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演讲稿模板7篇
演讲稿特别注重结构清楚,层次简明。随着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在很多情况下我们需要用到演讲稿,写起演讲稿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心理演讲稿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心理演讲稿 篇1同学们:
我们知道,种子萌芽生长,必须经过黑暗中的挣扎才会见到破土而出时的第一缕光亮;蛹破茧而出,必须经过苦苦挣扎才会有彩蝶的翅膀美丽如画。21世纪的我们,必须排除人生道路上的种种困惑,克服前进道路上的种种困难,才能在学习、工作与生活中乘风破浪,勇往直前。“未来社会也日益要求个人在社会中具有健康的自我和主动发展的意识与能力。”
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而且这种竞争也被移植到学校。刚结束一天紧张的学校生活,我们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中,还没来得及吃饭就开始伏案做作业了。周末,悠闲的大人们在家中看电视,你们却在忙碌着准备的各种作业。你们只能透过窗户凝视着蔚蓝的天空,数着天空飘过的缕缕白云,看电视更成了你们遥不可及的奢望。偶尔有人能上网查查资料、打打游戏,更像是做错事一样。在这种紧张的学习生活里,你们会表现出各种各样的问题。
时下,你们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受人关注,心理健康教育也随之受到了重视。什么是健康?世界卫生组织中规定:“所谓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及社会适应上完好的状态,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
所以我们要正确认识健康,不能认为没有疾病就是健康的。今天老师从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两个方面和大家谈谈: 怎样才能具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呢?除了要参加一定的体育活动外,请同学们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一、从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1、吃东西以前和大小便后洗手。
2、养成不喝生水、不吃不熟食物,食物不能长期保存,食用前应彻底加热,消毒、杀死细菌,防止各种传染病,如伤寒、痢疾等。
3、养成勤剪指甲,衣服干净整洁(指甲里面会藏有能使你生病的细菌和病毒)。
4、不随地大小便,不随地吐痰。
5、适当休息有利于学习和身体健康。要有充足的睡眠,才能保证健康和提高学习效率,小学生每天睡眠以10个小时为好。
6、眼睛的卫生保健 不歪头看书学习,看书写字姿势要端正。看电视时眼睛要与电视有一定的距离,一般在2米以上,时间不能过长,一般在一小时以内。看电视时房间应开一盏灯,看完电视用温水洗洗脸。
7、全面、均衡、适量的营养。丰富的营养能促进自己的生长发育,为健康身体提供物质基础。
二、健康的心理活动
中学生要注意培养自己具有快乐的、积极向上的、与同学团结友爱的性格,与同学们一起玩耍,学会愉快、融洽的人际交往,学会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如碰到困难,受到了挫折、要振作精神,要知道前途总是光明的。经常保持一种乐观愉快的情绪。
如平时学习成绩差或一次考试成绩掉下来了,要正确认识,不气馁克服困难,努力就有收获。自我认识是要正确的自我评价,如果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就会使自己与周围的同学们的关系失去平衡,产生矛盾,如过高的评价自己,就看不到自己的缺点,产生骄傲自满的思想,与同学们搞不好团结,如过低的认识自己,会产生一种自卑的心理,这些都不利于心理上的健康成长,也会影响学习成绩。
小学生要进行自我体验,自我体验就是要有自尊感、自信感和自豪感,做到不自傲、不自卑、不自满,做错事感到内疚,做坏事感到羞耻。不断调节自己的行为,使行为符合群体规范,符合社会道德要求。 平时参加一些健康有益的活动,如文体活动,和有意义的社会活动,不要去网吧和游戏室等成人去的场所。
三、除了与老师的关系,与家长的关系也是个很大的问题。
在许多孩子和家长之间,存在“代沟”。什么是“代沟”呢?指的是年轻的子女和父母在思想观念及价值观念上存在的距离,并由此导致两代人之间的相互不理解,产生隔阂。
学生与父母产生代沟的具体原因,从子女的角度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产生强烈的独立意识,认为自己已经长大,反对父母的关系和照顾。身体的迅速成长使你获得了力量和勇气,但并不能正确地评估自己的力量。
父母认为你是孩子,还处于被保护阶段——他们根本没来得及接受你已经长大的事实;而你每天接受很多新鲜事物与信息,并发表自己的见解,这种突如其来的变化与父母已有的观点必然会碰撞出不和谐的音调来。 代沟的存在是客观的,但不是无可奈何的,其扩大会加深两代人的冲突,给家庭生活,甚至学校生活带来一些不和谐。
作为年轻的一代,只要努力是可以把两代人的距离缩小到最小的程度,既有利于自己健康成长,有可以使家庭气氛保持温馨。试一试下面的建议:
1、对父母的态度要温和,不采取偏激的行为方式。
2、要表现出一定的独立能力,让父母放心。从小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连手帕都不能洗,上学从来都要父母接送的,突然放学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或经常玩到很晚才回来,怎么不让父母忧心忡忡?
3、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但不要忽略与父母的交流与沟通。不管怎么说,长辈也是从我们这个年龄走过来的,以他们几十年的生活经历,看问题要成熟得多。我们在慢慢长大,应该学着独立,但独立和成熟都有个过程,不是突然的。。";
4、养成独立作业的习惯,作业要独立思考完成,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而完成的作业,才能享受到你学习成功的快乐;
5、养成预习复习的习惯,每天都要对未教的内容进行预习,把已教的内容复习好;
6、养成不懂就问的习惯,学习只有靠问,才能成为学问。一旦你养成了以上的学习习惯,每天将有新的收获,那就将感到快乐无比。
同学们,昨天的习惯,已经造就了今天的我们;今天的习惯决定明天的我们。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今天做起,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做一个优秀的学生,共同创造辉煌的未来!
心理演讲稿 篇2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保持心理健康,坦然面对高考》。昨昔逝去,今日离高考又进一步。高考是一把高悬于头上的利剑,令我们无法不紧张;它又是一块试金石,是现有条件下最公平的竞争途径,令我们无法不激动。而一千五百年前,诸葛先生就告诫后人,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因此,面对即将来临的高考,保持心理健康、心境平和是我们必须要做的。
那么,一个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呢?
我国心理学工作者李树珍在其《中学生心理与教育》一书中,提出中学生心理健康的7项标准:
1. 自觉努力学习
心理健康的中学生,不以学习为负担,愿意并努力自觉学习;能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断追求新的学习目标。
学习是一件幸福的事。梁惠王曾问孟子,我实行仁政有什么好处呢?孟子回答,仁,难道还不够么?学习也是一样,不要怀着功 ……此处隐藏4533个字……为他们的自由民主只是一种“要求”,并非真心实意。于是从大学讲坛到社会媒体都一致塑造一种备忘录:只要国家不动乱,就有自由民主--这是口头承诺。我们仍然活在统治制度中,我们的生命失去了真正的保障,而成为了忙碌与恐惧的傀儡。以上已证明了我们的历史只是在应付而非面对--应付原始的统治制度的不平衡“规则”或约定成俗。我们赶走了贵族统治,却赶不走统治者,也“不能”取消他们所传承给我们的统治制度,我们总是受社会暴力所诱惑与恐吓。这是我们的悲剧,也是人性的诡辩;我们只看见社会发展的癌症,却看不见人性的地雷区;即使看见了只是方便利用或进行挑战,而非避免发生。
为自由的斗争被人性异化为“自由斗争”的历史,以至于斗争自由的历史。如果没有贵族暴力的压迫历史,您们还会为生命的崇高而争取自由吗?如果没有暴力体制的不对等现象,您们还会急于从古典中寻找人性的尊严吗?可是您们从历史中获得了什么代价呢?--只是无穷的战争,报复与恐惧,还有野性的贪婪。这跟统治者的手段又有何差别呢?您们只是满足了自由民主的“气息”罢了,却同时为统治者的策略提供更多的合理化形式,以至使您们不得不为“沦落”到为统治意志而战,为社会制度而奋斗。这不是你们的思想,而是统治集团的威胁力量;即使有契约或备忘录,那只是桌面上的一张纸。就连社会主义运动也免不了政党组织“控制”工农阶层的历史统治。在国家与生命之间,我们乖乖地“选择了”听从统治者的命令制度,即使选举与舆论也只不过是社会生活过程的“附加价值”。--我们要的是经济发展,并且是在牺牲灵魂的方式下“注视着”现实的“最低水平”。只要有娱乐,我们就笑嘻嘻了,真像个不能长大的孩子。
历史的发展之所以继续,是因为它没有将来的形式。不是历史推动了人类的发展,而是人类的发展“暴力”决定了历史的心声。历史只是人类设计的时间程序,概括了设计,战略与实验的生存手段。例如:我们没有说话的“机会”,却接受着舆论的空间!我们的疲惫心灵无法自由“发表”,却接受了发泄心情或压抑的论坛!我们努力不是来自奋斗,也不是为了奋斗,却是因着生活压力的各种理由来作为社会实践上的辩护“方式”!我们乐于实用的观点或理智,是为了证明自己的生存意志,正如尼采的激情!我们追求民主只是为了更多的权力斗争!我们阅读古人的智慧,并不是出于意识到他们是人类的一部分,而是因为他们是我们的“看不见的将来”,为我们自闭的心境做一点安慰的工作。
总之,我们的思想不来自于无限的心境,却是为策略的动机而设计的生存手段。把人类的做人手段当成是我们自己的生存法则,这就是我们的思想原理,就是我们的基本的心理动机;正如常言道“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即使有人反对,他的生活依旧活在社会统治的人性框架中。历史已经证明,是文艺复兴起死回生的学者--如苏格拉底或莎士比亚--也是民族主义的反殖民主义运动以及全球化力量,推动了自由体制的发展;但还是体制本身的强制力量。后现代主义已经向我们展示了合理化的霸权运作过程及其方式。可是我们当代的许多国君仍然“意图”借着各种合理化的范式或框架--例如语言游戏或话语建构--来维着辛苦经营或创造的统治力量(非统治制度);他们仍然是我们思想过程的幕后工作人员,藏在像媒体视窗背后做我们人类的“真实的影子”。那么请问您们,人类的存在,人类的思想难道只能在统治制度的形式之下或之中吗?难道世俗化,精神化,宗教化才是我们自由思想的“媒介”形式?您们的思想,您们的自由,难道只能是人类的,制度的,现实的,以及自我利益的,而不能是生命或思想本身的目的吗?难道您们不晓得,当我们越来越在现实里为各种“小部分的利益”而斗争时,心境就越来越自闭,以至不断地出卖和消耗自己的生命的灵魂吗?您们难道只为了“自我的”思想而宁肯出卖人类每一个单位中普遍固有的生命的灵魂?请您们记住这一关键时刻。
在这关键中,你们再也不是“某某动物”的公式法则,更不是“人类”的本相。您们是“人”,有生命思想的人,有为存在本身的荣耀而付起尊严责任的人,更是有能力避开邪恶斗争而团结在一致的保守自己“善性的意念”的人。这种“人”不是一种身份或某某形态,他就是他自己的(非自我的)“意义”。它到处地活在群体中,但也可以在所有的个体中找到它的踪迹--它们之间没有矛盾对立与张力--当他们彼此冲突时是出于意识到,外来(或内在)不规则压力的问题的强制力量及其弊病而迫使他们寻找团结合一的支点来对抗一切形式的“幻觉”--但是它们的对抗并不是制造各种纷乱的斗争与战争,也不是为了斗争或改革,而是尽力保守群体与个体之间的和谐的纯真本性:这种本性足以让野心家,政客,外交官等等的统治力量无法分化我们内心过程的善性的意念--这种意念是一种为生命本身的生存意义而来的能力,但不是一种为现实斗争的野性力量。
心理演讲稿 篇7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老师、同学、朋友们:
早上好!
《心病谁没有?》这是个听了就让人感觉沉重的话题,而《我有病?》更是个令人不安的调子。但我还是想借此机会讲一讲这个值得争议的话题。
有人说:有车、有楼、有钱、有事业、有地位就幸福啦!考上“博”、“研”就是好,读了MBA就是棒。我说只对了一半。因为就算你有齐了一切让人羡慕的物质和荣誉,只要有了“心病”这东西,那么所得的一切就会变得暗淡无光。
我知道有人不信。但一个人不管他多么有钱有势有地位有荣誉,只要患上了心理病,就可以令他的生活一塌糊涂,他们甚至可以抛开一切,践踏自己,伤害他人。这样的事例媒介报道得多了。
所以今天我想告诉大家:人活一世,有什么都没有“没病”好!
心理疾病产生的后果令人震惊,令人心寒。给我们的社会,我们的人民,家人和自己造成了巨大的伤害。这是谁都不愿见到的。可是我们绝大多数可以做的就是事后评论,我称之为“马后炮”。有没有办法可以在他们患病的早期就发现,并运用心理学,甚至医学的方法进行干预呢?回答是肯定的!
心理疾病患者往往会做出许多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我可以说那不是他一生出来就愿意做的。而是因为他们患了病,内心痛苦难挡,没有办法,没有途径摆脱困境所为。一个人患了绝症尚想多活一些时日。但我们许多心理疾病患者恨不得马上离开这个世界。
今天,已经是二十一世纪了。我们的观念开始转变。但我认为这还不够,起码与我们今天高速发展的经济水平不相衬。
我们习惯于在事后发表评论,但却很少有人去研究人的心理会对将来造成的影响,更没有发出预警的机制,哪还谈得上什么干预?
我的心理咨询门诊走过了十载春秋,其中一幕幕触目惊心的事,不由不使我深思。
我发现,在中国,相当一部分人有了心结不是主动求助心理医生,而是深埋在心底,接受痛苦折磨。实在顶不住了,宁愿问神、占卜、看江湖骗子,也不肯来心理咨询。人们可以把一个简单的疾病问题,搞得一塌胡涂,不是因为真的“不知道”,而是因为“隐私”。由此,才产生了悲剧。
现在社会的透明度高了,打开电视、翻开报纸,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关自杀的新闻,令人感到困惑和不安。据调查统计,我国每年自杀者数以十万计,患心理疾病的人达上千万之多。这是一个多么骇人的数字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