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15篇
当认真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这次观看让你有什么体会呢?何不写一篇观后感记录下呢?那么你真的会写观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海上钢琴师观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1最近看了两部电影,朋友推荐的《海上钢琴师》《心灵捕手》,都是豆瓣评分9点几,关于人心,关乎人性。
钢琴师里印象深刻的第一个场景是开篇时小号坐在楼梯上,只要你还有一个好故事,你就不会完蛋,还要有一个可以倾听的人,而我很庆幸,我的身边有你们,即使无法诉说,也无法理解,但陪伴就是最好的良药。
1900在丹尼的养育下,成为了一个善良的人,如果捡到他的不是丹尼,那他的人生会否是另一种呢
后来的1900遇到了一个姑娘,一见钟情,激动,雀跃,夜不能寐,却终究止步不前,再见,然后再也不见。人生那么短,如若是你我,是否有那些勇气呢?迈一步,试一场,follow your heart。
现实的我们总是想太多,如果失败了,好丢脸,好尴尬,别人会怎么看我,做不成朋友怎么办,如果如果,还是保持现状好了。或许偶尔想起时会遗憾,会失落,会纠结,会伤感,但是再也不会冲动,也做不到再次去尝试,去了结。那颗跳动的心似乎被你的自尊,你的面子所捆绑了,蒙蔽了,就浑浑噩噩的继续活着。每天三点一线,它都安稳的动着,偶尔加速一下,然后归于平淡。
结尾时1900在破旧的船舱里向小号诉说了他没有下船的理由,在那个无限蔓延的城市里,什么东西都有,可惟独没有尽头。就像我们心里的欲望,无边无际,得到了今日所想,便会期待明日,总不会停止,1900选择了在有限的环境里,创造自己的无限可能,而我们又有多少人沉溺在欲望的泥沼里,越陷越深,不可自拔。生活很简单,复杂的确是人心,简单一点,勇敢一点,真诚一点,结果不一定是受伤呢......
不要犹豫,犹豫会带来恐惧。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2单位同事热情的授之以鱼,让我很快的如愿以偿,看到了儿子极力推荐的意大利影片《海上钢琴师》。
电影讲述了一个天才钢琴师从出生到死亡始终没有踏上过陆地的传奇故事。
影片的主人公1900的存在似乎归之于大海。严格讲是属于那艘能承载两千人的维多利亚号巨轮。是浩瀚的大海给了他灵感,让他无师自通地成为出色的钢琴师,88个琴键在他的手中似水般流淌,令前来挑战的爵士乐鼻祖谢利也目瞪口呆;也是深邃的大海教会他对世界细微而深入的观察。
1900是个天生的钢琴家,也是个天生的思想者,他不是害怕世界的陌生而不踏上陆地的,因为一个连死亡时都能面带笑容悠然自得讲着左右手笑话的人是不会害怕任何事情的。他是在追求生活存在的好处,大海、维多利亚号就是他的世界,钢琴就是他的人生,离开这任何一项,他将无法正常呼吸,1900告别时曾说过,我的世界就是在这艘船上,我能够用88个键弹奏像大海一样无限宽广的音乐,在那里我能看到天边的尽头。没有尽头的世界毕竟比不了船上那样简单的生活。换句话讲,1900只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吧。
六吨半的TNT埋葬了伟大而又无人知晓的1900。他的朋友小号手迈尔斯曾说过你其实只需一小步,就上岸了!这一小步始终没有踏出。一个连死都不怕的人,竟不敢冒险,这也是我看了片子后情绪久久不能平静、为之惋惜之所在。如果从非艺术的角度讲,1900人生的价值不应这样地消尽,他就应出此刻另一条船上,或是冲破心中的樊篱,到岸上给更多的人带去美的享受,这样人生也许会更加光鲜夺目!
《海上钢琴师》最经典的地方就应是它的配乐。剧情与音乐配合的天衣无缝。空阔的舞厅里钢琴随着海浪飘动,琴技比试时的激烈弹奏,感情到来时的迷惑,不需要剩余的对白,音乐足以完美演绎出其中的精髓。无论是激情四溢的,还是感伤怀悲的都深深打动着我……在餐厅的那一场随着海浪拍动而进行的华尔兹钢琴舞,让人大开眼界;与爵士乐大师谢利的琴键上的较量将整个片子推上了高潮。美仑美奂!惊叹不已!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3电影结束了,黑白字幕缓缓划过,我却不忍关掉视频窗口。凄婉的小号声,声声切入心中,悠扬,却沉甸甸地压在胸上。心中的忧伤像是浓茶,久久不散。我不肯失掉这珍贵的悲哀,把时间条拉回他在虚空中演奏的一刻。
他,被遗弃在船上,被锅炉工养大,他叫“丹尼·布德曼·TD·莱蒙·1900”。他是天生的钢琴才子,在船的舞厅里,他在风暴中与钢琴起舞,他在音乐会上用音乐描述人心,他是钢琴的灵魂。然而,他被环境束缚在船上,尽管世界从他身边经过,他却不敢走进这个世界。
他一生都没有离开他所生活的“弗吉尼亚号”。他也曾爱慕那位平凡但出尘的姑娘,却因自卑和怯懦失之交臂;他也曾想下船找她,却在舷梯上望着无边的世界迟疑回返;他也有一位真正走进他内心的朋友,却拒绝与他下船而选择死亡。
如他所说:“世界是一架拥有百万琴键的钢琴,那是上帝的钢琴。仅仅是街道,就有上千条,你怎么选择其中的一条?怎么选择一个女人,一栋房子,一块地,一个人生?我无所适从,只能选择一种方法死去。”于是,战争结束后,他留在船上,在无声的演奏中和破旧残废的船——他的世界一起爆炸殆尽。
一架钢琴,琴键是始,琴键是终。幸福是他心中的远方,生活的梦想始终存在,可他一生畏缩至死。究其原因,是因为他所缺失的与命运抗争的尊严和信心,使他习惯了孤独,他的“不做”使他的幸福成为了一个永远存于心中的悲剧。
看罢,我不由得想到远方,想到自己。我也像1900,默默问自己:“活着到底为了什么?”但内心还未告诉我答案。尽管我也像其他人一样学习着,努力着,可我是否只是简单地为活着而活着,心中却没有那样一个自由与诗意的远方呢?还是,尽管我心中有这样的一个远方,却因理想与懒惰的矛盾而踌躇不行呢?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4主角1900是一个被遗弃在蒸汽船上的孤儿,被一个好心的黑人烧炉工老丹尼收养了。可惜好景不长,在一次意外中,老丹尼不幸死亡,七岁大的1900再度成为孤儿。当美国警察上船搜查欲将他带往州立孤儿院时,他躲了起来。直到几天后的深夜中,人们才发现,1900满身煤灰地在钢琴上弹奏着不知名的美妙音乐!原来,从小被钢琴所吸引的1900凭借过人的天赋无师自通练就了一身高超技艺。他的天才琴技令当时最负盛名的爵士钢琴家都甘拜下风。但由于对红尘世俗的戒备和对陆地的恐惧,1900坚持不下船,哪怕是遇到了自己一见钟情的女孩。一次次地放弃机会与犹豫导致他对陆地、对城市越发恐慌、畏惧,乃至终生没下过船,直至船被炸毁的那一刻。
生于船,长于船,死于船,是1900的一生。不敢下船,只因为害怕陆地与城市;不肯让人刻碟发行世界,只因为不想让自己的音乐离开自己。作为音乐天才的1900的种种举动令我们十分不理解。
但这一切又是有迹可循的。19 ……此处隐藏5741个字……到船舷一半时却掉头回到,这是电影在前面给观众留下的一个悬念,此刻他才真正告诉我们。1900害怕的不是看见的东西,而是看不见的东西,他把城市比喻成琴弦,他觉得这个琴弦太巨大,除非上帝,他这种凡人是无法弹奏的,一想到无限的镜头他就觉的恐惧。由于他是一个公认天才,最终他选取死亡而不是进入尘世也就不足为怪了。天才,正如人们常说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虽然1900没有上过岸,但他透过与乘客交流还是接触到了世界,这种不完全接触但又有些接触的状况正好使他在持续心灵独立的同时又不至于那么孤僻。
我想每个人看这部电影都能有自我的感受,有人看到的是天才的一生,有人看到的是天才为什么会选取脱离尘世,有人看的是无限和有限这种辩证关系。无限,能够是欲望,有限,能够是时间,用有限的去实现无限,正如用88个琴弦去演奏变化的乐曲,而不是用无限去实现无限,不明白知足常乐能不能硬生生的嵌在这种思想里面。
最终说一句,先把自我手头的事情做好,想着一堆事情,那只是空想而已,太多的选取是可怕的,当我们把有限的生命浪费在毫无好处的选取中时,那真是太悲哀了。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13而整部影片对于一九零零的刻画则大多深入内心,导演将观众带入了一个自我封闭的纯洁世界。彷佛是对这种心灵的美好希冀,但末了一九零零的与船共沉,又使人觉得这彷佛更像是导演对于这个时代之中纯洁与美好的消逝,所表现出的深深的无奈。
要是说《海上钢琴师》是朱佩赛·多纳托雷导演对与这个时代,这个社会的认知。那么在影片中,美国便是这种充满利益与诱惑的混沌社会的具体反应。彷佛所有的乘客从欧洲远到而来,直至为映入他们眼中的自由女神而惊呼,摘下礼帽,大肆的摇臂,只为迎接那充满大概性的美好未来。影片中的美国承载了大多人的梦想,诸如片中出现的小偷,一九零零说他总是会第一个发明美国,越是崎岖潦倒的人越是充满期待。而一九零零背道而驰。
正如一九零零的名字,他所处的时代是这个消灭时期的开始。他将自己拘束在这艘船上,实在是对广阔世界的恐惧。正如他自己所说“使我害怕的,不是我所看到的,而是我所看不到的!”如许的几句台词,发人怜悯。
这部片子本身也许并不想表达什么意义,就象一九零零那样漫不全心的弹奏和忧郁,他很单纯,地道,迷茫,却不需要任何支撑力,就象在风暴中他也能优雅如常的弹奏着只属于他的华尔兹乐章,一九零零不停想听听海的呐喊,却最终没有上岸。爱便爱了,忘便忘了,想往便想往了,退却便退却了,生便生了,死便死了。如许举重若轻的一生,象是从未放弃过梦想与寻求,又象是从未有过梦想与寻求。就象海一样。
我觉得毛孔象通过了微电流,如许宿命的哲学的无法可想的对话,我们的生命也象一幅挂在墙上的画。有什么样的色彩、怎样在尘土和光影中慢慢陈腐、怎样在某一天某一时刻悄无声息的失下来,或许都有过如许一次对话。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14最近我看了《海上钢琴师》这部电影。
故事讲的是一个叫1900的人,他出生在船上,不知怎的就被父母遗留在了船上,无意中被船上的挖煤工丹尼捡到了,并取名为1900。有一次在挖煤时,丹尼遭遇意外去世了。1900在丹尼的葬礼上听到了楼上的钢琴声,从此爱上了弹钢琴,他一直没有下船,甚至有关部门准备炸掉船之前,他还是死活不肯下去,最后被活活炸死。我认为他是一个极度矛盾的人。
在他短暂的一生里,有一件事让他变得非常出色,那就是弹钢琴。1900在丹尼去世后开始迷恋钢琴,他有着极好的天赋,一摸就通。音乐就是1900的世界,在这个小小的世界里,他感觉自由自在。他通过不停地观察别人,挖掘他们身上的故事来了解人世间的感情,并体现到音乐当中。
我认为1900在弹钢琴时非常自信和无所畏惧。由于1900钢琴弹得太好了,人们很崇拜他,甚至爵士乐的创始人杰利都向他发起挑战。在挑战时杰利非常傲慢,但1900却沉着应战,在发挥自己最强实力之前,他甚至冒出了一句:这都是你自找的,混蛋。他最后出人意料的表现使大家都震惊了,包括杰利在内。
1900的无所畏惧还体现在他从容面对死亡。1900的好朋友麦克斯经常劝他下船去看看世界。1900每次都说我连个出生证明也没有,哪个人会让一个连名字也不确定的人上岸呢?炸船之前麦克斯劝1900下船,他最终选择了留在船上,和船同归于尽。
同时1900又是一个懦弱的人。炸船前他告诉了麦克斯他一直以来都不肯下船的根本原因:世界那么大,有成千上万种路可以走。我要是下去,就面临着重要抉择。一架钢琴有八十八个琴键,数量是有限的。可用这八十八个琴键所能创造出来的音乐却是无限的,而我在船上就好比只有八十八个琴键,我可以在上面活出各种各样的人生,甚至每天都不一样。如果我真的下了船,琴键的数量是无限的,那么音乐就更加无限,甚至每一秒都是各不相同的,我到底该怎么选呢?面对下船之后的角色,他害怕了,退缩了,他感到有压力了。他不知道如何面对陌生的世界,很难跨出自己熟悉的小空间。看到这一处的镜头,我难过地为他流下了眼泪。
1900在面对弹琴挑战的时候非常勇敢。面对下船时,他又感到有些害怕。从这几个事例就不难看出,1900是一个矛盾的人。当然,留在船上可以让他心思更加单纯,更好地发挥他的音乐才华,这也不失为一种选择。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15有些电影是你看过之后心中涌现万千却无从下笔,是你思绪纷飞却不知从何整理的。《海上钢琴师》就是这样一部令人欲罢不能却欲言又止的电影。也许多年之后,人们会忘记那场惊艳的钢琴决斗,会忘记他心爱的女孩就住在莫特街27号,会忘记……但在维吉尼亚号残骸中他与麦克斯最后的对白,眼神中所流露出的孤独、决绝而温柔,始终会出没在心底,带来生息。
这个故事的开头到结尾,始终是以倒叙的手法由迈克斯陈述而来的。所以,有人说,迈克斯和1900其实就是“一个人”,因为除了迈克斯,没有人能作证,我们并不知道1900的故事是否真的存在。所以,1900代表的是某种境界,是和外界纷扰不一样的存在状态。
对于这样的结尾,我一开始感到的是惋惜和同情:为什么不能试着上岸迎接新的人生呢?为什么不能在喧嚣繁闹的世界中找到另外的一面美好呢?为什么非要以死来结束自己的生命捍卫一生的梦想呢?
对于这部电影,有很多不同的角度和主题。当然,如果一部电影只能从单一的角度去分析,就不算一部经典之作。
从追求梦想的角度来看,当时的人们都朝着美国梦不断努力,世界充满了欲望、利益和关系的纷争,甚至很多人拼搏多年依然没有获得想要的成功,最终走向穷途末路。迈克斯为了生计可以把陪伴多年的小号卖掉,为了生存他放弃了自己的梦想;而1900一生都留在了船上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为了梦想他可以放弃一切,甚至于面对死亡,他依然无所畏惧。
不完美才是生命的常态,如果结尾没有这么悲剧性的一幕,这部影片就没有了升华的价值,在我看来,它反映了很多现实世界与理想主义的东西。如果1900走出了大船,拥有了和平常人一样的家庭和财富,也许他就无法弹奏出在大船上那种纯净、自然的音乐了。所以,这部电影在一定程度上也歌颂了一种远离世俗喧嚣的纯洁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