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利·波特》读后感

时间:2025-09-09 00:35:08
《哈利·波特》读后感

《哈利·波特》读后感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哈利·波特》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哈利·波特》读后感1

《哈利·波特》是J·K·罗琳所著的魔幻文学系列小说。它展示着一个魔法世界,却在向我们讲述着麻瓜世界中也同样重要的智慧与哲思,那正是最强大的力量——爱。

看过《哈利·波特》的人都知道,J·K·罗琳通过“爱与正义”这两个主题串联起其宏大的世界观以及扣人心弦的情节,其中的人物更是因拥有爱而被赋予了灵魂。

作为主人公的哈利·波特就是典型的象征“爱与正义”的角色,他的母亲莉莉·伊万斯对他勇敢的爱保护他能够对抗伏地魔的神奇魔咒,正如邓布利多告诉哈利的那样“简而言之,是你的爱保护了你!”。而哈利对身边的人的爱、对亲人的渴望,使他毫不犹豫地担负起自己“大难不死的男孩”的责任,为保护魔法界、麻瓜世界,坚定地站在正义的一方与伏地魔抗争。

“看着面前踱来中踱去的邓布利多,哈利沉思起来。他想到了他的母亲、他的父亲和小天狼星,想到了塞德里克,想到了伏地魔的种种罪行。他的胸中腾起一股烈焰,直烧到喉咙口。‘我想除掉他,’哈利轻声说,‘我想去做这件事。’”如原著中,使哈利“胸中腾起一股烈焰”的,正是他对于身边的人的爱,他所爱的人一个个遭受伏地魔的迫害,这一现实促使他产生想要除掉伏地魔的决心。

有正义,自然而然就会有邪恶。事实上,比起《哈利·波特》中象征正义的铁三角,我更为欣赏以斯莱特林为首的“反派”角色。

哈利·波特的死对头德拉科·马尔福给人的印象就是一个在父母溺爱中成长的少爷,他的骄横下掩饰着懦弱,又鄙视混血和麻瓜出身的巫师,但不论他的性格有多么令人不齿,他心中始终怀有一份善良与良知。

邓布利多评价德拉科“不是一个杀人的人”,事实也正是如此,即使邓布利多虚弱不堪,即使心中满是对伏地魔的恐惧,他也无法下手给邓布利多致命一击。在哈利到有求必应屋寻找拉文克劳的冠冕时,原著有两处对德拉科描写——“马尔福用胳膊环着丧失意识的高尔”“‘克——克拉布,’马尔福一能开口说话就咳着说,‘克——克拉布……’”可见德拉科内心深处事实上也是有将他的两个跟班视作为朋友的。而德拉科与哈利不同的是,他是一个在爱中长大的孩子。他的母亲纳西莎为了他而向黑魔王隐瞒了哈利还活着的事实,他的父亲卢修斯即使被伏地魔惩罚也不忘保护他,并且在进入了霍格沃茨城堡的大厅之后,纳西莎和卢修斯首先做的便是迅速找到德拉科,和他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除此之外,《哈利·波特》中还有斯内普对莉莉深刻而又隐晦的爱,将韦斯莱一家紧紧维系在一起的亲情,小天狼星与詹姆斯之间生死与共的友谊……

J·K·罗琳通过《哈利·波特》向我们传递了爱的力量,爱是最为强大的武器,任何魔法都不能创造出真正的爱,它们的威力,都永不及爱。

《哈利·波特》读后感2

哈利·波特在整套书里面给予人的感受是尊重老师,爱护同学,向正义不断前进的一个勇敢的男孩,同时,他也不畏惧任何不合理的权力。

因为这是一套外国的经典著作,而我又没有怎么读过外国的经典,所以刚刚接触的时候有一点陌生,有点不懂,不知道在说什么,但硬生生的看了几章之后,就大致可以顺着它的节奏读了,而且这样看着进度也非常快,也知道是怎么回事,接下来读着觉得非常带劲,那样就懂得如何欣赏了。

《哈利·波特》这套书,我觉得它的逻辑概念非常强,在阅读其内容的时候,最好不要顺着学生们的思路去推断,因为一般顺着学生们的思路推断是错的。而且这套书的伏笔很长,所以,读这套书的时候,不要漏下任何一个值得重视的地方,因为某个值得重视的地方,很可能是以后的看点,高潮。有时候,看上去有的地方和重点没有什么关系,但是反映了人物的形象,这部小说中,描述和对话各占一半,因此显得非常有趣,也能吸引人继续读下去。

哈利·波特的一个朋友,罗恩·韦斯莱,他比较珍惜友情,也有点爱出风头,所以和哈利这样名头大出的人在一起难免会有一点嫉妒他,但是绝大多数时候,对待别人都挺好的。另一个朋友,赫敏·格兰杰,她是一位学霸,在各个学科都有很好的排名,也比较机智,逻辑很强,在第一本书中,哈利可以不让魔法使落入伏地魔的手中,其中有一关就是逻辑推理,所以当时就救了哈利一命。不过,在这学习阶段,他们有时也会起点冲突,但最终会和好,因为他们的目标一致,只是有时方式不同而已。

这套书虽然对现实世界而言不太合理,有如此多的魔咒,又有如此多的魔法,但是也反映了人们不畏恶权的精神,以及那时的局势动荡。最主要的还是突出了在那局势动荡的时代,仍然有人会坚持正确的选择,继续战斗下去,同样体现了其友谊的珍贵。

这套书里面的一些较和平的内容,与我们“麻瓜”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时间和态度是一样的,所以,这些和平的内容,就像是在描述我们一样,只是我们在学习阶段过得并不像哈利·波特他们学校那么惊险,但也挺好。

说实在的,这套书真的值得青少年读一读,学习哈利·波特不畏权势的精神,学习阿不思·邓布利多的自我牺牲精神,学习赫敏·格兰杰临危不惧的精神……学习他们的精神,学习他们的优点,让自己变得更好。而按照一般死套路的说法写对我有什么影响,就是让我懂得了友谊和亲情的珍贵,让我知道了现在我的生活的美好,而不用过多的担心太多的危险。

《哈利·波特》读后感3

《哈利波特与密室》是《哈利波特》系列中的第二部。在第一部中,哈利在与伏地魔的初次交锋里凭着顽强的精神与勇气赢得胜利。现在,哈利已经不是魔法学校的新生了。这一次,他又会在学校中经历那些奇遇呢?接下来,就让我们“进入”魔法世界,一睹为快吧。

哈利在魔法学校的第一个暑假就要结束了,他正准备打点行装去学校时,一个他从没见过的家养小精灵多比前来发出警告:如果哈利重返霍格沃茨,灾难将会临头。但哈利一心想回到霍格沃茨,于是他义无反顾地回到了学校。

等待他的似乎是五彩缤纷的校园生活:学校的幽灵们要举行忌辰晚会,哈利和朋友们参加了这别具一格的聚会;魁地奇比赛依旧让他魂牵梦萦;魔药课上的复方汤剂更是让他激动不已,因为喝了它会变成另一个人的样子。可是,与这一切相伴的是接踵而至的烦恼:小男生科林“追星”式的跟踪常使他落荒而逃;游荡在女生盥洗室的幽灵“哭泣的桃金娘”搅得他不得安宁;新来的教师吉德罗洛哈特装腔作势,令他反感;死对头马尔福也一如既往地给他以及他的两位朋友制造麻烦。然而这一切只不过是他在霍格沃茨所遭受的灾难中的插曲:学校的学生接二连三地变成了石头,好朋友赫敏和罗恩的妹妹金妮也惨遭厄运。

哈利脑子里不时响起一个冰冷、恶毒的声音;他还在盥洗室利发现了一本神秘日记,日记的主人名叫汤姆里德尔,他把哈利带到了五十年前,向哈利解 ……此处隐藏5197个字……波特的朋友,帮他、支持他、和他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都有属于他们的不足,犯下过错误,而每个人物,就像我们生活中的真实写照,搬到一个魔法国度中。

勇敢,是哈利·波特诞生起就真具有的品质,尽管从一开始,他可能显得有些无知,鲁莽,但他逐渐成长,用自己魔法,击退黑暗、击败恐惧,站在死亡的边缘,用自己坚定的信心去面对黑暗的势力。

命运在不公平的给他这些的同时,也给予他一帮好伙伴,赫敏·格兰杰和罗恩·韦斯莱。哈利与他共同面对困难,他们为其能付出一切,去守护魔法石等等,这跟他们都没有很直接的关系,但他愿意,哪怕多次面对死亡,这样友谊的注定,是任何也无法改变的。

社会需要有人与人之间的友谊,也需要互相的帮助,在加拿大的车站,人们需要互相手握住手,按住车站两边的正负极,就可以传递电能,使车站内,在严寒的冬天,吹出暖气,人们感受到的不止是温暖,更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信任,送达的不止是电流,更是一种友好的信念。哈利·波特他们也是一样,合伙起来,手牵着手,面对困难,击退黑暗,如加拿大车站的每一位市民一样,互不认识的陌生人之间,用自己手掌心所创造出来的温暖来抵御冬天的冽风酷寒。

更重要的是,哈利·波特拥有必胜的信仰,面对困难,他从未低头。从他拥有头上那道疤痕开始,他就注定放弃,便会消亡。坚信自己终有一天可以击败杀死自己父母的人。他为这目标,一直奋斗。他并未因为伏地魔的强大,而认为自己一辈子也无法追赶上,而放弃。()他从未认为自己不行,若他从一开始,面对强大的敌人,就心退意,哪来后面的惊天之战。

我们生活中,更要如他们一样,认为自己是行的,好的。人无完人,但若丧失对自己信心的人,定会使自己的缺点愈加放大;而坚信者,才会在发现后,去完善,改正他们,让自己成长的更强大。

我们的乔帮主,如果他在创业之初畏怕了IEM,我们的电子产品,可能要倒退好几年,而他,在自己的产品不完善时,受到人们的投诉时,没有消极面对或任其不管,他用最大的努力,使产品做好做完美,也让“苹果”的名号响彻全球。

哈利·波特和我们差不多的年纪,但他用自己的信仰、信心,与他的伙伴一起,承担了这一切。虽这一切实属不公,但在不公之下,才有余音缭绕的战歌!

《哈利·波特》读后感10

本书为J.K.罗琳所作,这部书里,哈利被迫与朋友们逃亡在外,寻找昏器,整部书的主题是爱——亲情、友情、师生情和爱情。在这部书里,我们会感受到爱的力量、爱的无私、爱的伟大——多比不惜用自己的生命换取哈利平安;罗恩等7个朋友冒险化成哈利波特的样子帮助哈利运送到安全的地方;斯内普冒着生命危险保护自己心上人的儿子;罗恩在伴随哈利的逃亡途中仍惦念着家人的安全……

书中的哈利波特,他为了完成邓布利多的遗嘱寻找魂器;为了躲避伏地魔的追捕,带着邓不利多的遗物逃离在外。随着时间的推移,哈利已经找到两个魂器,还从卢娜父亲那儿得知死亡圣器。在一个夜晚,哈利波特因为讲了“伏地魔”所以被食死徒发现了,在地牢里,多比不惜用自己的生命换取哈利平安。后来,到了安全的地方后,哈利波特在知道伏地魔正在寻找死亡圣器中的一件——老魔杖。在霍格沃兹里,哈利又找到了一件魂器,并救了马尔福(哈利成了老魔杖的主人)。后来霍格沃兹,哈利和伏地魔在禁林相遇,哈利从邓布利多的话里明白了自己死了,伏地魔才能死(因为伏地魔的一些碎片在哈利体内)。哈利波特不怕死亡,还是和伏地魔打了“仗”哈利晕倒了后“假死”,海格把哈利带回了霍格沃兹后,他因为保护别人而被人发现了,哈利和伏地魔最后对决的时候,哈利选择的和平的“除你武器”而伏地魔选择了至人于死地的阿瓦达索命咒。最后,老魔杖没有伤害自己的主人,把伏地魔的咒语反弹,伏地魔死了,哈利赢得了最终的胜利,他没有要死亡圣器,他把老魔杖还给邓布利多,复活石扔在禁林里,隐形衣自己保存好。

《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这本书中,我尤其佩服小主人公——哈利波特,他知道自己会死却勇敢地选择了去和伏地魔对决,这种勇气我十分佩服。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就是不能勇敢的面对事实。升中考试没考上重点中学就跳楼自杀;两夫妻吵架便喝毒药;失恋了跳楼自杀……小时候,我很胆小,有时因为一点点事儿就哭,因为一只蟑螂便大呼小叫。当我看了这本书,我才知道哈利经历的事叫得上是“害怕”现在遇到蟑螂啊等等昆虫,我都不怕了,遇到事儿我也不哭了,认真地想办法解决事情。

《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这本书教会我勇敢面对生活,勇敢向前成了我对生活的目标。读了这本书,我终生受益。

《哈利·波特》读后感11

《哈利·波特》系列一直是我的最爱。《哈利·波特》(Harry Potter)是英国作家J·K·罗琳(J。 K。 Rowling)于xx年所著的魔幻小说系列小说。罗琳女士在设置童话人物形象时,采用了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的手法,从而使得故事更加扑朔迷离。在所有人看来,西弗勒斯·斯内普永远是一个反派角色。他第一次出场就令人厌恶,在第六部第二章里还说明了自己就是个反派。殊不知,在整个故事的尾声,才表达出斯内普对哈利诚挚的保护和爱。这样的反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令我大吃一惊。哈利作为小说的主人公虽然是英雄的象征,但是,罗琳女士并没有把哈利塑造成—个无所不能、如同神一样的英雄。通过不同的场景,罗林女士以哈利自己的口吻和想法表现出他的一些弱点:哈利并不喜欢学习,甚至有时在学习时会偷懒,毕竟哈利作为一个成长中的孩子也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进入青春期的哈利对秋·张有好感。赫敏对罗恩的喜欢,这也是我们在青春期会经历的过程。小说的现实性还通过《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中所传递的思想得以体现,反映了罗琳女士对于现实社会的思考。小说将马尔福一家为代表的魔法师分为纯种魔法师,他们有着高度的优越感,因而看不起像赫敏这样的非魔法家庭出身的魔法师,并嘲笑他们为“泥巴种”。即使是在魔法世界中,也会因为出身的低贱遭到不公平的待遇。不论赫敏这类魔法师凭借自己多大的努力、多么优秀,都还是会被遭到纯种巫师的蔑视。不过不得不说,赫敏的的确确是一个出类拔萃的女巫。伏地魔所构建的磨法世界的宗旨主要是保留纯种巫师,对那些非纯种的巫师进行残忍的杀戮。而相反,以邓布利多校长及哈利为代表的魔法世界兼容并包,他们认为出身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个人的努力。这是对于出身问题的两种思想对立。而在最后的战斗中,哈利一方取得了彻底的胜利,伏地魔势力土崩瓦解。这也正预示着小说对于卑微出身而遭遇到不平等待遇仍旧存在于现实社会中间的看法,这无疑是一种进步的思想。现今社会,种族歧视问题虽然有所缓解,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某些地区仍然存在。作品的思想对于现实世界具有警醒的现实意义。而罗琳女士在小说中表现出其对这一问题的深刻反思,即出身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关键还是看个人的努力能否取得成功并创造人生的辉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是: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而且马尔福一家对家养小精灵多比进行各种凌虐和压迫,后来哈利解放了多比,并鼓励多比解放其它家养小精灵,这也折射了作品对奴隶制的强烈批判。这多么像斯巴达克的奴隶起义啊!

最后我要说的是,书籍确确实实是我们的好朋友,所以我们要“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哈利·波特》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