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读书笔记

时间:2025-09-04 19:56:03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15篇)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15篇)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是时候写一篇读书笔记好好记录一下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书笔记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国演义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1

少时看西游,老来看三国。以前对这句话懵懵懂懂,而今想来别有一番滋味。当中国人再为林肯一生的挫折和成功所喟叹并俯首而拜时,又可曾想到刘皇叔。皇叔或许血统尊贵,但他的成功史简直就是屌丝的逆袭。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他最濒危的时刻妻儿离散,兄弟不见。但,就是汉室复兴,天下安定的毕生志愿却鼓舞他一步一步向前冲,永不言败的努力。他投靠过很多人,但是就是因为他这种信念,他投靠过的人强如雄霸天下的袁绍都身死家灭,唯有他最后取得了成功。为了这份大义,他胸怀四海,在关张都愤怒的情况下锲而不舍,三顾茅庐。终于定计三分;在弱小之时生命况且难保之际血诏杀曹操;在大家都绝望的时候坚守希望。蜀汉蜀汉,正是这位织草鞋为生的男子用一生的信念与生死之间无所畏惧的勇气创立的。那么想想现在的我们,家庭圆满,社会安定,却还在为一些失败而闷闷不平,还在为生活些许不公而怀恨在心,又怎能不愧愧而不敢言?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这位江东的碧眼男儿,怀揣着胸怀天下的梦想,于弱冠之际接过父兄大权,从此坐断东南,看天下纷争。在江东的土地上,有着他父亲的血水,兄长的汗水。年虽幼,但他硬生生扛起了江东的大旗,在张昭与周瑜的辅佐下迈向了中原。赤壁之战,他打出了父兄的威名。蜀吴之争,他平灭了刘备的梦想,加冕称帝,“两汉四百载,分为魏蜀吴”他让三足鼎立真真正正的成为了三国。不畏强敌,在最困苦的时候不苟且偷生,卧薪尝胆,韬光养晦。不怪千百年后,满怀韬略却因南宋朝廷的畏畏缩缩而无用武之地的辛弃疾大唱那句‘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宁教我负天下人,也休叫天下人负我”,忠奸难辨,善恶难分。这一句话打开了曹操争霸的生涯,也留下了千古以来的褒贬不辨。‘天道不仁,以万物为刍狗’那么曹操呢?他的存在让汉室继续绵延,但却是他的儿子彻底的毁灭了大汉。不过纵然种种也改变不了曹阿瞒对历史的贡献。他唯才是举,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汉代对世家的依赖。他南征北战,基本结束了汉末的乱战。扫定北方蛮夷,镇压乌桓鲜卑。最难忘的是官渡大战,面对数倍于己的袁绍大军,曹操没有懦弱与退缩,没有害怕与苦恼,抗住压力,鼓励臣子。终于打败了不可一世的袁绍,奠定了他北方霸主的真正地位。“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以其宽广的胸怀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不懈追求,开辟了一条直属于他的成功之路。不能否认他的多疑与敏感,但是,千古功名自有后人评说。当他挟天子以令诸侯时,又有几个人想起,他年少时的梦想是死后墓碑上刻下“汉征西将军之墓?”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杯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饱经沧桑的杨慎不会想到他的词句会是这个波澜壮阔时代的开卷语。但是历史总是巧合而又充满趣味。这首的开卷词道尽了三国的兴衰或者说是历史的沧桑变化。曹操的用兵如神,刘备的仁义无双,孙权的气吞天下,谁能想到会被司马氏一统中华。名将如雨,强兵如林的蜀汉大地又怎会出现“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尴尬局面;气吞中华的曹氏家族又怎会亡于司马一脉!每次看到最后一章‘三国归晋’的时候内心总是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愤慨,更有一种‘世事难料’的沧桑。这个时候,脑海中总会浮现三国征战的铁与血,诸侯混战的冷与热,迫不及待的想要再看一遍,再重温一下属于男儿的热血与激情!三国,三国!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三国的世界固然精彩,但却是用百姓的鲜血堆积而成,那一个个成就下都是百姓的苦难。我爱三国,但我也恨三国。爱他的精彩,也恨他的精彩。但是,无论如何,三国的历史已早已刻进了中华民族的血液,融进了骨髓,铭记在灵魂深处。而知今天,三国真正需要我们学习的是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那种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男儿气概,那种谋定而后动的处世风采。不拘泥于古,不困扰于今,不为今日一时之失而惶惶不可终日。最重要的是守护这来之不易的和平,不再让那“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的惨事再次发生。

最后,突然想起一句喜欢的诗来做结语,“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2

神威能奋武,儒雅更知文,天日心如镜,春秋义薄云。

那一日,三位长相奇特的人相继走进一家客栈,他们一见如故,便决定在桃园结义,这一切仿佛是冥冥中注定。也许当时他们谁也没想到他们会干出一番大事业,但历史潮流让他们成了三国中最令人敬佩的枭雄。

读《三国演义》给我最大的感受是战场的残酷,掌权者的尔虞我诈以及那些将士们的赤胆忠心。作者将每个人物都刻画的栩栩如生,而三国人物中我最喜欢那位红脸美髯的关云长。他不同于那莽汉子张飞,做事急急躁躁,不懂得为大局着想;他不同于那能够运筹帷幄的诸葛亮,整日煞费心机去算计对手;他也不同于那以仁义征服人心的刘备,却常常怯步不敢前进。

关公本名关羽,子云长,出生于公元年,卒于公元29年,策马横刀,驰骋疆场,征服群雄,辅佐刘备完成三分大业。他抚一把胡须,提刀上马,片刻华雄人头落地,杯酒尚温;他赤裸臂膀,手执棋子,面容平静,竟一点看不出华佗正在为他刮骨疗毒;他坐骑赤兔,手提偃月刀,过五关斩六将,霸气非凡;他单刀赴会,不露惧色……他戎马一生,忠义一生,当麦城失利之后,他毅然选择忠于刘备,最终惨死,成了无头鬼。试想一下如果他受降,荣华富贵享受不尽,荣誉也是满载而至,天下格局会不会变化呢?可他万分敬重的大哥刘备对他有如何,也许只有关羽自己知道,而我所能读出来的是:曹操是十分看重关羽的,并极力想把他招录麾下。当麦城没有失守时,刘备完全可以去营救,但他还是为了所谓大局着想,放弃了兄弟。当关羽死后,曹操为他举行了一个隆重的葬礼,可以说曹操对关羽的器重不亚于刘备,但为何关羽还是选择刘备,估计就是因为当年的桃园三结义吧,就是因为兄弟情义吧。

他忠贞守义,赤诚勇猛,他是义气的化身,他是我们心中那个威风凛凛的武神。电影《关云长》讲述的就是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的故事,剧中关羽外表刚劲,内心柔情,侠义忠贞,仿佛将历史中的那位武神活脱脱的.搬进了荧屏,但又似乎少了点三兄弟彼此的信任,也许这就是关羽的遗憾。

余秋雨说过这样一句话,没有悲剧就没有悲壮,没有悲壮就没有崇高,关羽的悲剧,有蕴含多少沧桑的感伤和无尽苍凉。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3

老师让我们阅读一本考级书名字叫做《三国演义》,其中令我最最深刻的一篇文章就是第十八篇,赵子龙单骑救主。

这一篇讲述了赵云从四更时分起,与曹军残杀,往来冲突,一直杀到天明,找不到玄德,又将玄德的家小丢了,心想道:“主公将甘、二夫人及小主人阿 ……此处隐藏6891个字……火势下四处逃窜,曹军的混乱与狼狈尽收眼底,三路军进攻曹军水寨,汽势浩大,更证明了曹军不义之军必败的道理,“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可见曹操之弊,也在那不得和人的环境下,然而终究是瑕不掩瑜,曹操总无愧于英雄之名,惟一可惜的是曹操生性多疑,以致刚性自用,不然赤壁之战总该有另胜负之写。

蜀国谋赖孔明,勇让关张,却以刘备为王,何也?没错!这正是稳中求胜的情怀大志,历千百年来,有多少英雄冲锋在前,心中永怀正义之情,爱国之心,在三国这个乱世中,其实每一个人都是我们的老师,曹操告诉我们做人必有心计,刘备说过想成功就一定要有执着的信念和一颗慈爱的心,诸葛亮扇动羽扇,告诉我们只有时刻谨慎,细心才有干成大事,关羽满脸懊悔道,心高气傲,这样得不到好的结局……每个人都有一个英雄,但刀光剑影之下,鼓角争鸣之中,总躲不过一个满头华发,黄尘裹身,英雄,英雄之说本戏言耳。

以史为鉴,以史为例,从这本三国史册中,我真正认识到了自己,足享用一生,其实《三国演义》本身就是一个真理,读历史,让人明智;读国学,让人明礼;从这些经典中,我们就可以与英雄对话,与历史交谈,读三国,让我走进了那充满热血的地方,走进了人生的战场。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13

《三国演义》是中国著名的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元未著名小说家罗贯中。三国演义这本书主要描述了东汉战争时期的三个国家,这三个国家分别是:魏国、蜀国、吴国。最后三国结尾的时候是司马家族的司马炎统一了天下,都归了西晋。

今天我给大家讲一个《三国演义》书中的其中一个篇章“草船借箭”这个故事。“草船借箭”讲述了刘备与曹操的一战,刘备的**里面有一个叫诸葛亮的人,这个人聪明过人,大家都很佩服他。周瑜嫉妒心很强,非常想杀掉诸葛亮,一次,诸葛亮说要多准备一些剑来对付曹军,周瑜趁机就要诸葛亮在十天内做好十万只剑,诸葛亮既然满口答应了。在这十天里,诸葛亮一直在观察天气,还问鲁肃借了20条船,还在船上绑了很多稻草人做的士兵,大家都不知道诸葛亮想干什么,非常好奇。到了第三天晚上,诸葛亮忽然将二十条小船连在一起,向曹营开去,还让士兵在船上擂响了战鼓。这时的天空都是雾,什么也看不见。曹操一听到战鼓声就以为敌人要攻打他了,天很黑他不敢让士兵轻易出击,就让弓箭手向草船上射箭。诸葛亮命令士兵们都躲起来,曹操的剑像雨点似得都射到了诸葛亮准备的稻草人上,一箭也没有射到士兵们,草人的一面射满了,诸葛亮又命令调转船头又换了另一面来接箭,一时会儿,箭如雨发,很快草人的两面都接满了箭。太阳已经快出来了, 雾也慢慢散开了,诸葛亮下令收船回营,还让士兵们齐声大喊:“谢谢丞相的剑。”曹操知道怎么回事的时候已经来不急了,小船已经走的无影无踪了。大家这才知道诸葛亮葫芦里装的是什么药。

通过这个故事我觉得诸葛亮聪明过人,想出的办法也很多,我要向他学习聪明的才智。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不是谁武功强谁就厉害,要想办法打败敌人,就要有勇有谋。这就是著名的“草船借箭”的故事,同学们你们觉得精彩吗?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14

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汉司隶校尉诸葛丰之后。父诸葛珪、诸葛子贵,为泰山郡丞,早年亡故;诸葛亮哥哥诸葛瑾、弟弟诸葛均跟随叔父诸葛玄。诸葛玄与荆州刘景升有旧,故家定居于襄阳,后来诸葛玄死后,诸葛瑾去了孙权处,诸葛亮与弟弟诸葛均躬耕于南阳卧龙冈(今河南省南阳市西郊卧龙岗),诸葛亮自称“卧龙先生”。后来诸葛亮受刘备三顾茅庐之恩,扶佐刘备成就了霸业。

(1)初出茅庐第一功(火烧博望坡)

孔明招新野(今河南新野县)之民三千人,正朝夕教演阵法。忽报曹操差夏侯惇引兵十万,杀奔新野。孔明传令:命关羽引一千军去博望坡左豫山埋伏军马,等敌军到,放过休敌;待粮草辎重到时,看到南面火起,纵兵焚其粮草。张飞引一千军去博望坡右安林背后山谷中埋伏,只看南面火起,向博望坡旧屯粮草处纵火烧之。关平、刘封可引五百军,预备引火之物,于博望坡后两边等候,至初更兵到,便可放火。又命赵云为前部,不要赢,只要输。刘备自引一军为后援。各须依计而行,勿使有失。云长问:“我等皆出迎敌,军师作何事?”孔明曰:“我只坐守县城。”张飞大笑说:“我们都去厮杀,你却在家里坐地,好自在!”孔明曰:“有剑印在此,违令者斩!”又告诉玄德:主公今日可便引兵就博望坡山下屯住。来日黄昏,敌兵必到,主公便弃营而走;但见火起,即回军掩杀。亮与糜竺、糜芳引五百军守县。

又命孙乾、简雍准备庆喜筵席,安排功劳簿伺候。却说曹仁、李典正中孔明之计,被刘备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后人有诗赞孔明: 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笑谈中。

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

⑵火烧新野(第二仗)

曹仁、李典吃了败仗,回报曹操。曹操大怒,起兵五十万攻打新野。孔明与刘备说,今曹兵大败,必不甘心,定要引大军前来,正商议间,探马飞报曹兵已到博望坡了。孔明传令:云长引一千军去白河上流头埋伏。遏住白河之水,至来日三更后,听的下流人喊马嘶,放水淹之,再顺水杀将来接应。又命张飞,引一千军去博陵渡口埋伏,曹兵被淹,必从此逃难,可便乘势杀来接应。又命赵云,引军三千,分为四队,自领一队伏于东门外,其三队分伏西、南、北三门,先在城内人家屋上,多藏硫黄焰硝引火之物。曹军入城,必安歇民房。来日黄昏后,必有大风,但看风起,西、南、北三门伏军尽将火箭射入城去,只留东门放走。孔明分拔已定,乃与玄德登高了望,只候捷书。结果曹兵中埋伏。随后刘备尽迁新野百姓逃往樊城。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15

吕布战三英大败而逃,张飞追之,箭石阻回。众诸侯为三英庆功并报捷与袁绍。孙坚得令进兵却不得袁术粮草致兵败而大怒。而董卓爱将李傕欲说坚与其主联姻,坚怒斥之。卓怒而无策,李儒献策退兵洛阳迁帝于长安以图迎合童谣。卓独断迁帝,杀逆己者,抢掠钱粮火烧洛阳,一时间生灵涂炭,百姓被迫从之。孙坚得入京都,恰得玉玺,大喜过望忙退兵离去。时曹操追击董卓得胜回,不悦盟军之形势窃以为耻而去,席散各诸侯尽去。荆州刘表的袁绍密令阻击孙坚并困之,孙坚难逃。

孙坚十七岁时便孤身斩杀盗贼,在汉末讨贼,讨黄巾,征边关,战无不胜,确实是汉末难得的良将,不过最令其出彩的便是这次讨董。

此次讨董的关东诸侯联军,虽然声势浩大,但是大都虚张声势,如大部分诸侯,或者战绩不佳,如曹操,惟有孙坚一人,不单战之,而且颇有胜绩,称这支讨董能逼得董卓迁都孙坚当为首功。

正因孙坚勇猛无比,所以董卓甚畏惧之,讨好于他,要求和亲,将自己女儿嫁于孙坚之子,可见董卓对之的畏惧,而孙坚拒绝之,之后董卓离开洛阳,也是孙坚第一个入洛(自然,他一直在前线。)扑灭大火,将董卓发掘的各王公贵族的坟墓掩盖。(发掘坟墓盗取财物一事,曹操董卓都干过)关东诸侯,最忠烈者英雄,非孙坚莫属。

但是,英雄也有自己的弱点,孙坚有将才,对朝廷忠心,但是他也有自己的弱点,便是政治能力太差。荆州刺史王睿被杀,孙坚也不能控制荆州,反被刘表控制。结果孙坚还不得不再和刘表作战,要夺回之,结果被偷袭而死,一代英雄就此殒命。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