找母亲感动你的地方。学生找到了许多细节:破收音机”都“已经卖了,被我和弟弟妹妹们吃进肚子里了。”“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有事快说,别耽误妈干活!”“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立刻又陷入了忙碌……”。“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 ……此处隐藏11529个字……与我去骑车。她在前头,我在后头,骑呀骑,骑呀骑,骑到天涯海角……一句句稚嫩朴实却饱含真情的话语,感人肺腑,同时也说明达到了本课?体会情感?的目的。
四、总结反思促成长
略读课文略而不泛,课堂教学简而不约,虽然只有一个课时的时间,但略读教学的方法和技巧都不容忽略。
一方面,教师可以营造轻松愉快的的课堂氛围,在明确学习目的和学习重点的基础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适当引导,鼓励自主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升其语文水平。
另一方面,教师也应该注意到略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首先,部分小学生因为尚未形成良好的学习和思考习惯,不能有效地完成自主学习任务,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培养其边读边记边思考的阅读习惯,并督促其长期坚持。其次,如何确定略读课文的赏析角度?这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取舍上权衡利弊,仔细斟酌,尽可能准确地把握课文信息,并最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略读是一种语言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抓取重点的能力。而略读教学任重而道远,我们需要在实践中思考,在思考中进取,在此笔者愿与各位同仁一起交流,互勉共进!
《慈母情深》教学反思12《慈母情深》是梁晓声的小说《母亲》里的片段,记叙了母亲在极其艰难的生活条件下,省吃俭用,支持和鼓励"我"读课外书的往事,表现了慈母对子女的深情,以及孩子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1、紧扣课题,诱发思维.《慈母情深》属略读课文.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我紧扣题目,铺路搭桥,诱发学生思维的散发原点,把题意引向文意,让课题成为导引学生解读文本的切入点,有效激发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主动性.板书课题后,我在深字下做了着重号,让学生提问:慈母的"情"到底有多深 引导当"慈母"二字映入眼帘时,你的眼前浮现了怎样的情景 一时小手如林,"织毛衣的情景"," 做饭的情景","洗衣服的情景","无微不至照顾生病的我的情景"……学生在争先恐后中体会到了自己父母对自己的情深。
2、抓住重点句子,让学生通过对表现慈母情深的重点句进行讨论,交流,体会母亲挣钱的艰难,感悟慈母情深.这样以句带篇,以点带面的方法,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归纳能力,又有效地突破了教学中的难点.而且,课堂上的讨论与交流,营造了自主,合作,平等的良好学习氛围,使学生自主参与学习,学生在研讨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在切磋中激发出创新的灵感,在交流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抓住"龟裂的手","皱皱的毛票","疲惫的眼神","塞","酸"等词语和两个表达很特别的句子"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我的母亲","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体会慈母的憔悴,慈母的瘦弱,慈母的疲惫不堪,慈母的辛苦劳累.母亲挣钱竟是如此的不易,然而当儿子要钱时,母亲却毫不犹豫地一塞,"这塞的仅仅是钱吗 "学生们把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课文中这位母亲的崇敬纷纷表达出来——这塞的是母亲的汗水,母亲的辛劳,母亲的宽容,母亲的疼爱,母亲的生命.使慈母的深情深深地烙在了学生的脑海。
3、注重以人为本,以读为本,尊重"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大胆放手,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感悟,合作交流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升华情感,提高阅读能力.通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母亲的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的句子,来体会平凡母亲的伟大,感受伟大的母爱,激发热爱母亲的思想感情。
4、课文记叙的是六十年代的故事,对于现在的孩子难以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这对理解课文带来了障碍.为了能让现在这些孩子体会到课文中的困苦生活,我补充了梁晓声的原著《母亲》中的几段文字,帮助学生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环境,理解课文,更加深了对母亲的崇敬。
《慈母情深》教学反思13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学会品味作品的语言,体会作品的感情,在阅读中“披文以入情”。通过本课的教学,我有以下感受:
1、抓住重点语句,让学生通过对表现慈母情深的重点句进行讨论、交流,体会母亲挣钱的艰难,感悟慈母情深。课堂上的讨论与交流,营造了自主、合作、平等的良好学习氛围,使学生自主参与学习,在交流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2、本文是阅读课文,以读为主:
大胆放手,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感悟,合作交流中获得感受和体验。通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母亲的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的句子,来体会母爱的伟大。但是,由于课文记叙的是六十年代的故事,对于现在的孩子难以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影响了孩子对课文的理解。
所以,我今后要多在课前给学生交代历史背景,让学生多查查资料,了解一些那种年代的故事或生活事情,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消化理解。
《慈母情深》教学反思14《慈母情深》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是作家梁晓声的名作。课文记叙了母亲在极其艰难的生活条件下,省吃俭用,不顾同事的劝说,毫不犹豫地拿钱给“我”买课外书的故事,从日常生活小事中表现了慈母对孩子的深情,以及孩子对母亲的感激与敬爱之情。文章描写细腻,情感真挚,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的亲情。
在本篇课文的处理当中,我打算从题目中的“深”字入手,由“深”提出问题:文中哪里表现了慈母情深,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答案,品悟结合,多重朗读,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通过比较阅读,体会作者的写法。以达到想象描写的场景、细节,体会“慈母情深”;体会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的表达效果;联系生活实际,写出自己“鼻子一酸”的经历的学习目标。
本次教学设计,我努力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情感的教学为主线,以个性的悟读为手段,让学生穿梭在语言文字中尽情地读,读出意,读出情,读出语文的韵味。整堂课,我力求引导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引领学生一次次走进文本,触摸文本,感受文字背后所隐藏着的这份母子深情!
《慈母情深》教学反思15《慈母情深》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父母之爱”。单元的教学目标有两点:一是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二是想一想作者是怎样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目标达成一个指向课文内容的理解,一个指向表达方式的品味。
《慈母情深》节选自著名作家梁晓声小说《母亲》。课文语言平实,笔触细腻,记叙了母亲在极其艰难的生活条件下,不顾别人劝阻毅然拿钱给我买书的故事,教学的重点是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等体会母爱的真挚、深沉、崇高。
本单元的第一课《地震中的父与子》是特殊的场景,弹指间,灰飞烟灭,是生死离别间,是震撼人心的故事。相比较,《慈母情深》显得很是平常。但常言道,父爱如山,深沉而充满力量,母爱似海,宽广而包容一切,课本的编排恰恰就体现了这个特点。研读教材之后,我越发喜欢《慈母情深》一文,它不唯美,不矫情,不浪漫。最平淡的生活中,有母亲无怨无悔的付出;最平淡的生活中,有慈母情深深几许的温暖。母爱,平凡,而又伟大,细思量,自难忘;妈妈的爱,越是时光流转,岁月变迁,回想起来,越是让人心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